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一刻到了
老陳收拾好家伙事兒
準時出攤
熟客們一清二楚
老陳在這條街上賣宵夜餛飩
已經有九個年頭了
一年四季只要不是大風大雨
老陳出攤的時間總是很準
咚咚咚
咚咚咚
沒有大聲的叫賣
只有竹筒空靈的響
在移動的三輪車攤上
傳遍街頭巷尾
一碗四元十個
皮薄肉多的餛飩
加上紫菜蝦米
淋上老陳自家配的香油
是漆黑夜里溫暖自在的陪伴
起初生意也不好
小鎮(zhèn)上到了七點
就悄沒聲兒了
說起宵夜
人們更樂意自家包自家煮
東頭的小張最喜歡新鮮玩意兒
也最愛叨叨
有啥子好東西他都愛介紹給大家
試吃了一碗
覺得好
第二天整條街都知道了
不僅知道餛飩
大家更津津樂道的
是老陳手上的那道疤
以及下崗再就業(yè)的故事
南邊的老李家最近有喜事兒
他家媳婦生了個龍鳳胎
可把他給樂壞了
看著孫子喜歡
看著孫女也喜歡
有一天試著買了碗老陳的餛飩
一揭開蓋兒
滿屋飄香
引得一家人都來分食
場面熱鬧得很
咚咚咚
咚咚咚
街上的鋪面一換再換
老陳這半截竹筒卻一直敲了下來
包子眼看著從五毛一個
一路漲到了兩塊一個
薄皮大餡也慢慢消失了
一毛一包孩子最貪嘴的小零食
怕是再也買不到了
老陳的餛飩
還是像以前一樣的水準
一樣的價錢
大家伙兒都希望老陳漲點兒價
老陳怎么都不準
可漸漸的
大家好像都不再買老陳的餛飩了
起初小王說
「這會子都不用紙幣啦」
「叔你也搞個掃碼支付吧」
老陳年輕的時候沒讀什么書
手機是他家大兒子教了好久才學會的
老陳覺得學不會這東西
于是就還是做自己的餛飩
后來不知是誰挑的頭
人們開始講餛飩的不好了
說是面粉沒發(fā)好
說是肉柴了
說是湯太咸
小張在一次買餛飩的過程中說道
「叔啊我是有些看不下去了」
「你知道嗎」
「街西角的小胡居然嫌您的竹筒太吵了」
「您年紀也大了」
「平時少出點兒門為好呢」
第二天老陳還是一樣準時出攤
大家也還一樣偶爾買一碗老陳的餛飩
只是再后來
這「咚咚咚」「咚咚咚」的響聲
就再沒有在這條街上聽到
小張很是好奇
去打聽了一二
原來老陳被他倆兒子接到城里去了
街上那家餛飩餃子館
生意一下子紅火了不少
只是人們在吃的時候
心里都在嘀咕
「真是又貴又難吃刊殉!」
「要是老陳還在就有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