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掌呜,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详拙,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蔓同。
躁勝寒饶辙,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斑粱。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大義】
最大的圓滿弃揽,看似殘缺,但它的作用卻永不衰竭则北。
最大的充實矿微,看似空虛,但他的作用卻永無窮盡尚揣。
最大的正直涌矢,看起來反而枉屈。
最大的靈巧快骗,看起來反而笨拙娜庇。
最大的辯才,看起來反而木訥方篮。
爐火可以御寒名秀,而清水可以勝熱。
清靜無為藕溅,才是天下的正途匕得。
【心讀】
1.
老子講話總是喜歡“正言若反”。分明是圓滿蜈垮,卻要說成殘缺耗跛,分明是充盈攒发,卻要說成空虛惠猿。直和屈姜凄,巧和拙态秧,辯和訥,分明都是反義詞捐友,卻被他老人家放在了一起匣砖。其實猴鲫,老子這樣說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匣缘。正所謂“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柑爸,在道家看來表鳍,任何事物瓮恭,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而變化的規(guī)律就是矛盾之間的互相轉化登澜。
道家看世界脑蠕,是把握住了一種變化的規(guī)律,如果用一個字的形容狞甚,那就是“反”哼审。這個反励背,既是相反叶眉,也是返回址儒。人生在世,若能體道而行衅疙,順著這個“反”去生活莲趣,那么,活著的每一天就沒有什么煩惱可言了饱溢。也就是說喧伞,世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清“道”的規(guī)律,不能按著這個規(guī)律而生活潘鲫。
佛法和道家有相似處翁逞,但是佛法對世界的看法,卻不是“反”溉仑,而是“無惩诤”。
佛法認為彼念,煩惱是源自無明挪圾。所謂無明浅萧,其實就是一種執(zhí)著逐沙,對名相的執(zhí)著,對器的執(zhí)著洼畅,對標簽的執(zhí)著吩案。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依他而起的,它們并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帝簇。一個人之所以可以存在徘郭,是因為首先有他的父母存在。一張桌子之所以存在丧肴,是因為首先有樹木的存在残揉。一顆樹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首先有種子的存在芋浮。事物與事物之間抱环,總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互相依賴纸巷,互相影響镇草,沒有什么是可以獨立自存的。而這種事物間的彼此依存就是我們常說的緣起瘤旨,就是不確定性梯啤,就是無常。人若是看不清無常存哲,就會陷入痛苦因宇。
無常,簡單說來祟偷,就是萬事萬物的不確定性察滑。當我們聽到不確定的時候,常常會有些驚慌肩袍,甚至在情感上杭棵,不太愿意接受。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魂爪,無常這個詞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悲觀先舷。其實,無常是一個十分中性的詞匯滓侍。它所宣稱的就只是事物的不確定性而已蒋川。從一個角度來說,不確定性給我們的內(nèi)心帶來了不安撩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捺球,不確定性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因為我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夕冲,所以氮兵,我們的未來才充滿可能,甚至充滿希望歹鱼。
2.
老子的哲學無不透露出一個“靜”字泣栈,在我看來,“靜”不只是安靜弥姻,不只是讓自己的身體停下來什么都不做南片。真正的靜,應當是一種內(nèi)心的無所掛礙庭敦,無所依賴疼进。這是一種與宇宙合而為一后所產(chǎn)生的純粹寂靜。
我曾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秧廉,藝術階段伞广,哲學階段和宗教階段。
藝術階段是一種非理性的激情定血,一種磅礴的情感赔癌,一種順應內(nèi)心的召喚而產(chǎn)生的強大欲望。年輕的時候澜沟,我們需要這種欲望和激情灾票,去認可自我,在這個世界中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和方向茫虽。
哲學階段是一種理性的沉思刊苍,一種深邃而靜謐的自我反省。人到中年濒析,我們開始對自己過往走過的路和做過的事重新審視正什。這是一個從向外尋求轉為向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過程。
宗教階段是一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号杏,一種自我揚棄后的純粹意志和強大信念婴氮。步入人生最后的階段斯棒,我們開始真正看淡名利,破除執(zhí)念主经。這是一種全然的寧靜荣暮,去妄存真,回歸心中最質樸的原初本性罩驻。在這份自在的寧靜中穗酥,我們會因為樹木、花草惠遏、小鳥等大自然的一切而欣喜砾跃。在這份自在的寧靜中,我們不會因為人生的坎坷节吮、波折和磨難而煩惱抽高。人已經(jīng)完全與自然合一,什么都沒有课锌,又什么都有厨内,是一切萬有和純粹虛無的統(tǒng)一祈秕。最后渺贤,我們將坦然而平靜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老子說的清靜请毛,我想就是這人生最后一個階段的真切體驗志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