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谨朝,與陌生的人保持禮貌,卻和親密的人互相傷害甥绿。這不合邏輯字币,但每天很多地方都在上演。人們都以為生活不易共缕,需要帶著面具洗出,只有回到家里才可以卸下包袱,重新做回自己图谷◆婊睿可是卻發(fā)現(xiàn),放下面具的我們卻總是和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便贵,這可真是讓人惱火菠镇。難道真實的自我比虛偽的自己更糟糕嗎?其實所有的沖突爭執(zhí)都是在呼喚需求承璃。
? ? ? 人是天生就需要獲取他人的照顧與關懷的利耍。作為世界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的新生兒幾乎是哺乳動物中最弱小的。一只新生的鹿可以在出生后不到一個小時站立隘梨,再有一兩個小時就可以行走程癌。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幾乎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才能行走。不受到良好的照顧轴猎,新生兒根本無法獨立存活嵌莉。只有媽媽在寶寶餓的時候及時送上奶水,在寶寶困的時候及時摟在懷中捻脖,寶寶才能獲取生存的可能锐峭。另一方面,人是社會性動物郎仆,活在社會中只祠,注定要和各種各樣的人發(fā)生聯(lián)系兜蠕,活在一個不被接納的人際關系中遠比活在一個被關愛的環(huán)境來的辛苦扰肌。因此人天生就有著對愛與接納的渴求。在我們小的時候熊杨,我們需要父母的愛曙旭;長大以后我們也需要朋友,伴侶晶府, 甚至是抽象的社會尊重以及認可桂躏。對愛與接納存在渴望,這是人類的第一個基本需求川陆,也是獲取安全感的第一個來源剂习。
? ? ? 當我們長大到了一定歲數(shù),離開了照顧我們的父母后依舊能夠順利活下去较沪,因為我們有大腦鳞绕,它告訴你什么東西危險不能碰,什么東西可以吃尸曼。我們也有手有腳们何,可以按照大腦的指示采取措施,把頭腦中的想象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控轿。生存的本能決定人類需要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事態(tài)冤竹,如果做不到這點,就有可能會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缟洌現(xiàn)在請想象你極度饑餓鹦蠕,奄奄一息,突然有人給你遞上了美味佳肴在抛,正在你感激涕零準備接過食物的時候突然驚恐的發(fā)現(xiàn)你被綁住了手腳钟病。到嘴邊的食物卻無法拿取,請仔細感受下這種無能為力的恐懼和絕望。自主掌控档悠,這是人類的第二個基本需求廊鸥,它是我們獲取安全感的第二個來源。
? ? ? 但是人類是很難同時獲得充足的愛和自主掌控的辖所。我們童年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惰说,如果你想要得到媽媽的愛,那你往往需要聽媽媽的話缘回,做個乖寶寶吆视,這意味著你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主;如果你想要做自己酥宴,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啦吧,那總會做出一些不符合媽媽心意,會招來責罵和禁止的事拙寡。哪怕是再開明再民主的媽媽也有不讓你如意的時候——比如當你想學綠巨人單手攔住一輛汽車的時候授滓,或是想學你爸爸暢飲一杯二鍋頭的時候。如果你仔細觀察處于自我覺醒期的嬰幼兒肆糕,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萌萌的小天使經(jīng)常會在理解父母意圖的基礎上故意干相反的事來凸顯自身的獨立性般堆,搞的父母焦頭爛額。這種矛盾意味著人類在事實上不可能獲得完全的安全感诚啃。獲得平衡很難淮摔,很多人不是在缺乏關注的環(huán)境下長大,就是在被嚴格控制的環(huán)境下長大始赎,又或者這二者都有和橙。
? ? ? 基本需求如果總是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無意識的建立起防御策略來抵御恐懼和焦慮造垛,以此試圖獲取安全感魔招。
? ? ?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在缺乏關愛和接納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可能會建立起兩種完全相反的防御策略:要么對被愛和被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需求筋搏,無法忍受一點點忽視和怠慢仆百;要么對獲取愛和關注喪失信心,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奔脐,盡可能避免再體驗親密關系俄周,以免重拾痛苦的回憶。有的人進入戀愛關系后無時無刻都要確定伴侶在乎自己髓迎,一旦“感覺到”對方身體或心思不在自己這里峦朗,就立刻需要獲取對方的確定。有的人鄙視感情波势,變的冷漠拴曲,對別人處處戒備店溢,似乎“人人都想陷害朕”荣回。別人對他好除秀,他質疑其別有所圖;別人真的對他不好時他反而會松一口氣:“果然這個世界是充滿敵意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后面往往還會跟著這么一句自己都不一定意識到的話:“還好我早有心理準備!”
? ? ? ? 如果一個孩子在被剝奪了“自主掌控權利”的環(huán)境下長大會發(fā)生什么呢?有的父母控制欲很強,總是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做這樣父母的孩子,自然會更多的體驗到不被允許的感受伦连。和情感的缺失類似额港,總是不被允許做自己的孩子也會建立起兩種相反的防御策略:要么為了換取親密關系不得不放棄自我意志,把對自己的責任全權交給有超強控制欲的父母(“再不聽話我不喜歡你了”這句話估計是老一輩的中國媽媽們管教孩子時最愛說的話了)歧焦;要么在無望的反抗中建立起超強的控制欲望移斩,一旦到了父母再也無力控制自己的年齡,長大成人的孩子就會過度尋求控制绢馍,以彌補幼年時期總是不被允許所帶來的恐懼感和挫折感向瓷。建立前者策略模式的孩子比其他人更可能成為媽寶男和乖乖女,想要脫離控制實現(xiàn)成長舰涌,卻又害怕失去可依靠的對象猖任,只能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最終變的毫無主見瓷耙,沒有擔當朱躺。建立后者策略模式的孩子可能極度的追求權力,因為早年的經(jīng)歷使之了解到力量就是真理(我就是沒我爸力氣大才總是被他打)搁痛。乍一看似乎挺勵志长搀,但這種過度的控制常會使他們把自己的手伸向周圍的人,總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辦事鸡典,別人如果說不他們就渾身難受源请。最終他們變成了那個曾經(jīng)讓自己既害怕而又惱怒的人--他們的父母!
? ? ? 當然彻况,以上所說只是抽取了其中某個單獨因素后在非定量的情況下進行討論谁尸,真實的情況遠比這復雜,建立的防御模式也遠比這四種情況變化多端疗垛。比如一個順從的人也可能會通過聽話的方式隱蔽的實施對他人的控制症汹;一個對人缺乏信任的人也可能會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某個人身上。
? ? ? 我們現(xiàn)在了解到贷腕,被愛需求和自主掌控需求的滿足是獲得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背镇。而人類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無法同時充分獲得二者的滿足咬展,于是我們每個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不安全感。為了抵抗這種不安全感瞒斩,我們建立起了防御策略破婆。但是通過上面羅列的四種防御策略我們可以看到,防御策略的本質是被動逃避胸囱,它識別出給自己帶來最大傷害的痛苦玖媚,然后想辦法擺脫其傷害葵姥。它的不靠譜之處在于,痛苦并沒有消失,只是被無視了殃姓,并且它在回避痛苦的時候帶來了更多的次生傷害淹真。
? ? ? 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为障,成人之間常會為一些瑣事爭執(zhí)齐莲。無論是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允蜈,還是長輩和晚輩之間冤吨,當雙方中至少有一方認為雙方的地位該是平等的時候,這種爭執(zhí)往往是對道理的爭論饶套。這種爭論往往可以歸納總結為“我說的有道理漩蟆,你說的沒道理,因此你應該按我的方法來”妓蛮。雙方都對自己堅持的道理深信不疑怠李,且固執(zhí)的要求對方承認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
? ? ? 為什么我們會對我們堅持的道理那么執(zhí)著仔引?如果我們自己仔細詢問下我們堅持的這些道理扔仓,是否每個道理都是我們自己形成的看法?恐怕有相當部分是從別人那里內化而來的咖耘。比如回家后脫完的鞋子應該反過來將鞋頭對準門口,以方便出門時穿撬码。這可不是我們自行發(fā)展出來的行為模式儿倒,而是小的時候父母教出來的。如果我們再問問我們自己呜笑,如果我們不按照這些道理去做是否意味著錯誤或墮落夫否?好像并非如此。對于這個擺鞋子的例子叫胁,你完全可以回家時不調轉鞋頭凰慈,出門時再調轉鞋頭,這無非是先費事還是后費事的問題驼鹅,事關習慣和價值觀微谓,而非對錯森篷。但是有些人看到自己的伴侶回到家鞋子就那么放在門口不掉轉個個兒渾身都難受。然后這個女孩(讓我們姑且假定她是個女孩兒吧豺型,當然你也可以假定他是個男孩兒)找到男孩吧啦吧啦講上一大堆理由要他以后回家放好鞋子仲智,而他覺得很不理解為什么這么點小事還要這么認真?然后在他連續(xù)幾次“忘記”遵守此規(guī)定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逐漸變的不那么令人愉悅姻氨,雙方開始了爭執(zhí)钓辆。
? ? ? 為什么這個女孩會對鞋子的擺放如此執(zhí)著,以至于不惜導致沖突肴焊?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小的時候前联,如果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正確規(guī)范行事,父母無法接納他們娶眷。你要么按我的要求乖乖反轉鞋子蛀恩,要么媽媽不喜歡你了。在對失去關愛的恐懼中孩子就范了茂浮,并且在心底里建立起了這么一種心理模式:“回家后一定要反轉鞋子双谆,不然媽媽就不愛我了;媽媽如果不愛我席揽,我就會感到不安全顽馋,會害怕”。因此幌羞,不按要求放好鞋子的結果就是體驗到不安全和害怕寸谜,而這種體驗是需要極力避免和逃避掉的。孩子長大后這種模式依舊存在于潛意識中属桦,因此她一定要他擺好鞋子熊痴。她對男孩擺鞋子的要求實際上是在請求他不要讓她重新體驗被拋棄的恐懼。而男孩看不到這點聂宾,從而忽視了她的心理安全需求果善,并在讓她體驗到了不安全感的同時讓她體驗了不被認可的感覺,導致了她的雙重憤怒系谐。遺憾的是極少數(shù)人懂得審查自己的情緒(即使審查巾陕,也往往是在事后),絕大部分人都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緒產(chǎn)生于何處纪他,只能通過外化這種負面情緒鄙煤,將其甩鍋給別人或環(huán)境來得到發(fā)泄。在女孩的攻擊下茶袒,男孩只得進行防御梯刚,并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并證明女孩有多么任性和胡鬧上薪寓,從而錯失了真正看到女孩真實需求的可能性亡资,因此爭執(zhí)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澜共。
? ? ? 也有些道理不是由別人的道理內化而來,而確實是自己“想出來”的道理沟于。我們總能遇到這樣的人咳胃,他們對于在各種小事上擊敗別人特別上心,對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興趣超過了認識事實和道理的是非曲直本身旷太≌剐福“有些人他們看似在思考,不過是在重新整理他們的偏見”說的就是這類人供璧。這類人往往先設立場存崖,再找論證。他們看文章看了個標題就有了自己的見解睡毒,不看內容就迫不及待的在評論中抨擊作者来惧。如果你無法在三句話以內解釋清楚你的理由,他們就沒興趣繼續(xù)聽演顾,反正你是錯的供搀,聽不聽根本無所謂,還是聽我說吧钠至!這樣的人往往渴望被認可和由此帶來的掌控感(既然我是正確的葛虐,那你就應該按我說的做!)棉钧,而這又是他們缺乏的東西屿脐。因此他們對證明自己和控制他人具有超強的興趣。
? ? ? 前面我們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小過多的體驗到不被允許的感覺宪卿,長大后就可能會尋求過度的控制來彌補幼時失控帶來的恐懼感和挫敗感的诵。能夠自我掌控的人往往能建立良好的邊界感,因為幼時父母尊重自己的邊界佑钾,自己就能清晰的找到別人的邊界西疤;同時由于自己在邊界內被允許,因此他們也愿意遵守別人的邊界次绘。而幼時不能自主掌控的人總是被父母頻繁侵入自己的邊界瘪阁,因此他對邊界的認識是模糊的,被侵犯邊界喪失自主權帶來的不安全感和憤怒要通過侵犯別人的邊界來彌補邮偎。就像歷史上很多遭受他國侵略的國家強大了之后也要侵略其他國家一樣,為了獲得安全感义黎,他需要的終極目標是掌控感禾进。而對于互相平等的兩個人,掌控無法通過權力或力量來強制達成廉涕,只能以理服人泻云。講道理成了他實現(xiàn)控制的一種方式艇拍。而由于他的目的其實是控制對方,立場是預先設定好了的宠纯,因此道理往往被強烈的主觀意圖扭曲了卸夕。和這樣的人爭論可能會覺得對方強行曲解你的話進行駁斥,根本不聽你的解釋婆瓜;或者明明對方自己就不遵守某個道理快集,卻偏偏要你遵守這樣的道理。和這樣的人相處的痛苦之處在于廉白,這樣的人很可能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的控制欲望个初,他是真的以為自己句句在理,甚至真的以為在為你著想猴蹂。如果他在跟你講道理的過程中把他的意圖包裝成了對你的關愛院溺,那就更加讓他感到自己獲得了不容置辯的權力。而你這個可憐的低維生物只能接受來自高維的打擊磅轻。處于道德洼地的你沒有辦法對愛你的人說不珍逸。即便說不,他們也會嫻熟的激發(fā)起你內心的愧疚感聋溜,從而實現(xiàn)控制的目的谆膳。但是這樣的人也是可憐的,不停的尋求控制和向被控制者證明其控制的合理性耗費了他們生命的大量精力勤婚∧×浚控制越多,越會激起被控制者的反抗馒胆,而這又進一步耗費了控制者的精力缨称。控制者不停的在控制的嘗試和失控的挫敗中掙扎祝迂,最終使得雙方都在互相傷害中精疲力盡睦尽。
? ? ? 還有一種類型的人和控制型人格的人相似,表現(xiàn)卻完全不同(雖然這兩種類型的人格很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身上)型雳〉狈玻控制型人格的人尋求的是主動攻擊,這種類型的人尋求的是積極防御纠俭。讓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防御型人格的人沿量。這類人不能忍受一點他人的質疑或批評,在和別人的交流中小心翼翼的尋找來自對方的可能攻擊冤荆。一旦感到被冒犯朴则,就一定要自我辯解。如果說“我說的對”是控制型人格實施控制的理由钓简,這類人強烈抗拒的理由就是“我沒有錯”乌妒。他們往往表面上看起來自尊心很強汹想,隨時準備接受別人的挑戰(zhàn),但其實他們如此抗拒他人指責的真實原因卻是無法忍受自身價值被拒絕和被否定撤蚊,或者是害怕犯錯和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古掏。也就是說,他們利用“說不”給自己建立起銅墻鐵壁的防御侦啸,以此來保護其脆弱的內心免遭攻擊槽唾。
? ? ? 那么讓防御型的人承認自己錯了為什么這么難呢?對于不能忍受自身價值被否定的人來說匹中,父母從小的控制與干涉使其沒有被允許建立內在的價值判斷(這件衣服難看死了夏漱,買那件;沙子有什么好玩的顶捷,下海里去游泳)挂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是完全建立在外部世界對自己的評價中的。批評讓其感到自己輕如鴻毛服赎,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可和贊同來感受自己活著的價值葵蒂。因此如果能證明對方的批評毫無道理,那就反向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重虑,而自尊心超強的他絕不可以是個無能之人践付!而對于那些不能忍受犯錯的人來說真正害怕的是“想象出來的”后果。我們在工作場合中總能見到一些人缺厉,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的是自己是否有責任永高?如果有,怎么讓別人相信該付責任的另有他人提针?似乎一旦承認錯在自己命爬,就會有地位不穩(wěn),被降薪的危險辐脖。他們害怕的是想象中的后果饲宛,而非真正的后果,因此很多時候哪怕犯錯并不一定會帶來后果嗜价,他們都依舊習慣性的抗拒艇抠。遺憾的是,害怕犯錯這種心理可能是寫在我們祖先的DNA中的久锥。在遠古時代家淤,如果一個原始人在面對猛獸時做犯了個錯,那結果很可能是致命的瑟由。這樣的代價太大媒鼓,沒有人可以承擔的起。因此我們才會害怕犯錯错妖,這是我們對死亡恐懼的延申绿鸣。有安全感的人,雖對犯錯有所顧忌暂氯,但他們知道后果雖令人不快潮模,但也絕非世界末日;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會給后果加戲痴施,從而怕的無法直面后果擎厢。所以他們才一定要對對方的指責說不,因為如果我沒有犯錯辣吃,就不可以被指責被否定动遭,也無需承擔令人害怕的后果!
? ? ? 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或多或少有如上所說的被植入的強制性行為神得,控制行為厘惦,防御行為等,只是程度的差異有所不同哩簿,所以我們都會在爭執(zhí)時固執(zhí)己見宵蕉,不肯退讓,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沖突擴大化节榜。如果我們不能卸下我們的防御羡玛,認識到我們行為背后的真正驅動力,那么我們就無法真正認識到問題所在宗苍,從而喪失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稼稿。要知道,讓你產(chǎn)生各種情緒讳窟,不能保持理性思考的永遠不是事件本身让歼,而是你對事件的解讀。事件是客觀的挪钓,一旦發(fā)生是越,不可改變,能改變的只有你對此的態(tài)度碌上。在你感受到任何對抗情緒的時候倚评,請先別急著反擊,保持覺知馏予,體察你當下的感受天梧,將潛意識的防御,抗拒全部拉進意識中去解剖霞丧,了解到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呢岗,你才可能從根本上接受它們,并和它們和平共處,擺脫那種“道理我都懂后豫,就是做不到”的狀態(tài)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