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大學是長安大學颤专,因為名字好聽。我最喜歡的地名是長安宿接,因為夠大氣赘淮,更因為長安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不知何故改為西安睦霎,多少有點遺憾梢卸。但書名可見此書的作者們大概是偏愛“長安”的。
有次無聊翻看《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副女,有一部分附錄是“僅用于中國地名的漢字”蛤高,排在第二的就是“灞”,注釋(灞河碑幅,a river in Shaanxi)戴陡,好奇心驅(qū)使,繼續(xù)往下看沟涨,竟然有“浐”恤批、“灃”、“涇”裹赴、“渭”喜庞,這些字十分熟悉诀浪,因為知道每一個字都代表西安一條河,并且許多被作為西安的地名延都,“灞源”雷猪、“灞橋”、“浐灞”晰房、“灃惠路”求摇、“灃峪口”、“涇陽”殊者、“涇河大道”与境、“渭河城市運動公園”……遂想到中國有太多省份以水為名:河北、河南幽污、湖北嚷辅、湖南、江西距误、海南簸搞、黑龍江、上海准潭、青海趁俊,以水作地名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去年秋天看望一位多年不見的長者刑然,風采依舊寺擂,談笑間,我仿佛又回到了五年前的自己泼掠,但多了篤定怔软,多了自如,臨走他送我一本他主編的新書《長安八水記》择镇。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挡逼,在樓下小面館找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來,迫不及待地翻開這本凝聚了很多人心血的書腻豌,那一碗面家坎,我吃了一個半小時,直到服務(wù)員過來問是否需要加餐吝梅。出門抬頭虱疏,漫天霞光。
手上這本《長安八水記》中的主角:渭河苏携、涇河做瞪、灃河、澇河右冻、潏(jué)河装蓬、滈河衩侥、浐河、灞河矛物,都是既陌生又熟悉。對于我這種方向感極差的人來說跪但,也許只有以鳥的視角履羞,才能對一個地方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無人機拍攝的150照片滿足了這個需求屡久,多次驚嘆“這是我所生活的西安嗎忆首?”
小時候聽過一首歌,如今只記得“我家門前有條河被环,河里魚多故事多糙及。”我家門口有條小溪筛欢,水流時斷時續(xù)浸锨,至今我竟然不知道它的名字,因為太小了版姑。所以一直羨慕生長在大河邊的人柱搜。那里的魚是真正的魚,而不是小拇指大小封頂剥险;那里的小孩子游泳是真的游泳聪蘸,而不是水沒過大腿根封頂;那里的人還可以坐船表制,而不是疊個紙船順流而下去遠方健爬。老公家在洛河邊,形容東西多么介,常常說“一河灘”娜遵。
對缺水的記憶停留在初中。不是因為旱災(zāi)夭拌,而是沒有取水工具魔熏。沒有自來水,水桶得借鸽扁,水井在學校隔壁蒜绽。開學第一天第一節(jié)課就和同村的好朋友集體遲到,因為人生地不熟桶现,一只罐頭瓶一團毛線就是取水家當躲雅,井深繩短,臉多瓶小骡和,又都是女生相赁,生怕老師同學看出自己沒洗臉相寇。后來情況好點,和宿舍十幾個同學共用一根帶鉤長桿钮科,一只塑料桶唤衫,但桶常常掉井里,到了冬天绵脯,時常去學校門口的河里鑿冰取水洗臉洗碗佳励,熱水就不用提了。也許因為這些經(jīng)歷蛆挫,我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赃承,看見別人用一整盆水洗臉,或者洗臉刷牙全程開著水龍頭悴侵,總是有種說不上來的愁瞧剖。
作為商洛人,商洛的很多地方都沒有去過可免,然而不論是面貌抓于、口音還是性情都是“商洛牌”。幾年前有人第一次見我浇借,問:“你是商洛人吧毡咏?”我驚喜:“你怎么知道?”對方答曰:“商州紅嘛逮刨!”以前覺得“商普”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情呕缭,還時常想起高中同桌逗我的話:“你看那高高的白楊樹上,圪蹴這一只xiū zi修己,一不小心恢总,翻個niāng ban〔欠撸”今年給溪溪讀書片仿,才斷定自己這些年說的一直是“商普”。
至今在西安生活了15年尤辱,可以說是半個西安人了砂豌,然而西安對我而言多少有點陌生。西安的陌生光督,在于總迷路阳距,為此曾經(jīng)想著把西安的每一路公交車都坐遍,用身體在腦海中畫一幅西安地圖〗峤瑁現(xiàn)在看來筐摘,10年以內(nèi)是難以實現(xiàn)了,因為公交線路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忙咖熟,好在有高德地圖圃酵。
西安的陌生,在于面積大馍管,有一年和哥哥從我現(xiàn)在居住的西三環(huán)坐公交車去灞橋看望媽媽郭赐,路上用了三個半小時。年前從草堂走回來确沸,行程30km堪置,也不過是地圖上短短的一條線。
西安的陌生张惹,在于人多,不管什么時候去火車站總是人山人海岭洲,出門到處都是天南海北的人宛逗。而我只是西安的一千萬分之一。西安越大盾剩,我也就越小雷激。那種小,是一種心甘情愿的歸屬告私,一種深刻的依戀屎暇。
西安的陌生,在于變化快驻粟。同一條路根悼,幾個月不走,就走不通了蜀撑。同一個地方挤巡,幾個月不去,不是沒了原來的路和樓酷麦,就是多了新路和新樓矿卑。經(jīng)常聽人說“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以前這里是麥田”……
但西安又是熟悉的沃饶。過去母廷、現(xiàn)在和以后呆著的地方,遇到的人糊肤,做著的事琴昆,都定義著“我”。而這里的一千萬個“我”馆揉,也共同定義著西安椎咧。
現(xiàn)在好像流行說大,“大西安”不例外。西安的大勤讽,在于歷史蟋座、在于面積,在于人口脚牍,在于實力向臀,更在于胸懷,用渭河篇作者高全成老師的話說:“積土成山诸狭,風雨興焉券膀;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驯遇;積善成德芹彬,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叉庐。故不積跬步舒帮,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陡叠,無以成江海玩郊。”渭河深知:只有匯聚百川枉阵、融入大海译红,才會不斷流,甚至干涸兴溜,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侦厚。在她身上所展現(xiàn)的“自強不息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拙徽、包容開放精神假夺、與時俱進精神”,不但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斋攀,也是建設(shè)大西安不可或缺的已卷。”
曾經(jīng)凡是涉及歷史的淳蔼,總覺得距離自己太遙遠侧蘸,何必操心古人的事情,也曾自負地想“過去與我何干鹉梨?”然而隨著年齡漸長讳癌,發(fā)現(xiàn)不了解歷史容易讓人自大自負自閉。隱約知道在我腳下的這個地方曾經(jīng)生活過許多偉大的人存皂,曾經(jīng)發(fā)生了許多偉大的事情晌坤。
此書融合許多熟悉又陌生的地理逢艘、歷史、文化常識骤菠。作者平均年齡60多歲它改,大都是八水邊長大,他們滿腹經(jīng)綸一腔熱血商乎,地上采風天上攝影央拖,為寫此書追源溯流,先后采訪人物100多位鹉戚,這大概是對鄉(xiāng)情最好的表達鲜戒。
人年紀越大,視野越開闊抹凳,作者們的時間和空間視角很大遏餐,許多地方忍不住讀出來,“讀不盡詩書碑林赢底,聽不夠暮鼓晨鐘失都,嘗不夠地道美味,閱不盡長安風景……”讀著讀著颖系,有種央視紀錄片配音員的錯覺。掩卷沉思辩越,沒有古人嘁扼,哪有今人;沒有文化的傳承黔攒,哪有文明的進步趁啸,于是更加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平凡,想靜下心來做好手頭的事情督惰。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不傅,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歌詞赏胚。月亮光光访娶,孩子們坐在院子里,一邊看著媽媽在昏暗的油燈下納鞋底觉阅,一邊纏著她崖疤,聽她講過去的事情。這一次典勇,讓我們聽一群長者講長安山水和長安人的故事劫哼,一起領(lǐng)略長安的萬古風情和今日風采。
后記:
自認為這是公眾號開通以來最接地氣的一本書割笙。不論你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权烧,還是在西安工作或者生活的外地人,或者雖然二者都不是,但是對西安有點感情的人般码,都適合入手妻率。而讓更多人系統(tǒng)了解長安八水,進一步了解并愛上長安侈询,也許是此書作者們最大的愿望舌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