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冢之謎鎖古道
晉北小縣靈丘任内,有座千年古剎叫曲回寺撵渡,在其方圓幾十里的地下,埋著規(guī)模宏大的石雕像冢死嗦。冢內(nèi)石像有佛趋距、菩薩、供養(yǎng)人等越除,大的高約1.5米节腐,小的不足0.3米,有圓雕廊敌、有半圓雕铜跑、有浮雕,坐立不等骡澈,形態(tài)各異锅纺,栩栩如生。規(guī)模到底多宏大肋殴?根據(jù)《曲回寺碑記》記載:“天寶十年奉詔因建石塔三百六座”囤锉。石塔即為石像冢,其分布范圍“南接北岳护锤,西連五臺官地,北至唐流”,足足三百六十座石像冢烙懦,規(guī)模著實了得驱入。
當然,三百六十座石像冢還未露出全部真容氯析,目前只查明其中51座亏较,僅此,其負載的唐代石雕藝術(shù)和佛學發(fā)展信息已令學界驚呼連連掩缓,這在新中國考古史上雪情,也算上一件大事了。但問題是你辣,佛像一般是放在寺內(nèi)供養(yǎng)的巡通,這里為什么要埋入地下呢尘执?這里面,有著什么樣的謎團宴凉?
近年來誊锭,隨著對石佛冢考證的深入弥锄,越來越多的專家為埋佛之謎給出如下謎底:據(jù)有關(guān)記載炉旷,石佛冢建于天寶十年(公元752年),其時叉讥,安祿山、史思明等軍閥蠢蠢欲動饥追,大唐江山正處于風雨飄搖的前夜图仓。按理來說,與世無爭的佛寺不應該卷入軍事紛爭但绕,但一個事實是救崔,曲回寺當時是唐玄宗敕造的寺院,“建石塔”又是“奉詔”之為捏顺,在叛軍之前六孵,這些意味濃烈的政治因素足夠建造石塔佛像的高僧們“喝一壺”。更為糟糕的是幅骄,這一“壺”幾乎無法規(guī)避劫窒,因為曲回寺正好處于叛軍進取晉北的通道——靈丘道之上,“山雨欲來風滿樓”拆座,曲回寺的僧人們只好將刻好或還未刻好的石佛像匆匆埋入地下主巍。
如果歷史真相確實如此,我們可以說挪凑,被賦予了濃厚軍事色彩的靈丘道孕索,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石佛冢這一1200多年后的文物珍存。而事實上躏碳,作為一條中國古代的通衢搞旭,除了在其貫穿沿途留下了遠不止石佛冢一處歷史風物外,靈丘道的歷史功績更應為人矚目菇绵。
靈丘道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靈丘道的前世今生肄渗。
公元398年,在部落戰(zhàn)爭中逐漸強大的鮮卑族拓跋部定都平城(今大同)脸甘,拓跋珪稱皇帝恳啥,是為北魏道武皇帝。這個道武皇帝是個明白人丹诀,作為從草原上騎馬而來的游牧民族钝的,除了向南對新占領(lǐng)中原地區(qū)的反抗勢力進行鎮(zhèn)壓外翁垂,還得緊著仿效漢族區(qū)域政權(quán)的典章制度,建立封建國家硝桩,這是一個新政權(quán)的軍事需求和政治需求沿猜;除此,邊塞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互市貿(mào)易碗脊、鮮卑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流也提上北魏新政權(quán)的日程啼肩。要想同時滿足如此多的需求,修一條擴疆拓土的通衢大道是當務(wù)之急衙伶。
于是祈坠,拓跋珪一上臺就先修路,在發(fā)兵征討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的后燕政權(quán)后矢劲,“王駕北還赦拘,發(fā)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今河北望都西北)鐵關(guān)(今河北唐縣西北洪城)鑿恒嶺(時為河北省曲陽縣西北之常山)至代(平城芬沉,今山西大同)500余里”躺同。“直道”就是靈丘道的前期工程丸逸,后來蹋艺,北魏正是通過此道,多次奔襲后燕黄刚,加速了后者的滅亡捎谨。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魏主遣廣平公張黎發(fā)定州七郡一萬二千人通莎泉道”隘击。北魏置莎泉縣侍芝,在如今的靈丘縣西黑龍河側(cè),莎泉道即靈丘道埋同。
再時隔46年州叠,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為便于公私往返凶赁,再次修整靈丘道咧栗,這次規(guī)模更大,“發(fā)州郡五萬人治靈丘道”虱肄。逢山開路致板,遇水搭橋,五萬人修筑咏窿,綿延500多里斟或,場面何其壯觀!
就這樣集嵌,從道武帝拓跋珪奠都平城開始萝挤,到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前夕御毅,靈丘道的工程經(jīng)三次可考大規(guī)模修建,其過程持續(xù)了將近一個世紀怜珍,與北魏平城時代相始終端蛆,足見北魏朝廷對這條道路是何等重視。
北起平城(今大同)酥泛,越桑干河今豆,翻石銘陘(今渾源縣戧風嶺),經(jīng)溫泉宮(今渾源縣湯頭)柔袁,過靈丘呆躲,抵恒山(時為河北省曲陽縣),達信都(今河北冀州)捶索、及鄴(今河北臨漳縣)歼秽,南至中山(今河北省定州)。這是靈丘道所經(jīng)之處情组,沿途山山水水,千曲百回箩祥,將塞北大漠與腹地中原緊密相連院崇。北魏王朝正是沿此道出太行,橫掃河北袍祖,問鼎中原底瓣,直至攜百官六宮,從平城到洛陽蕉陋。在那些戰(zhàn)爭與和平的史詩般演繹中捐凭,馬背上的文明,就是從這條古道凳鬓,踏入了被儒家文化浸潤的大地茁肠,從而揭開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交融的序幕。
1500多年過去了缩举,靈丘道當然已不復當年之狀垦梆,甚至可以說,靈丘道已經(jīng)成了一個概念化的歷史符號仅孩。如今托猩,若沿古道尋幽探古,已是一件費盡周折的事情辽慕,我們只能從古道的遺址去想像它昔日的繁盛京腥。筆者于2010年10月末曾造訪靈丘道遺址,雖時值深秋溅蛉,一派肅瑟公浪,但這里卻在喧囂中不顯落寞他宛。古道的遺址上,早已建成省道標準的公路因悲,作為晉煤外運的一條重要通道堕汞,直通河北。
綿延古道多風物
那些曾沐浴皇恩浩蕩晃琳、聆聽鐵蹄鏗鏘的歲月永不再來讯检,但繁華未褪,風物依然卫旱。古道所經(jīng)之處人灼,除了前文提及的曲回寺石佛冢,在靈丘境內(nèi)還有古棧道顾翼、覺山寺投放、御射臺等具有鮮卑文化背景的人文景觀。
靈丘道多從深山峽谷穿過适贸,修治難度頗大灸芳,猶以靈丘隘門峪內(nèi)20余公里路段最為艱險,其中一段是在絕壁上鑿修棧道通行的拜姿。如今烙样,在距靈丘縣城東南約14公里的唐河東岸,距河床5米高的石壁上有上下兩排棧道鑿孔蕊肥,這就是古棧道遺存谒获。鑿孔呈方形,長寬各24厘米壁却,深35厘米批狱,孔距1米至2米不等。棧道遺跡上載危巖展东,下臨喘流赔硫,猶勝蜀道之難。
距離古棧道東北盐肃、西南各數(shù)公里的距離內(nèi)卦停,御射臺和覺山寺分立于靈丘道遺址之上,兩處名勝皆因古道而成恼蓬,至今引人觀瞻惊完。
當年,靈丘道建成后处硬,自然也催生了繁忙的國事活動小槐。在當時,皇帝巡幸是國事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魏書》中凿跳,北魏數(shù)位皇帝曾多次通過靈丘道南下巡幸件豌,足見皇駕經(jīng)此之頻繁。
文成皇帝拓跋浚尤其鐘情靈丘道沿途風光控嗜。和平二年(公元461年)三月茧彤,南巡還駕,途經(jīng)隘門峪峽谷時疆栏,看到這里山光水色曾掂,鐘靈毓秀,不禁興致勃發(fā)壁顶,遂與眾臣同歡珠洗,并舉行了盛大的競射活動,御射臺始成若专。后來许蓖,北魏皇家經(jīng)常“競射于此山”,這里成為“奏金石之樂”的祥瑞之地调衰。御射臺之上膊爪,一代又一代的北魏驕子,拉射雕之弓嚎莉,生萬丈豪情蚁飒。
距離御射臺西南三公里處,就是北魏孝文帝為報母恩而頒帑敕建的皇家寺院——覺山寺萝喘。據(jù)靈丘縣志載:北魏太和7年(公元483),孝文帝巡行至此琼懊,“值太后升遐日阁簸,哭于山陵,絕膳三日不輟聲哼丈,思答母恩启妹。乃于靈丘邑之東南,溪行逶迤二十里醉旦,有山曰覺山饶米,巖壑幽勝,辟寺一區(qū)车胡,賜額曰覺山寺檬输。”
關(guān)于孝文帝報母恩匈棘,還有另一種說法丧慈。
北魏建國定都后,為防止母后及外家為亂,曾定下一條極其殘酷的制度:“后宮產(chǎn)子將為儲貳逃默,其生母賜死”鹃愤。也就是說,子貴完域,必須母死软吐。
孝文帝十六歲時開始聽覽政務(wù),但前提是在著名的文明太皇太后馮太后的輔佐下吟税,此時的孝文帝不過是政治傀儡凹耙。這一年,隨著孝文帝的兒子恂立為太子乌妙,他的麻煩也來了使兔。按那條殘忍的制度,恂的母親也就是孝文帝的皇后林氏必須一死藤韵。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孝文帝遂向馮太后求情虐沥,期許能免林氏一死,但是最終沒能如愿泽艘。這件事欲险,在《魏書·孝文貞皇后林氏傳》中有詳細記載:孝文貞皇后林氏,平原人也……入掖庭匹涮。后容色美麗天试,得幸于高祖。生皇子恂然低,以恂將為儲貳喜每。太和七年,后以舊制薨雳攘。高祖仁恕带兜,不欲襲前事,而稟文明太后意吨灭,故不果行刚照。謚曰貞皇后,葬金陵喧兄。
這件事使孝文帝充滿了躊躇與無奈无畔,由嬌妻之亡進而懷想母恩浩蕩,于是決定頒帑金吠冤、建梵宮寄托這種情懷浑彰。
梵宮建在哪里呢?建在平城當然不行拯辙,在太皇太后的眼皮底下純屬自找麻煩闸昨。于是,靈丘道進入了孝文帝的視線,國之大道饵较,既是祖皇炫耀武功之地拍嵌,周遭又極盡山水之美,是最合適不過的地方了循诉。
史料并未給后世留下太多的詳情横辆,但不管哪種說法,覺山寺的修建茄猫,都與靈丘道息息相關(guān)確是不爭的事實狈蚤。
覺山寺后經(jīng)各朝代幾番修繕,寺中磚塔除保存有基本完好的60平方米遼代壁畫外划纽,建筑水平也堪稱奇跡: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脆侮,靈丘曾發(fā)生七級大地震,縣城官私房舍及覺山寺廟宇盡毀勇劣,唯磚塔獨存嫁艇,至今完好拥诡,并以其獨特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成為國保單位筷厘。
御射臺和覺山寺分立古棧道兩邊驼修,一武一文,一張一弛命咐,似乎也在彰顯北魏王朝安邦治國的理念篡九。
一些題外的話
作為北魏舉足輕重的國道命脈,靈丘道在政治醋奠、軍事榛臼、經(jīng)濟、文化及民族融合等多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窜司;然而沛善,令人唏噓的是,這么一個大事件例证,除了在《魏書》及《資治通鑒》上有數(shù)十字的簡略提及外,后世史學并未對此特意著述迷捧。這究竟為何织咧?
歷史上,自詡為正統(tǒng)的封建史家大多對北魏政權(quán)存有某種偏見漠秋,認為其不過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quán)笙蒙,文化落后,難以和漢族政權(quán)相提并論庆锦,這種偏見捅位,甚至影響至今。當前,國內(nèi)一些研究北魏歷史的學者正著力于針對這種偏頗的辯駁艇搀。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安大鈞對此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尿扯,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因為它是多源匯流的焰雕。堯與舜衷笋、華與夏、漢與夷的融合矩屁,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融合辟宗,儒、釋吝秕、道三教的融合泊脐,才造就了五千年不朽的中華文化。我們應該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烁峭,站在中華文化的立場上容客,放棄重漢輕夷、重中輕邊的觀念则剃,放棄封建正統(tǒng)思想耘柱,看待拓跋鮮卑主政中原的北魏。
如此棍现,作為北魏之國道调煎,當歷史的身影在其上愈行愈遠時,我們期冀己肮,在重載汽車的轟鳴聲中士袄,能有更多的人懷想故人的不懈和那悠遠的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