以前我認為只要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就會和你交心汗销,從而能夠切實掌握其思想動態(tài)器罐,然而在看了一些資料后梢为,我有了別的思考。
下面寫的是關于女孩13歲叛逆期的一些教育想法轰坊。
今天在讀萬維剛關于《歡迎度》這本書的解讀铸董,書里研究如何讓一個人受歡迎。
很多時候我們支持一個人的決定肴沫,并不是因為他說的多么正確粟害,也不是他使用了有說服力、影響力的話術颤芬,而是因為我們喜歡他這個人悲幅。
受歡迎的人,做什么都對站蝠。
關于如何提升受歡迎度汰具,有許多雞湯故事,以眾多營銷公眾號為最菱魔。
不過這本書講的是嚴肅的科學實驗留荔。
首先要搞清楚歡迎度是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比如在一個地方受歡迎的人澜倦,換個環(huán)境還能不能受歡迎存谎。
實驗一:調查10歲小學生兩個問題:同班同學中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拔疚。
結論一:喜歡和不喜歡是兩個不同的維度。
也就是說既荚,喜歡的反義詞并不是不喜歡,而是不在乎栋艳。
通過統(tǒng)計恰聘,按照維度劃分,得到一個四象圖吸占。
幾個類型的特征:
被接受者:可能內向也可能外向晴叨,但大家都喜歡他。能感知到眾人的情緒變化矾屯,有幽默感兼蕊,對人友好,大家都很信任他件蚕。
被爭議者:可能地位很高孙技,可能是諂上驕下的人,也可能是針對權威的反叛者排作。
被忽略者:通常是安靜的人牵啦。集體活動都會參加,但不會真正“參與”妄痪。存在感很低哈雏。被忽略者在一定環(huán)境中可能會變成被接受者或者被拒絕者,但不太會變成被爭議者衫生。
被拒絕者:分為兩類裳瘪,一類是攻擊性的,俗稱情商低罪针,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彭羹,容易冒犯他人。另一種是非攻擊性的站故,表現為因出身背景低或者行為怪異被排斥皆怕。
五種類型中,一般人最多西篓,占40%愈腾;被爭議的人最少。
通常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人岂津,但“被接受者”和“被爭議者”有區(qū)別虱黄。
這個實驗是在美國開展的,就國外環(huán)境來說吮成,“被爭議者”屬于最受歡迎的橱乱,而國內環(huán)境下辜梳,“被接受者”才是主流意識認可的。這就是我們學校的“杏镜花”和國外學校的“女王”的區(qū)別作瞄。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真正能力強危纫、氣場強的人宗挥,總是“被爭議者”。女王的社會地位是最高的种蝶。
實驗二:招募這些孩子每周末一起做游戲契耿。所有孩子四人一組分許多組。每個小組的四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學校螃征,且相互不認識搪桂。同時四個孩子分別為被接受、被忽略盯滚、被拒絕踢械、一般人。(被爭議數量太少淌山,不作研究)
這些孩子每周聚會一次裸燎,每次只玩一個小時。前半段由老師帶領泼疑,后半段孩子們自行互動德绿。
實驗目的:研究孩子們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他們還是不是原來的受歡迎程度退渗。
實驗結果:為期六周的實驗移稳,在三周后各小組孩子的受歡迎程度和他們原本的標簽還是一樣的。
實驗結論:受不受歡迎会油,是人的本性个粱。
實驗三:心理學家的測試題,預示一生幸福的答案:你的三個愿望是什么翻翩?任何愿望都可以都许。
實驗情況:人們的愿望都差不多,大體分為兩類嫂冻。第一類是內在愿望胶征,也就是為了讓自己內心感到幸福而希望家人健康、世界和平等等桨仿,有些愿望比較無私睛低。第二類是外在愿望,也就是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比如出名钱雷,獲得大量金錢骂铁,擁有權力、美貌等等罩抗。
實驗結論:內在愿望和外在愿望的多少和當地文化以及個人性格有關拉庵,都是人的本性。但是實驗發(fā)現澄暮,人有“外在愿望”是從13歲開始的名段。
人腦中有個區(qū)域叫“腹側紋狀體”,負責獎勵系統(tǒng)泣懊,可以在某些請境下給我們帶來愉悅感。
青春期時麻惶,差不多13歲的時候馍刮,這個“腹側紋狀體”給的獎勵重點偏向于社交領域。
換句話說窃蹋,從13歲開始卡啰,孩子對同齡人認可的重視,會超過對父母的重視警没。
13歲匈辱,正是我們的孩子“叛逆期”的開始。
正確理解杀迹,并思考相應的對策亡脸,才是理性的教育方式。
家長會在這個時間段感覺到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树酪,也許我們沒有發(fā)現浅碾,孩子特別關注同學和朋友對她的評價。價值觀也會產生變化续语,同學認為什么好垂谢,她就覺得真的好。而家長和老師認為好的疮茄,就不一定了滥朱。
與此同時,她也會意識到什么是“社會地位”力试。
美國的數據是這樣的:9歲以前徙邻,學習好的孩子在班級里的地位高,同學也喜歡懂版,因為老師喜歡學習好的孩子鹃栽。
到13歲之后,“老師喜歡的”就不管用的,學習好的孩子反而會因為老師喜歡民鼓,從而被同學不喜歡薇芝。
“書呆子”們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有心理陰影,變得不合群丰嘉,成了“被拒絕者”夯到。
這就意味著,我的女兒上了中學饮亏,大約13歲的時候耍贾,大人說什么,她就會故意反著來路幸。
這時候各類“和孩子做朋友”的雞湯直接不管用了荐开,因為孩子的價值觀已經變了。
換句話說简肴,這種“逆反”的狀態(tài)是“正常合理”的晃听。
還是那句話,正確理解砰识,再思考對策能扒,才是疏而不堵的教育方式。
那么對13歲辫狼,開始注重“社會地位”的孩子來說初斑,誰“社會地位”最高呢?
是最“酷”的那個孩子膨处。
“酷”這個詞见秤,成人和孩子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說幽默是指“溫和的違反”灵迫,那么酷就是“對不合理的主流的一次正當的打破”秦叛。
成人心中的酷更強調“正當”,但是對于13歲的孩子來說瀑粥,她們的酷是指“打破”
被同齡人認為最酷的孩子會故意做出格的事情挣跋,例如抽煙喝酒偷東西。
她們這么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物質利益狞换,而純碎是覺得刺激避咆,做了別的孩子不敢做的事,或者挑戰(zhàn)了“權威”修噪。
這些“酷”孩子是別的孩子心目中的明星查库,是最早有男朋友/女朋友的。
這就是13歲孩子的價值觀中社會地位的來源黄琼。
還有一個快速建立社會地位的方法是主動欺負別的孩子樊销。
這種通過打擊別人建立地位的方式是靈長類動物的本性。
校園霸凌的現象也根源于此。
相對比之下围苫,“反擊”就成了不那么“酷”的事情裤园。
這里的“主動欺負”不一定是身體攻擊,也有可能是一個女孩聯合其他幾個女孩孤立排斥某個女孩剂府,這也是“主動欺負”拧揽,其目的是結成小團伙。
而這一切的目的腺占,都是為了追求13歲孩子價值觀中的“社會地位”淤袜。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提高社會地位的技能也是不同的衰伯。
小學生靠聽話成績好取悅家長和老師獲得社會地位铡羡。
中學生靠逆反心理和欺負同學挑戰(zhàn)權威獲得社會地位。
大學生有可能是靠學習成績意鲸,但我覺得還有身家背景可以考慮進去蓖墅。
工作以后則復雜得多,有些人靠欺上媚下獲得社會地位临扮。
話題扯遠了,我們說回來教翩。
這些“酷”小孩長大后怎么樣了呢杆勇?
這里也是美國的數據,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饱亿。
他們鎖定了一批在13歲這年在學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蚜退,看他們十年后的情況。
這批曾經的酷小孩現在23歲了彪笼,但23歲的他們一點也不酷钻注。
有酗酒吸毒、生活一塌糊涂的配猫,有根本交不到真心朋友的幅恋,有很難走入婚姻的……
他們永遠地留在了“13歲”。
那有沒有什么品質泵肄,是13歲就可以擁有捆交,且終生可以受益的呢?
的確有腐巢。
這次的實驗是在1987年品追,研究人員跟蹤了205個孩子十年,首先看他們身上有什么品質冯丙,然后十年后對比看哪些孩子生活得最好肉瓦。
這次實驗的結論是:所有品質中,能帶來好工作和升職加薪的一項,是“被人喜歡”泞莉。
也就是上面講述的“被接收者”哪雕。
在中國上海也有個類似的研究,跟蹤了七年戒财,結論是同樣的热监,“被人喜歡”的人,命運最好饮寞。
瑞典對一萬個孩子跟蹤了30-40年孝扛,即便考慮智商、社會地位幽崩、經濟條件苦始、身體健康、精神健康慌申、家長情況等等差異的情況下陌选,“被人喜歡”依然是對未來好的命運最重要的預測指標。
現在看來蹄溉,這個研究對于我們國內的孩子參考價值很高了咨油。
哪些被許多人喜歡的孩子,是不是特別會“裝”呢柒爵?
當然不是役电,她們都是真誠的。
她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棉胀,這或許能作為我們家長開展教育的原則法瑟。
一是能與人合作、愛幫助別人唁奢、有好東西能分享霎挟。
二是遵守規(guī)則。
三是言行得體麻掸。
四是聰明酥夭,但不是天才式的。
五是經常擁有正面情緒论笔。
六是面對社交中的尷尬局面能夠巧妙化解采郎。
七是絕對不會用任何行為破壞所在的集體。
這樣看來狂魔,“內在愿望”更強烈蒜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的人最楷,也就是“被接受者”獲得長久幸福的概率更高整份。
但也有個數據很有意思:極端的成功者待错,一般不太可能是“被接受者”。
我認為烈评,成為“被接受者”才是我們?yōu)槿烁改笇ψ优某跣摹?br>
不管孩子以后成就多好火俄、地位多高,身體健康讲冠、生活幸福就好瓜客。
混得再差,父母也是孩子們永遠的家人竿开。
目前想到的一些教育要點:
一是性格優(yōu)勢與自信谱仪、樂觀和歡迎度有關,培養(yǎng)女兒穩(wěn)定且積極正面的情緒很重要否彩。
二是要關注青春期的轉折點疯攒,適時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活在當下”列荔,喜歡什么做什么敬尺,不喜歡就抗議,大部分行為都是對當前事物的反應贴浙。青春期之后砂吞,孩子心中的“敘事自我”開始成長,尤其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崎溃。
三是盡量教給她正確的社交姿勢呜舒。高中的時候,人的大腦就會逐步積累出一個“社交數據庫”笨奠,大體上知道和別人互動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比如見面微笑唤殴、遇到熟人打招呼等般婆。以后在社交中的自動反應就在這個階段形成,也就是所謂的“臨場發(fā)揮”朵逝。這個“臨場發(fā)揮”的能力蔚袍,有可能讓她收益一生,也有可能被枷鎖一輩子配名,因此要盡量提供給她積極正面的社交方式啤咽,少抱怨、指責和妒忌渠脉。
四是密切關注初中至高中階段女兒的社交宇整。這點中國式家長都差不多,和好孩子交朋友芋膘,遠離壞孩子鳞青。高中階段成為“被接受者”還是“被拒絕者”霸饲,將很可能成為一輩子的性格。
五是培養(yǎng)她正面的思考方式臂拓,這會陪伴她一輩子厚脉,不要“過分解讀”。例如某個同學抬著飲料路過時胶惰,撒了一些在她身上傻工,正面的思考方式是“這只是個偶然事故,不值得解讀”孵滞,負面的思考方式是“這個同學有可能在故意欺負我”中捆。兩種思考方式,是“被接受者”和“被拒絕者”最大的特征剃斧。有色眼鏡一旦戴上轨香,就形成了一輩子的精神枷鎖。
六是不要擔心成為“被拒絕者”幼东。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臂容,如果成為了“被拒絕者”,也不要絕望難過根蟹,被拒絕者也有優(yōu)勢脓杉。世界雖然是不公平的,但每個人還是各有所長的简逮。從小都是“被接受者”的孩子球散,固然獲得了自信和樂觀,也有可能得到傲慢和偏見散庶,得不到智慧蕉堰。從小都是“被拒絕者”的孩子,雖然生活沒有給她太多愉悅悲龟,但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屋讶,看得到真正的智慧。
七是要明白须教,影響孩子受歡迎度的一個重要原因皿渗,就是父母。心理學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預測一個孩子5-7歲的受歡迎度:給媽媽五分鐘時間轻腺,談談自己的孩子乐疆。如果她說起自己的孩子都是溫暖的詞匯,充滿喜悅和自豪贬养,那說明母子互動良好挤土,孩子5-7歲時也能和同學相處得不錯。如果媽媽說起孩子都是各種抱怨指責误算,那這個孩子很可能特別有攻擊性耕挨。孩子真正面對社交生活是13歲以后细卧,13歲以前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是最重要的。13歲之前孩子的表現筒占,正是反映了父母是什么樣的人贪庙。如果家長是“被接受者”,那么家長自己就善于與人相處翰苫,帶出來的孩子也不差止邮。如果家長自己是“被忽略者”,從小就體會到孤單無助奏窑,就會特別重視孩子的社交导披,幫助孩子與同學好好相處。如果家長就是“被拒絕者”埃唯,那會因為自己情商太低撩匕,根本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那孩子自然也學不到與人相處的規(guī)則墨叛。(從我特別重視女兒的社交這一思考止毕,表明了我是“被忽略者”的事實,手動捂臉)
八是如何變得“被接受”有一些套路漠趁。雖然性格會逐漸分化扁凛,但最終做選擇的還是我們自己〈炒《歡迎度》中提到一個實驗谨朝,是給大學生穿上“我是學校里最受歡迎的人”的T恤衫,然后在校園里游蕩甥绿,結果發(fā)現每個人的社交待遇都大大提高了字币。這個實驗說明,只要自己改變了共缕,外界也會發(fā)出友善的信號纬朝。換句話說,你想讓別人怎么對你骄呼,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主動怎么對別人。說明歡迎度是可以被傳遞的判没,“正能量”也是有道理的蜓萄。
九是身為父母,對于女兒的社交干預要適度澄峰。具體就是女兒越小越應該干預嫉沽,比如2-3歲的時候,可以和女兒以平等的身份玩游戲俏竞。女兒越大越少干預绸硕,只有發(fā)現女兒社交產生了困難堂竟,到了被忽略和被拒絕的程度再干預。(在這里我想到玻佩,我對女兒5歲前的游玩參與的確不多出嘹,那時候想著讓她自己玩,沒想到是一個錯誤的方式咬崔。)
十是傳遞給她幾個原則:要幫助別人税稼,而不是只顧自己的需求;要關注別人垮斯,而不是只想要被關注郎仆;要精心培養(yǎng)深入的關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點贊兜蠕;要讓別人感受到接納和歡迎扰肌,而不是自覺高人一等;25歲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熊杨,25歲后的相貌是自己可以改變的曙旭。
感謝你耐心看到這里。
不知不覺就理了四千字猴凹。
如果你有自己得意的教育理念夷狰,歡迎留言交流。
最后送給我們所有人兩句話:
我們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郊霎,我們是從這些事物上看到了自己沼头。
——Anais Nin
以及
你是個什么人,比你怎么做要重要得多书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