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這樣的结啼,有些事情還沒有做掠剑,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情做了,沒有做好郊愧。明天不散步了朴译。
好像自從上個月完成《文學回憶錄》的閱讀后,我對木心就陷入一種“癡迷狀態(tài)”属铁。他的散文和詩歌眠寿,富有西方色彩,又兼具中國人文傳統(tǒng)焦蘑。這種寫作風格真的很吸引我盯拱。不少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鄉(xiāng)土氣息濃烈例嘱,作為年輕人坟乾,讀起來就有些距離感。所以木心中西兼?zhèn)涞奈娘L蝶防,我讀來就更對胃口一些甚侣。
這本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分為上下兩輯,上輯主要收錄了各種零散篇章间学,而下輯則以《上海賦》為大標題殷费,收錄了展現(xiàn)舊上海風物的若干篇目印荔。木心晚年,憑回憶详羡,寫下這些記錄他青年時代上海風光的文章仍律,勾勒出:繁榮的舊上海都市、魚龍混雜的弄堂实柠、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其中很多描寫水泉,讀來真的很“誘人”,讓人恨不得親眼目睹一下老上海的繁華窒盐。
中西文化在商業(yè)推動下草则,和諧融匯到一起,碰撞出新火花蟹漓。我想炕横,這無疑是中國文化曾經(jīng)存在過的另一種可能性。讓人不禁感嘆葡粒,如果這樣的人文傳統(tǒng)沒有被歷史車輪完全碾碎份殿,該多好。
另外兩個很打動我的篇章嗽交,一個是木心講述自己小時候隨母親一起卿嘲,到寺院禮佛。這篇文章寫得很出色夫壁,因為木心在寫作時腔寡,完全把自己帶入到孩童的視角,用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行文掌唾。從糾結(jié)“寺”放前、“廟”、“庵”的分別糯彬,到做法事時的無聊碎碎念凭语,再到對一只青花碗的念念不舍。捧腹過后撩扒,回頭看這篇文章的題目《童年隨之去》似扔,心里不免會有種酸楚。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搓谆,在異國他鄉(xiāng)思憶童年炒辉,給人哀涼感覺。
另一篇泉手,是木心記錄自己歐洲旅行的文章黔寇。其中有個部分提到,木心在意大利小城維羅納聽歌劇斩萌。維羅納我去年旅行剛好去過缝裤,木心提到的那個“古老劇院”我也曾親眼看到屏轰。我記得那是座和羅馬斗獸場相似的建筑,在劇院外的小廣場憋飞,擺了表演歌劇的華美道具霎苗。有高大的騎士塑像,比例縮小的獅身人面像仿品榛做,和浮夸的武器架唁盏。只可惜,人家木心是真走到劇院里聽歌劇了检眯,而我只是在外圍走馬觀花一番厘擂。想到自己曾和木心到過同一個地方,看到相同風景轰传,感覺還是挺特別的。
木心的文章有民國風范瘪撇,所以用字及其講究获茬。據(jù)他的學生陳丹青說,木心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讀康熙字典倔既,寫文章非要找到最合適的字恕曲,才落筆。所以讀木心的文章渤涌,我著實增長了不少見識佩谣,高級詞匯、古樸的用法學到很多实蓬。他的文章在這段時期茸俭,確實重新塑造了我的語言,相較過去更考究一些安皱。
我曾多次表達過自己對木心的敬佩调鬓,如今這種敬佩中更多了一份感激。我想每一個影響過我的作者酌伊,都是我的老師腾窝。木心同樣是位優(yōu)秀的藝術家,有機會我一定到烏鎮(zhèn)去參觀木心美術館居砖,親眼看看他的畫作虹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