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并不是來嘩眾取寵的。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猶豫了很久曾雕,我作為一位老師奴烙,我并不是真的讓教育工作者不教育學生,而是不要過度地教育學生剖张。無論是專業(yè)知識切诀,還是道德層面,都不要去過度地教育學生搔弄。這樣說好想很不負責任幅虑,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很多“為你好”的教育是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表現(xiàn)欲顾犹,以彰顯自己的博學和道德倒庵?
很多小學就已經(jīng)要求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四書五經(jīng)了,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名義炫刷,從《三字經(jīng)》到《道德經(jīng)》擎宝,那些連成年人都看不懂,老師也講不清楚的內(nèi)容浑玛,以熏陶的名義讓小學生學習和背誦绍申,真的有意義嗎?我們所受到的教育顾彰,真的足矣教導學生學習這些內(nèi)容嗎极阅?學生已經(jīng)受到了過多的教育,為什么學生考完了就把書本全部丟了涨享?很簡單筋搏,因為學生都已經(jīng)學怕了。他們很少有時間靜下來仰望星空灰伟,這是極其可悲的拆又。他們沒有時間去讀一些無用的書儒旬,做一些無用的事栏账,花一些無用的時間,而這些都是能夠在一切已知之外栈源,保留一個超越自機會挡爵,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甚垦。
當孩子回到家茶鹃,家人的說教也在無時無刻地伴隨涣雕,而且是各個方面的,小到行為習慣闭翩,大到道德素養(yǎng)挣郭,無一不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曾說過:“通往地獄的道路疗韵,都是由善意鋪成的兑障。”仁義道德的動機一定是好的,而且家人也有義務教育孩子蕉汪,但是希望家長對孩子說教的時候先反觀自己:是否舉著“為你好”的名義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表現(xiàn)欲流译?除了仁義道德,是否還有其他東西可以教給孩子者疤?道德應該是完善自我的良藥福澡,而非加諸他人的繩索。當所有人把仁義道德的標準標榜為美好的東西驹马,就會使人們?nèi)狈Ρ拘灾械恼嬲\革砸,沒有了真誠,所有美好事物的標簽窥翩,都只不過是使人們變得更加貪婪的工具业岁。即使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文明有禮,你真的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嗎寇蚊?
如果是這樣的笔时,那么孩子將很快離你遠去,無論你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如此仗岸。我們越想要掌控的東西允耿,就越容易失去控制。兒童的教養(yǎng)源于成人的修為而非說教扒怖,孩子首先是自己较锡,其次才是我們的孩子或者學生。孩子已經(jīng)過度地接受到了各種信息盗痒,我們?yōu)槭裁匆褜ψ约簩κ澜绲恼J知強加給孩子蚂蕴?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著名的理論——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俯邓。最初骡楼,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稽鞭,準備捐款鸟整。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朦蕴,他有些不耐煩了篮条,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弟头。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涉茧,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赴恨。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伴栓,不僅未捐錢嘱支,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挣饥、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除师,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教育中時常發(fā)生扔枫。當孩子犯錯時汛聚,父母會一次、兩次短荐、三次倚舀,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忍宋,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痕貌。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糠排。
可見舵稠,任何教育都不應該過度,而以彰顯道德仁義而去說教的群體是很龐大的入宦,無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之前都應該反觀自己哺徊,我們是否只是想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表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