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識”
“識”字
查一下《新華字典》,“識”是多音字宇立,讀[ shí ]或[ zhì ]自赔。
當讀[ shí ]時,有三個意思润脸。
- 知道他去,認得灾测,能辨別:~貨∶危~字蛾号。
- 知識鲜结,所知道的道理:常~拗胜。學~怒允。
- 見識,辨別是非的能力:遠見卓~所灸。
當讀[ zhì ]時炫七,有兩個意思爬立。
- 記紫姥薄:博聞強~奕巍。
- 標志的止,記號:款~。
“識”字繁體為左言右戠效床∪ㄋ“戠”本指軍隊方陣操演旺芽,引申為“(團體操)圖形及其變換”辐啄。 “言”與“戠”聯合起來表示“用語言描述圖形的形狀和細節(jié)”壶辜。“識”的本義:區(qū)別抵怎、辨別圖形或事物形狀岭参,并用語言描述之演侯。
繁體隸書
《說文》曰:“識,知也秒际⌒停”
就是說"識"與"知"近乎是同義狡汉,"知側重于"知道","識"側重于"辨別"闽颇。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盾戴,“識”字的本義是“區(qū)分进萄,辨別”,以及一些引申的含義可婶,比如矛渴,能夠起到區(qū)分作用的標識具温;作為辨別之后結果的知識;以及辨別是非能力的見識等达皿。
佛經里的“識”
我們認識了“識”字峦椰,也懂得了它的基本用法汤功,仿佛一切都很順當滔金,直到我們遇到佛教鹦蠕≈硬。“識”字在佛經里的內涵寬泛而模糊肠阱,同一個“識”字在不同的位置往往代表不同的含義走趋,佛教不同發(fā)展時期的不同宗派也常有不同的解讀簿煌,一不留神就容易被搞糊涂姨伟。
你能區(qū)分下面這些識的差異嗎?
- 五蘊技扼,色受想行識剿吻。
- 六識和橙,眼識晰搀,耳識外恕,鼻識罪郊,舌識悔橄,身識癣疟,意識邪蛔。
- 八識心王侧到,末那識,阿賴耶識戈咳。
- 十二因緣著蛙,無明,行顷蟆,識,名色削樊,六入,觸迅脐,受豌骏,愛肯适,取,有刘绣,生,老死停士。
- 唯識宗,萬法唯識,唯識無境薄辅。
- 如來藏識。
表情應該是這樣的。
那么悍赢,區(qū)分佛經里不同“識”的含義有意義嗎皮胡?
嗯,完成作業(yè)是一個理由甩栈。
我有些憂傷的矛盾突想,一方面袭灯,讀佛經是我近七八年的最大愛好,寫一些佛教的東西怎能不讓我高興呢;另一方面构挤,真的信仰讓人心安,無所畏懼,而稍微多做一些理論思考常常會破壞這種平靜,徒增煩惱瞒津。
辨析不同的“識”,有助于理解佛教的不同教法,卻也容易讓佛教看法與現代觀念產生直接沖突。信仰的價值在于親身實踐似嗤,不在于研究義理豌注。無休止的研究佛教名詞解釋每聪,這在純正的佛教徒眼中是走上邪路了。
為了完成作業(yè)童本,我嘗試解釋一下佛經中四種“識”的含義运沦,盡量依據佛教經典文本和專家解讀,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同時,也是樹一個恥辱柱,紀念自己多年來讀佛經卻未能長出信仰的悲哀和矛盾。
五蘊中的“識蘊”
釋迦摩尼在世時甲葬,把生命構成要素歸結為“五蘊”梭灿,即“色、受皮迟、想搬泥、行、識”万栅,“色”指物質佑钾,后四種指精神。在釋迦摩尼眼中烦粒,那些離開人類認知而絕對獨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可想象的休溶,主體與客體的結合才是世界的完整圖景,所以“五蘊”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總綱領扰她。
“蘊”是“集聚”或“和合”的意思兽掰。
色蘊:“色”是有形狀、會變壞的意思徒役,與精神相對孽尽,指物質性的東西;
受蘊:是領納由外界而來的感觸忧勿,是精神性的感受杉女;人對外通道有六條瞻讽,稱為“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熏挎,均可產生感“受”速勇;
想蘊:是取得外界的形象或感受,在心中形成觀念或概念坎拐,并能夠用語言表達烦磁。人類必須依賴語言才能思考,所以“想”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哼勇,在心里形成可思維的語言的過程都伪;
行蘊:有兩種涵義,一為“造作”积担,二為“流遷變化”陨晶。行有意志的性質,因為人“造作”什么需要“意志”的緣故磅轻。行有“流遷變化”的含義珍逸,超過了意志的范疇很多。行與佛家中的業(yè)關系很大聋溜。
識蘊:“識”的本義為“了別”谆膳,即對外界的對象經過分析、分類而起的“識別”作用撮躁,這種作用是我們人類的知識與可識別的記憶的形成過程漱病。
《廣五蘊論》說:云何識蘊?謂于所緣把曼,了別為性杨帽。
那么,想蘊與識蘊有什么區(qū)別呢嗤军?一般論著的說法是:識蘊是概括性的注盈,前面說的精神性三蘊(受想行)是具體而特殊的,所有不屬于前三蘊的精神性功能均可歸類于識蘊叙赚。
在五蘊說中老客,識蘊是精神性的,可以說是生命個體的知識與記憶的形成過程和集合體震叮。
十八界中的“意識”
五蘊是“生命主體”自身的構成因素胧砰。十二處、十八界苇瓣,則進一步討論這個“生命主體”如何認知宇宙萬事萬物的因素尉间。
佛家把人類與外界交通的器官稱為“六根”,分別是眼、耳哲嘲、鼻贪薪、舌、身眠副、意古掏。
與“六根”對應的外界刺激稱為“六塵(境)”,分別是物質性的色侦啸、聲、香丧枪、味光涂、觸,以及不在前五塵的一切其他事物的法拧烦。
六根與六塵合稱“十二處”忘闻。
“六根”與“六塵”相合起了認知作用,稱為“識”恋博,分別為眼識齐佳、耳識、鼻識债沮、舌識炼吴、身識、意識疫衩。如是六根硅蹦、六塵、六識相加闷煤,就稱為“十八界”童芹。可以說鲤拿,十二處假褪、十八界是對“識蘊”的具體分析。
眼根近顷、耳根生音、舌根、身根是人類器官的感受功能幕庐,按照佛教的說法久锥,五根是由“凈色根”構成。
意根中异剥,“意”指思慮瑟由,故此根指“能起思慮”的功能。意根能起心理功能,由“無色根”組成歹苦∏嗌耍“無色根”是沒有形狀與顏色,沒有質礙的物質殴瘦。
六根與六塵接觸產生六識狠角,實際是六根的識別功能。
意識很復雜蚪腋,可以簡單理解為大腦的功能丰歌。佛教中,意識是前五識的真正根源屉凯,所有“了別”以外的功能立帖,比如感情、良知悠砚、善心晓勇、惡意、決心等等心理功能灌旧,都可以歸為“意識”绑咱。
上面的五蘊與十八界中的“識”,傾向于唯物論的解釋枢泰,物質刺激與感覺器官接觸產生心理功能描融,“識”是物質產生的心理現象。
下面開始宗苍,“識”的含義變了稼稿。
十二因緣中的“識”
五蘊和十八界從靜態(tài)角度解讀生命構成,十二因緣從動態(tài)角度解讀生命的變化讳窟。
- 無明:無知的狀態(tài)或盲目的沖動让歼;
- 行:造作而生業(yè),身業(yè)丽啡、口業(yè)谋右、意業(yè);
- 識:虛妄分別补箍,或區(qū)分身心內外的意識流改执;
- 名色:精神與物質;
-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坑雅,六種認識外物的機能辈挂;
- 觸:感官與對象之接觸;
- 受:由接觸而生苦裹粤、樂终蒂、不苦不樂的感受;
- 愛:對樂受的欲望;
- 饶雌:對所愛事物的執(zhí)著噪叙;
- 有:生命整體的存在;
- 生:生命的產生霉翔;
- 老死:老去與死亡睁蕾;
按照《俱舍論》的三世兩重因果說,過去世的無明與行的兩因债朵,造成了現在世出生的五果子眶,即識、名色序芦、六入壹店、觸漾稀、受嫉柴;現在世的生命涩惑,持續(xù)執(zhí)著于愛、取藏杖、有;愛取有的現世三因脉顿,又造成了未來世的生與老死的兩果蝌麸。因果循環(huán),生生不息艾疟。
十二因緣中的“識”是什么来吩?
中阿含經中的《大因經》有如下經文:
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蔽莱,有名色成此身耶弟疆?
答曰:無也。
阿難盗冷,若識入胎即出者怠苔,名色會精耶?
答曰仪糖,不會柑司。
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锅劝,名色轉增長耶攒驰?
答曰:不也。
阿難故爵,是故當知是名色因玻粪,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奶段,謂此識也饥瓷。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痹籍。
稍微解釋一下呢铆,識進入受精卵又出來了,受精卵不會成活蹲缠;識離開的幼兒棺克,幼兒的心理功能將無法健全。
在這里“識”能夠運動线定,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娜谊。大家能感覺出來這個“識”是什么嗎?
按照杜繼文先生《漢譯佛教經典哲學》中的描述斤讥,如下纱皆。
“業(yè)”必有“報”;牽引至“報”的作用力芭商,叫做“業(yè)力”派草。
“有情”從此世死后投生于下世,是通過“識”來實現的——“識”在這里被解釋為“相續(xù)流”铛楣,即意識流近迁;它的流動像油燈燃燒的火焰,既是“剎那滅”的簸州,也是“相續(xù)”的鉴竭。
按業(yè)報法則,業(yè)力把這樣的“識”牽引憑附于與他的果報相應的“中有”(介于死生之間的有情岸浑,相當于靈魂)搏存,令其投生他應該投生的某一“趣”(六道)中,此即謂之“行緣識”矢洲。
佛教是以反婆羅門教的姿態(tài)誕生的祭埂,明確反對“神我論””ィ“神我”就是靈魂的意思蛆橡。同時,佛教又贊同業(yè)報輪回掘譬,所以泰演,“識”就作為某種畫了妝的靈魂而出現了。
八識心王中的“阿賴耶識”
如果說五蘊和十八界里葱轩,佛教對生命構成要素的看法是唯物的睦焕,“識”是基于物質要素的精神現象藐握,到了十二因緣里“識”已經變成了半物質半精神的靈魂變體,發(fā)展到唯識宗垃喊,“識”的高階形態(tài)“阿賴耶識”猾普,已經變成了世界的本源,世間萬物本谜,無論物質或精神初家,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了。
唯識宗乌助,又名法相宗溜在,在中國只傳了兩代,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他托。玄奘大師曾造《八識規(guī)矩頌》掖肋,其中第八識頌如下。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赏参,界地隨他業(yè)力生志笼,
二乘不了因迷執(zhí),由此能興論主諍把篓。
浩浩三藏不可窮籽腕,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纸俭,去后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南窗,金剛道后異熟空揍很,
大圓無垢同時發(fā),普照十方塵剎中万伤。
“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窒悔、現在、未來所思想敌买、所經驗的一切简珠,都變成了“種子”深藏在第八識之中,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虹钮,或“藏識”聋庵、“根本識”等。
在我們人的生命中持續(xù)活動著的是前七識芙粱,稱為“現行識”祭玉,而前七識不斷活動的功能,以第八識為基礎春畔。
第八識好比一座巨大的水庫 脱货,有著無窮無量的水源岛都,這水庫中的水,稱為“種子”振峻。
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子”無量無數臼疫;有無盡前世傳下來的種子,有新熏習的種子扣孟,有污惡的種子烫堤,有良善的種子,有構成根身和器世界的種子哈打,也有構成人的思想塔逃、感情、意欲等心理狀態(tài)的種子料仗,這無量無數的種子可分成三類湾盗。
- 名言種子:色法與心法兩類種子;
- 業(yè)種子:因人的行為而產生的種子立轧,可在來世變現格粪,是輪回的根本;
- 清凈種子:人能修道成佛的依據氛改;
第八識中藏著的這三類種子帐萎,成為生命的統(tǒng)一體。第七識末那識頑強地執(zhí)著這個“統(tǒng)一體”并認為它就是永恒不變的“自我”胜卤,然后支配著前七識展開一生永不止息的種種活動疆导。這些活動又反過來熏成新的“種子”藏在第八識中,所以第八識的內容也是時刻增長變動的葛躏。這就是生命的無盡奧義澈段。
至此,一切反過來了舰攒,“識”成了宇宙萬物的根本败富,由“阿賴耶識”產生了物質世界的根身器。
解脫
佛教尋求的是解脫摩窃,一切無助于解脫的說辭都是無意義的兽叮,所以釋迦摩尼才會說“十四無記”,才會在涅槃時留下遺言猾愿,應以戒為師鹦聪,依四念處而住。
《大般涅槃經》
阿難蒂秘,如汝所問椎麦,佛去世后,以何為師者材彪?
阿難观挎,尸波羅蜜戒琴儿,是汝大師,依之修行嘁捷,能得出世甚深定慧造成。
阿難,如汝所問雄嚣,佛涅槃后晒屎,依何住者?
阿難缓升,依四念處鼓鲁,嚴心而住。
小結
識:
- 漢語本義為區(qū)分港谊、辨別骇吭;
- 五蘊中“識蘊”,是我們人類知識與可識別記憶的形成過程及其集合體歧寺,是除了受與想燥狰,其他的一切心理活動。
- 十八界中的“識”斜筐,是外界物理刺激與生命感覺器官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心理現象龙致。
- 十二因緣的“識”,是虛妄分別或區(qū)分身心內外的意識流顷链,是近于靈魂的存在目代,被業(yè)力所牽引。
- 阿賴耶識嗤练,是精神性的萬物本源榛了,蘊藏著名言種子,業(yè)種子潭苞、清凈種子,是無量無數種子的大倉庫真朗,是根身器的構成要素此疹,是輪回與業(yè)報的承載體。
讀佛經的時候遮婶,“識”字常常出現蝗碎,具體是什么含義,不好說了旗扑。
參考書籍
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釋》
勞政武 《佛學別裁》
方立天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杜繼文 《漢譯佛教經典哲學》
玄奘 《八識規(guī)矩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大因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
尊者世親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阿毗達摩俱舍論》
安慧菩薩造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譯《大乘廣五蘊論》
以上蹦骑。
20171226 ASKA東海
L04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