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本書的作者是英國漢學家胡司德,他是劍橋大學客座教授只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泌绣,劍橋中國史學的新代表人物之一赞别,主要研究領域是古代中國的思想史以及文化、宗教惠毁。
關于本書
胡司德在劍橋讀研期間崎页,研究李約瑟的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發(fā)現(xiàn)這部巨著中關于中國動物學的內(nèi)容太少蜈膨,也不夠精確牺荠,于是決定研究這個課題休雌,以補前人之不足。他不是從生物學意義杈曲,而是從文化意義上來研究,通過閱讀海量的中國古文獻恰响,寫出了這本《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胚宦。
核心內(nèi)容
胡司德認為,通過研究古代中國人對動物的認知绞灼,可以觀察到中國人的世界觀呈野。我們把他的主要觀點歸納成五點:一、古代中國人不關注動物的生物學屬性军掂,并且認為這不值得研究蝗锥;二率触、中國古人更看重動物的社會學意義,把動物視為社會秩序和權力體系的一部分穴张;三皂甘、動物的形象被用來增強儀式感悼凑;四、動物被賦予美學意義渐夸,并且對應儒家的教化思想渔欢;五、對動物的幻想拓展了中國哲學和權術。綜上披坏,可以說盐数,胡司德發(fā)現(xiàn)了動物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宗教帚屉、哲學等方面扮演的角色。? ?
一喻旷、中國古人對動物的研究
1. 中國古人對動物的研究漫不經(jīng)心且预,戰(zhàn)國烙无、秦漢時期的大量文獻中,關于動物的記載少得不成比例涮拗,橫向對比同時代的希臘迂苛、羅馬,中國文獻里動物資料的匱乏就更明顯康铭。
2. 中國古代文獻對動物的定義也很潦草赌髓,只有“禽”與“獸”等基本分類,以及指代不明的“鱗”“介”等夷野,讓后世學者無從研究荣倾。
3. 一些知識分子甚至以不了解動物為榮,以此作為他們“只讀圣賢書”的證明妒貌。
4.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古人缺少觀察力铸豁,也不是對大自然沒興趣。比如《詩經(jīng)》里關于自然萬物在刺,乃至動物的雌雄之別,都有記載蚣驼。但古代中國人對動物的認識颖杏,更傾向于把動物的定義拔高到了社會學層面。中國古人和西方人對動物的關注點不同队丝,從這個角度上說欲鹏,中國與希臘羅馬學術特征的分野算是自古有之。
二膘盖、動物與中國古代禮制觀念和社會等級的產(chǎn)生
1. 動物在相對固定棲息地活動的習性尤误,啟發(fā)了古人的世界觀损晤,認為這代表著自然界的守序,并在這個基礎上認為尤勋,人也應該安守各自的社會地位最冰。自覺服從于自己所屬的等級,不可越界赌朋,這就是“禮”的觀念篇裁,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體制和行為規(guī)范,就是“禮制”团甲。
2. 自然界的食物鏈關系伐庭,被對應到人類社會分冈,就像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可以吃任何其他動物一樣,人類社會頂端的君王集乔,享有很多特權坡椒,其中也有很多是跟動物相關的,比如食物和祭祀汗唱。
3. 君王擁有某地特產(chǎn)的動物丈攒,象征著該地對君王的臣服,這是歷代帝王都希望的愿景际插,有時君王會不惜通過戰(zhàn)爭來獲得某地的特產(chǎn)物種框弛,以此昭示自己在該地的權威捕捂,例如漢武帝發(fā)動的“汗血馬戰(zhàn)爭”。
三绞蹦、動物與體制的儀式感
1. 先秦時代幽七,東夷族使用“鳳鳥立制”,用鳥的名稱來命名官職澡屡,把對神鳥的崇拜與政治制度結合起來驶鹉。
2. 明清兩代的官服胸前有一塊“補子”室埋,上面畫著不同的動物圖案或者紋飾伊约,不同品級屡律,補子也不同降淮,比如明代文官的補子上是飛禽,武官則是猛獸霍殴,這就是“衣冠禽獸”這個詞的由來来庭。而清朝用的是蟒袍穿挨,品階由低到高,蟒袍的紋飾也是逐級遞增的尊搬,最高級別的是皇帝的龍袍佛寿。這些就是動物形象在政治中用于增強儀式感的最典型例子冀泻。
3. 歷代使用動物祭祀蜡饵,不同社會等級的人有不同的標準,最高級別的祭祀:天子祭社稷要用一牛一羊一豬肢专,合起來叫“太牢”博杖;諸侯祭社稷用一羊一豬,合起來叫“少牢”剃根。平時的祭祀狈醉,天子、諸侯用牛苗傅,卿和士大夫用羊,士人用豬。這也是用動物強化等級之別和儀式感的典型例子摇庙。
四遥缕、從動物身上領略美感单匣,推行教化。
1. 古人把動物的一些行為理解為帶有某種人類提倡的道德背景码秉,這就是“動物的社會學屬性”转砖,是人附加給它們的府蔗。例如,羊羔跪乳姓赤,被認為是為了答謝母羊的哺育之恩不铆,是孝道的體現(xiàn)狂男。而實際上這是由羊的身體構造決定的品腹。
2. 由于歷代的不斷灌輸岖食,強化認知,所以這種觀念在古代中國很深入人心舞吭。一些動物行為泡垃,被賦予了人定義的社會意義析珊,進而又被用來加強對社會民眾的教化。
3. 甚至這套教化思想發(fā)展到極致蔑穴,人不但是師法于自然和動物忠寻,更反過來認為,可以用他們制定的這套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存和,來教化世間萬物奕剃。
4. 這種教化,還體現(xiàn)在與動物的相處之道上捐腿,這也是衡量國君行為是否適當?shù)囊粋€準則纵朋。
5. 甚至作者認為,這種人和動物的相處之道操软,還演化出了中央和蠻荒地帶打交道的原則:中央即“華夏”需要用耐心教育蠻夷之人,以實現(xiàn)對邊遠地區(qū)的和諧控制藏澳。
五涯呻、古人對動物的幻想涝登,拓展了中國哲學和權術
1. 動物的變化,啟發(fā)中國古代的哲人產(chǎn)生“陰陽生化”的觀念咽笼,進而在此基礎上想象出很多神奇動物,并相信它們都是道德化的,代表了祥瑞素挽,它們的出現(xiàn),成了評判人世間治理水平的一個標準,天下大治的時候物喷,它們就會出現(xiàn)扇丛,以示表揚隧魄,天下混亂的時候襟企,它們就會隱去几迄。
2. 動物以及植物的反衬靖現(xiàn)象务荆,被視為人間重大變故的征兆蚪黑,具體的解釋權在官方學術機構手里,但也受政治影響,故而給一些人提供了借題發(fā)揮的空間井佑。每一次改朝換代盯拱,都有人拿這類事做文章,甚至刻意制造所謂“征兆”。
金句
《每天聽本書》最快更新印荔,請加微信ljszs150
1. 中國古人習慣于從文化意義上去理解動物水泉,假如把動物物種定得太細太明確,就沒法為動物賦予某種意義源内,來傳達理念了卿嘲。
2. “禮”體現(xiàn)的是一種秩序,它要求人司蔬,乃至萬物,都處在自己最適當?shù)奈恢蒙铣椿裕@個位置,既是指地理位置,也指社會地位。
3. 雖然“禮”要求人和動物都不能越界,但是,處在“禮制秩序”頂端的君王可以恕曲。
4. 在明代吊履,文官的補子上是飛禽,武官則是猛獸虹脯,這就是“衣冠禽獸”這個詞的由來。
5. 由于缺乏對動物“生物屬性”層面的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人對動物有很多基于誤解的想象,幻想出很多寄托他們價值觀的靈異動物宋列,而這些“靈異”熙含,又為中國哲學以及權謀之術,提供了發(fā)展空間塘装。
撰稿:曲飛
腦圖:摩西
轉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