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這兩篇公眾號文章有感:
大意是茧痕,有一位70后讀者很后悔當年逃離深圳回了老家磨淌,錯失了房子和很多人生機會,一回想就痛心疾首凿渊,但又覺得自己年華已逝,不知道現在還能做點什么改變缚柳,于是留言請求公眾號作者給點建議埃脏,然后公眾號作者連發(fā)兩篇文章把他批了一頓:
- 第一篇說,你選擇了呆在動物園里求安穩(wěn)秋忙,而不是在野外求生存彩掐,凡選擇必有得有失,沒什么好后悔的灰追。你只看到風光自在的野生動物堵幽,卻沒看到餓死或被天敵吃掉的野生動物。
- 第二篇說弹澎,留在深圳的人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活得更有意思朴下,而不是活得更好。像你這種人不會懂什么叫“活得有意思”苦蒿,你后悔的只不過是:當初如果留在深圳殴胧,買了房,會不會活得更好佩迟。你的格局太小了团滥。
這兩點,說得都很在理报强【逆ⅲ可是再看這位公眾號作者的其它文章,發(fā)現全是這個風格秉溉,處處透著對讀者的智力優(yōu)越感力惯,讀來令我十分不爽。當然召嘶,有一類人就是喜歡找虐夯膀,就喜歡請人來把自己罵醒,所以這位作者還是挺受歡迎的苍蔬。
我從那位70后讀者的留言里讀出了完全不同的意義诱建。試想,他從深圳回老家已經幾十年了碟绑,這么漫長的歲月俺猿,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錯誤選擇茎匠,一直執(zhí)迷不悟,為什么最近突然開竅了押袍,認識到自己在幾十年里做的所有選擇都是錯的诵冒?
這兩年,許多人像那位70后讀者一樣“突然開竅”谊惭,背景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推動了自媒體的突然爆發(fā)汽馋。以前沒有讀書看報習慣的人,正在被手機上的文章天天轟炸圈盔;以前只有官方統(tǒng)一口徑的媒體豹芯,正在被觀點各異的自媒體所取代。雖然五花八門的毒雞湯和騙術也搭上了這班車驱敲,但真理越辯越明(比如“寒門狀元之死”走紅第二天就遭到全網炮轟)铁蹈,被騙一次的人總不會被騙一輩子,大趨勢還是開啟了民智众眨。
比如握牧,2016-2017年房價為什么陡升?各種支持房價上漲的邏輯都對娩梨,但都不能解釋為什么漲得這么快沿腰,一步到位把未來很多年的上漲預期給實現了。
我認為唯一合理的解釋還是互聯(lián)網和自媒體狈定。由于知識和信息的快速傳播矫俺,人們不僅接受了“低息負債不是負擔而是理財手段”的理念(小川行長的話,“個人住房加杠桿掸冤,邏輯是對的” :P)厘托,甚至還學會了各種加杠桿的歪門邪道。預期一致稿湿,彈藥充足铅匹,大家齊心協(xié)力就把房價搞起來了。
再比如饺藤,現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些概念包斑,“流量”,“二次元”等等涕俗,進入大眾視野也就兩年時間吧罗丰?以前都只是小圈子里的行話。
有些專家提出“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的問題再姑,說由于人們看到的內容都是算法推薦的萌抵,你喜歡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所以久而久之人們會被割裂成一個個小圈子,這種觀點我是完全不信的绍填。
氣泡問題充其量只是全民開化的大勢中一個小的逆勢霎桅,就像大牛市中的小回調,大熊市中的小反彈讨永。因為滔驶,無論你接收了多少來自氣泡內部的信息,只要你一不小心接收到一條氣泡之外的信息卿闹,就有可能意識到這個世界跟你所知的世界不一樣揭糕,相比自媒體時代之前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氣泡之外的信息,今天這個時代不需要怎么探索就會被信息找上門兒來锻霎,怎么看都是一種進步著角。
那位70后讀者刷手機時不小心看到幾篇公眾號文章,經過痛苦的反思量窘,終于從自己老家的氣泡中跳出來了。雖然被氣泡外面的人一頓數落氢拥、譏笑蚌铜,但他以后的人生確實有了更多種可能性。公眾號作者沒有給出他想要的建議嫩海,但他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方向的冬殃,因為,“重新認識世界”是不可逆的叁怪,一旦有了想法审葬,就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