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和伊甸園无畔,它們都是一種隱喻啊楚,叫做“原始舒適區(qū)”。
人在“子宮”這樣一個跟母體合一檩互,不需要自己承擔任何責任特幔,不需要付出任何能力咨演,被母體全權喂養(yǎng)的地方闸昨,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獲得的溫暖和舒適,饑餓和寒冷都被這個母體屏蔽在外了薄风。
而伊甸園的故事告訴我們饵较,認知的開始就意味著舒適的結束——當你獲得認知的那一刻,你就產生了判斷遭赂。
在母體里赤身裸體循诉,一點兒不會有羞恥感,而一旦有了羞恥感撇他,就證明在意識當中茄猫,你跟世界、跟他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差別和對立困肩,認知的混沌狀態(tài)也就結束了划纽。
認知開始的那一刻,也就是舒適結束的那一刻锌畸。
一個嬰兒從母體里出來的時候會哇哇大哭勇劣,是因為他首先要被迫接觸到本來被母體所屏蔽的寒冷和饑餓。
一潭枣、瀕死體驗:人類“墜落”的過程
現代心理學實驗對人的瀕死狀態(tài)做了很多的測試和記錄比默。很多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會談到一個狀態(tài):進入到一個狹窄黑暗的通道,仿佛前面微微有光盆犁。在經過這個通道以后命咐,會突然從懸崖上掉下來——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這種墜落的恐懼谐岁,以及在墜落當中感受到的那種痛苦侈百,就是人類最初從母體出來時候的那種記憶。這個過程叫“墜落”翰铡。
很巧的是钝域,在《圣經》里頭,亞當和夏娃被從伊甸園驅逐出來的過程锭魔,就叫fall——墜落例证,墜落到人間,墜落到真實的世界迷捧。
而真實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痛苦的世界织咧,你要為你的生存承擔一切胀葱。所以人類的祖先亞當必須終日勞作才能果腹,女人則必須要忍受分娩的痛苦笙蒙。
二抵屿、《黑客帝國》:進入真實的世界
電影《黑客帝國》有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鏡頭:當尼奧吞下那個紅藥丸,就意味著他同意從matrix捅位,也就是母體的世界進入到一個真實的世界轧葛。
他做這樣一個承諾的時候,莫菲斯給他做了一個類似于手術的工程——尼奧身上插滿了管子艇搀,他蜷縮著身體尿扯,樣子像嬰兒在子宮里,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像電纜一樣的管子焰雕。這個工程或者手術衷笋,就是把尼奧身上的那些管子全部拔掉,切斷他跟母體(matrix)之間的聯系矩屁。
突然一下子辟宗,尼奧就沿著一個黑暗的通道,直沖而下吝秕,最后從一個懸崖邊上的洞口直接掉了下來泊脐。這個時候,莫菲斯對尼奧說“歡迎來到真實的世界”郭膛。
這個情節(jié)描述的就是人類從舒適區(qū)晨抡,從母體,從跟母體合一的狀態(tài)则剃,進入到一個真實世界的過程耘柱。
三、區(qū)別:自在和自由
區(qū)分兩個概念:自在和自由棍现。在子宮调煎、母體、伊甸園的狀態(tài)下己肮,是“自在”:你獨自占有一個快樂的空間士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選擇谎僻,你只是一個附庸娄柳,一個微不足道的終端,一切的事務都全權委托給那個母體了艘绍。
“自在”是你自己在那兒赤拒,甚至你連自己都沒有,就像我們的某個器官,它顯然不會有它的自我意識挎挖。
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來干这敬,你自己來認知,你自己做選擇蕉朵、做決策崔涂、做判斷,而且你要承擔這個選擇和判斷的后果始衅,這才是自由冷蚂。
自由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當你的自我建立起來的時候觅闽,你要承擔種種的責任帝雇。
四涮俄、“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
《黑客帝國》當中還有一個不太重要的角色蛉拙,但被導演賦予了很重要的意義:太空船上的塞弗。
塞弗當了叛徒彻亲,因為他覺得在船上天天吃那種難吃的東西孕锄,還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兇險,他懷念當時在母體(matrix)的幸福生活苞尝。他叛變畸肆,就是想跟特工頭子史密斯達成一個交易,讓自己回到母體去宙址。
塞弗有一句名言:無知即極樂轴脐。你只有在無知的時候,才會是快樂的——他說的就是在母體的那種狀況抡砂。
“無知即極樂”這個命題也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個命題大咱,那就是認知即痛苦。
塞弗不愿意承擔在真實世界里注益,因為要自由而不得不付出的種種代價碴巾,所以他渴望回歸到母體去。
五丑搔、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論
1. 游泳池:子宮的隱喻
很多心理學家都講到過厦瓢,人類具有那種渴望回到母體,回到子宮的無意識的啤月、原始的沖動煮仇。
在很多歐美的電影里都會看到這樣的情節(jié),當主人公遇到了特別大的痛苦谎仲,就縱身一躍浙垫,跳到游泳池里。
著名的《紅白藍三部曲》里强重,女主人公遇到巨大的痛苦和選擇的時候绞呈,她的習慣就是跳到游泳池里贸人。電影里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她跳到游泳池里,蜷縮著身子佃声,讓自己的身體很舒緩艺智,自在地在游泳池里慢慢地翻滾。
這個狀態(tài)其實就是子宮的狀態(tài)圾亏。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十拣,也有很多游泳的細節(jié)。
少年派本來的名字叫Piscine志鹃,Piscine就是一個著名的游泳池夭问。派在大海上、在食人島上都有游泳的動作曹铃,這其實都是一種象征缰趋,就是回到母體,體會那種自我融化在一個巨大的母體當中的舒適感陕见。
2. “逃避自由”:納粹心理學
對這種本能式的欲望和情緒需求秘血,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對它有一個定義:逃避自由。
因為自由很痛苦评甜,我們就干脆放棄認知灰粮,放棄選擇。因為我們不愿意去思考忍坷,我們就讓一個人來代替我們所有的人來思考粘舟。
弗洛姆寫《逃避自由》這本書的目的是分析納粹心理學,他認為納粹主義的起源就是很多人不愿意獨立思考佩研,或者說柑肴,因為獨立思考帶來很多的麻煩和痛苦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承諾要給他們帶來幸福韧骗,帶來未來嘉抒,讓他們生活在一個美好天國的那么一個人——希特勒,他們就放棄了自己思考袍暴,在自己和希特勒之間建立了無數的精神期待些侍,讓希特勒來供養(yǎng)他們的精神,給他們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舒適政模,回到那個想象的舒適區(qū)里岗宣。
六、回歸母體:根深蒂固的人類本能
回歸母體淋样,回歸子宮耗式,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欲望和需求。
1. 彼得·潘綜合征
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尤其當你做了很多的探索和選擇刊咳,卻發(fā)現沒有結果彪见,勞而無功,甚至被撞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娱挨,你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欲望:我想退出余指。
退出有幾種方式,極端的就是自殺——算了跷坝,我不玩了酵镜。還有一種就是“我要屏蔽周圍的世界,我要生活在一個屬于我自己的柴钻,哪怕是虛擬出來淮韭、想象出來的空間里”。包括一些自閉癥贴届,也都是跟這個東西有關的靠粪。
更普通的是一種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征”的心理狀態(tài)。
彼得·潘是一個不愿意長大的小男孩粱腻,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在neverland庇配,一個不存在的斩跌,或者跟真實世界說“不”的那么一塊土地上绍些,在那里,他獲得了某種自在耀鸦。
獲得這種自在的代價就是跟真實的世界脫離柬批,你不是生活在一個realland,而是一個neverland袖订。
2. 媽寶男=巨嬰
生活中氮帐,我們看到的那種“媽寶男”,尤其是那種體型很魁偉洛姑,但是心理像一個嬰兒上沐,遇到一點事情就哭得像個150斤的孩子的人。這種人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巨嬰”楞艾,巨大的嬰兒参咙。
不應該對這種人的狀態(tài)進行過多的譴責,他只不過體現了人的一種非常自然的硫眯、根深蒂固的欲望——拒絕認知蕴侧,拒絕因為認知而帶來的痛苦,而選擇把自己作為一個附庸托付給一個強大的母體两入,從而獲得那種想象的舒適感净宵,或者說,是想象性的回歸母體,回歸子宮择葡,回歸他自己的伊甸園紧武。
當我們從一個沒有饑餓、寒冷敏储,無比舒適的世界來到一個真實的世界的時候脏里,我們就立即要面臨著來自這個真實世界的種種挑戰(zhàn),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饑餓和寒冷虹曙,以及各種各樣的兇險迫横。在這種情況下嚷节,我們自然會有一種愿望昵济,想要重新回到母體文搂,回到matrix颠区,回到子宮距贷,回到桃花源和伊甸園——逃避自由澡腾,回歸自在的那樣一種狀態(tài)才顿。
你想獲得認知的權利恩商,必須同時接受與認知緊密關聯著的代價——痛苦返奉,選擇贝搁,自由所帶來的強大壓力感。
“擁抱認知也就意味著擁抱痛苦芽偏±啄妫”這是學習“認知方法論”一開始就要明白的一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