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充边,收錄在開明書店1926年版《郵吻》詩集中悍募。詩文如下:
秋晚的江上蘑辑,
歸巢的鳥兒,
盡管是倦了坠宴,
還馱著斜陽回去洋魂。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喜鼓;
頭白的蘆葦副砍,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筆者簡單解釋一下:
飛了一天庄岖,很疲倦了豁翎,鳥兒要回家,盡管已經(jīng)很疲倦了隅忿,背上還馱著夕陽……
鳥兒雙翅一翻轉(zhuǎn)頭而去谨垃,背上的夕陽掉在了江面上启搂,江面上一片紅霞升騰硼控,江邊頭頂白穗的蘆葦刘陶,瞬間就染上了紅霞……
雖然詩人描寫了眼前所見的四樣?xùn)|西,詩人的描寫牢撼,是動態(tài)的匙隔,而不是靜態(tài)的,全詩意味深長熏版。
鳥兒已經(jīng)很累了纷责,他還馱著夕陽(一種悲涼和孤寂)
背上的夕陽掉在江面(先注視著遠處飛來的鳥,鳥兒翻過翅膀后撼短,才注意到江面再膳,是一種動態(tài)的描述)
然后江面和江邊一片美景呈現(xiàn)。
鳥兒之所以這么累曲横,很孤單喂柒,還馱著夕陽,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這美景禾嫉,這是全詩的“意義”灾杰。
一個人,背負著很多責(zé)任熙参,很累了艳吠,但他不輕言放棄,他要完成自己的任務(wù)孽椰,把美好帶給人間昭娩。
這是一種對高尚情操的贊美,現(xiàn)代詩黍匾,可以這么美栏渺,這么富有哲理。
劉大白(1880年—1932年)膀捷,浙江紹興人迈嘹,原名金慶,清末舉人全庸。辛亥革命后改名劉靖裔秀仲,字大白。民國初年編《紹興公報》因發(fā)表反對袁世凱的文章壶笼,東度日本避難神僵,加入同盟會。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國文覆劈。次年回國編《杭州報》保礼,并出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沛励。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師范學(xué)校任國文教員,1919年任浙江教育總干事炮障。五四運動中目派,與經(jīng)亨頤、陳望道胁赢、夏丐尊等并稱為“五四浙江四杰”企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