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保全了最主要和最珍貴的東西(的)......是我們的人格和我們的個性陨界。
人無時不刻不在向自己證明痛阻,他是人,而非風琴上的銷釘麻车。
(不是)只有一種幸福才對人有益斗这。
——《地下室手記》
在中學物理課上表箭,我們就被告知,給定初始狀態(tài)和環(huán)境條件彼水,便可分毫不差地計算出給定時點的結(jié)果狀態(tài)凤覆。在真空環(huán)境里拆魏,質(zhì)量、體積忽略不計的物體贴膘,知道初始速度刑峡、前進方向和加速度玄柠,一秒后随闪、一年后甚至億年后的位置和速度都可輕易算出——這是牛頓說的铐伴。牛頓眼中的世界俏讹,如同風琴上的銷釘泽疆,被有形無形的公式所固化殉疼。但是瓢娜,姑且不提人格與個性,即使是牛頓所言的“理想狀態(tài)”虏劲,也不全是分毫不差的——這是牛頓想不到的褒颈。
在我們目光所及的景觀中谷丸,有數(shù)以不能計的極微小粒子的存在刨疼,它們既有粒子的特性摊趾,又有波動的特性砾层,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光肛炮。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目光所及的“光”侨糟,時而被稱為光子瘩燥,時而被稱為光波的原因厉膀。光因為其隨處可見凳兵,又難以捕捉企软,連牛頓仗哨、愛因斯坦這些大拿都撩不開它迷人的面紗萨醒。
牛頓提出了光微粒說验靡,認為光是由很特別的微粒組成的胜嗓,這些微粒如你辞州、我寥粹、他一樣变过,遵循牛頓的N個運動定律埃元。光微粒說可以解釋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性質(zhì),就好比我們在地上彈出的彈珠媚狰,朝前方滾去岛杀,碰到墻壁還能反彈回來。
但是崭孤,牛頓的光微粒說卻解釋不了光的折射和衍射性質(zhì)。光在穿透不同物質(zhì)時辨宠,傳播方向會發(fā)生偏折遗锣,即折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水里的魚嗤形,真實位置總比我們“看到”的更深喉镰,正是因為光線從水中穿過水面進入空氣中時發(fā)生了折射趟据,是以我們的眼睛才產(chǎn)生了錯覺我擂。
也許你不常到水里捉魚嘉涌,但你一定見過彩虹渊胸。彩虹就是因為光穿透空氣中的水汽時,發(fā)生了折射,而不同顏色的光因為波長不同具有不同的折射角度垮刹,赤橙黃綠青藍紫便被呈現(xiàn)了出來吞鸭。
你可能還記得物理課上講到彩虹時,是歸功于牛頓運用三棱鏡所做的解釋麦箍。的確如此,牛頓發(fā)現(xiàn)了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而三棱鏡的作用正是將各色的光拆分開,并由此提出了“分光原理”埃篓。但牛頓對于分光原理的解釋部脚,仍是基于光的粒子性锡移,認為是不同顏色的光的粒子質(zhì)量不同,才在通過棱鏡時被分開了。至于為何不同質(zhì)量的粒子在通過棱鏡時會被分開,牛頓的粒子說就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了。
其實且警,在牛頓之前杏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就已提出了光的波動說崭添,可以解釋光的折射現(xiàn)象。但惠更斯的波動說和牛頓的微粒說都無法解釋光的衍射現(xiàn)象蓝角,再加上牛頓無與倫比的學術地位并徘,微粒說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都無人敢劝评,或者說無人能夠挑戰(zhàn)。
直到牛頓去世近一個世紀后,十九世紀初,另一個英國人托馬斯·楊做了一個雙縫干涉實驗。用一束光照射兩條平行的細縫,穿過細縫的光打到探測屏上哨查,呈現(xiàn)出來明暗相間的條紋锋八。據(jù)說這個托馬斯·楊涉獵甚廣紊服,是醫(yī)生,也是物理學家,還在語言學、動物學、考古學等領域均頗有造詣夭委。他幾乎會演奏當時的所有樂器,甚至通過對聲波振動的研究提高自己對樂器的掌控能力汹粤。也許正是得益于對波動的深入了解踢涌,托馬斯·楊提出了光的波動性的設想,并用這個雙縫干涉實驗作出了驗證疫剃。
在實驗中凌唬,光穿透兩條細縫客税,形成兩束相干光,這兩束光又相交產(chǎn)生干涉,呈現(xiàn)的條紋與水波穿過障礙物時的衍射讶隐,以及兩個水波相交時產(chǎn)生的干涉現(xiàn)象十分相似炉峰。相反宾舅,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扶平,那么探測屏上呈現(xiàn)的應該是與細縫一致的兩條細長光線∈呷铮基于此结澄,托馬斯·楊用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他對光的波動性的設想。
光的干涉對兩束光的相干性有極高的要求岸夯,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少見麻献。如果覺得光的干涉難以想象,雙縫干涉實驗的簡單版是單縫衍射囱修,單縫衍射的微縮版就是我們小時候玩過的小孔成像了赎瑰。光穿過帶有小孔的紙板,會在另一側(cè)的屏幕上呈現(xiàn)倒立圖像破镰,課堂上老師以此解釋光的直線傳播餐曼,而這也正是光的波動性和衍射現(xiàn)象的最直觀體現(xiàn)。
再后來鲜漩,十九世紀后期源譬,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方程組既可解釋電磁學的現(xiàn)象孕似,又與傳播速度等光波的特性相吻合踩娘,麥克斯韋由此提出了光波是一種電磁波的假設。電磁波喉祭,顧名思義由電波和磁波組成养渴,電場與磁場相互作用,相輔相生泛烙。我們熟悉的電磁輻射理卑、無線電、微波蔽氨、紅外線藐唠、可見光都屬于電磁波。由此鹉究,光的波動說再次占據(jù)上風宇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光又展現(xiàn)出越來越多出人意料的特性自赔,不斷將波動說和微粒說的爭論推向新高潮妈嘹。這次輪到愛因斯坦登場了。將滿足一定頻率的光照到金屬表面上匿级,就會有電子從金屬表面被“彈出”蟋滴,這稱為光電效應染厅。若是根據(jù)波動的理論痘绎,光波波幅越大津函,光照強度越大,光波所具有的能量也越大孤页《啵可實際上,當照到金屬表面的光小于某個特定頻率行施,無論光照強度有多強——比如將微弱的藍光換成強烈的紅光允坚,都無法“彈出”電子。為此蛾号,愛因斯坦將光束描述為一群光子稠项,光子的能量取決于光的頻率而非波幅,用光的粒子性解釋了光電效應鲜结。
于是展运,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難分伯仲,科學家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精刷,光既有波動性拗胜,也有粒子性。然而怒允,波粒二象性并不是兩個世紀爭執(zhí)不休后的“妥協(xié)”產(chǎn)物埂软,它揭開了微觀世界的又一層神秘面紗。再后來纫事,電子勘畔、質(zhì)子和中子等微觀粒子都被證實了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丽惶,這些又與牛頓用公式描繪的物理世界炫七,還有《地下室手記》中風琴的銷釘有何不同呢?關于不確定性蚊夫,且聽下回分解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