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3年柒室,北宋帝國與金國結(jié)盟逗宜,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達(dá)到開國以來最大版圖纺讲。但是僅僅4年之后,北宋帝國突然亡國熬甚。這突如其來的“猝死”,雖然原因眾多肃廓,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源于開國之初诲泌,北宋君臣對于吳起一句名言的誤讀亿昏。
戰(zhàn)國時的吳起是中國古代史上僅次于“兵圣”孫子的第二號軍事大師档礁,后世對他的兵法著作《吳子》評價很高,經(jīng)常以“孫吳兵法”與孫武的兵法著作《孫子》齊名于世呻澜。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吳起輔佐魏武侯時的一件軼事羹幸,引出了吳起的一句名言辫愉。
一次栅受,吳起陪同魏武侯泛舟西河。船到中流時依疼,魏武侯看到兩岸險峻的群山,不禁對吳起說:“險固的山河是魏國最寶貴的財富呀!”但吳起回答:“在德不在險”而芥。并且舉了三苗氏律罢、夏桀棍丐、殷紂的例子误辑,說明君主不修仁德的話歌逢,縱然在地理上有險固的山河作為屏障,也會最終亡國秘案。最后他還強調(diào):“如果君主不修仁德,那么現(xiàn)在同乘一艘船的人也可能成為身邊的敵人”师骗。
吳起的名言“在德不在險”通過《史記》記載的這件軼事在后世廣為流傳,被很多君主奉為治國的重要準(zhǔn)則辟癌。特別是北宋帝國雖然由于重文輕武荐捻,導(dǎo)致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不強,但是非常重視研究孫子处面、吳起等人的軍事理論。曾經(jīng)由朝廷組織編輯了一套包括《孫子》魂角、《吳子》等七部兵法的《武經(jīng)七書》作為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官方教科書。其中访忿,最推崇吳起的是北宋帝國的宋太宗趙光義。但是海铆,不幸的是挣惰,趙光義誤讀了吳起“在德不在險”的名言卧斟。
北宋初年,在確定國都的關(guān)鍵時刻锤岸,身為開國君主的宋太祖趙匡胤深感開封作為國都廊酣,在地理上無險可守能耻;加之燕云十六州早在后晉時期亡驰,就被石敬塘割讓給契丹(遼國的前身),如果將來北方的遼國鐵騎入侵戒职,將毫無險峻山河阻擋,一馬平川地橫掃中原洪燥,直達(dá)開封城下乳乌。
考慮到開封無險可守的地理劣勢捧韵,趙匡胤動了遷都的念頭汉操,但是以他的弟弟趙光義為首的群臣出于對吳起“在德不在險”的名言無限推崇,認(rèn)為開封雖然無險可守磷瘤,但是只要大宋君臣實施仁政,百姓歸心针炉,就能抵擋遼國的進(jìn)攻扳抽。最終篡帕,趙匡胤拗不過弟弟和群臣的勸誡贸呢,無奈地打消了遷都的念頭。這為北宋帝國的“猝死”埋下了禍根。
到了北宋末年朴沿,宋徽宗趙佶在公元1123年聯(lián)合新興的金國滅亡了遼國败砂,他隨之沉浸在帝國“盛世”的幻象中魏铅。但是,4年后览芳,金國大軍南下,很快就攻陷北宋都城開封沧竟,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和后妃杈笔、皇子、宗室蒙具、貴戚等3000多人朽肥,宋朝皇室的寶璽禁筏、輿服衡招、法物、禮器蚁吝、渾天儀等也被洗劫一空旱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窘茁,北宋由此滅亡。
為何北宋君臣會誤讀吳起“在德不在險”的名言房待,并最終導(dǎo)致亡國呢?
實際上桑孩,吳起的“在德不在險”是在與魏武侯泛舟西河特定的特定環(huán)境下框冀,遵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明也,借題發(fā)揮惯裕,規(guī)勸魏武侯不能單純自恃山河險固绣硝,窮兵黷武蜻势,忽視仁德鹉胖,最終因民心喪盡而亡國。
但是挠铲,北宋君臣并沒有真正理解吳起用“在德不在險”規(guī)勸魏武侯的深意淑蔚。沒有充分考慮開封無險可守的地理劣勢市殷、宋軍戰(zhàn)斗力低下的軍事劣勢刹衫,只是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只要施行仁政,寬厚待民音羞,就可以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
北宋亡國的深刻教訓(xùn)啟示后世嗅绰,對古代先賢的言論搀继,不管聽起來多么有道理,也一定要深刻理解其中的真正內(nèi)涵叽躯,根據(jù)自己面臨的實際狀況,正確地運用点骑。否則,一味盲從憨募,生搬硬套袁辈,就很可能重蹈北宋“猝死”的覆轍菜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