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錯錯”,他喊道教藻。
“能讓我說完嗎右锨?”绍移,我一個字一個字緩慢吐出。“你真沒理解我的意思”蹂窖。
還沒說完,又被打斷......
雖然隔著手機横媚,也聞到了一點火藥味涣楷,讓人有些發(fā)憷抗碰。
電話另一端是我的哥哥,許久未聯(lián)系碳褒,難得周末閑聊一會。
本也是簡單的討論沙峻,偏偏又變成了“爭吵”摔寨。
經(jīng)常,會因為某些觀點而爭論不休是复,最后演變成“爭吵”。
總是逗余,在掛完電話后季惩,手里冒著些許冷汗,后背發(fā)涼啥繁。
一味強調(diào)自己觀點和立場青抛,讓情感走在理性的前沿,因而言辭過于偏激脂凶,所謂論證貌合神離蚕钦,不禁汗顏。
“你的觀點太片面嘶居,只是個人偏見”
“我認為你的偏見更深……”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自己都是正確的,極力為自己辯解呢整袁?
為什么在我們眼里只有對錯佑吝,非黑即白兩種結果呢?
1.語言表達的差異性導致的認知偏差
“你沒有理解我的意思炸客,我想表達的并不是......”
語言作為表達情感陳述事實的工具,但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有一定的差異性是尔,尤其是對于長期生活在不同領域和環(huán)境的人而言开仰,這種差異性更為明顯。
所謂的“秀才遇上兵梨州,有理說不清”也許就是這個道理田轧。
當然,這知識停留在概念的層面的分析傻粘,雙方理解程度不同弦悉,或者干脆是理解錯誤。
再到挖掘一下深層原因稽莉,雙方思考模式存在差異,因而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劈猪。
曾在《語言學的邀請》一書中看到良拼,一個好的觀點,應當能在高級的抽象與低級的具體之間相互靈活地變換。
“在抽象階梯的各個層面活動自如疆栏,它們能夠迅速的、優(yōu)美的坡倔、有條不紊的從高級的抽象落到低級階層,再從低級階層上升到高級階層”致讥。
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垢袱,我們更加偏好生動形象的事例甚至抽象的信息港柜,即我們思維和決策容易受到少數(shù)特殊事件的影響。所以任何時候夏醉,我們應當注意和堤防那些只能停留在高級抽象而“下不去”的觀點。
2.立場不同氯夷,個人傾向于既定的“準則”
大多數(shù)人都有這樣一種傾向腮考,就是一旦人形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玄捕,那么接下來就往往只是在不斷地證明自己的這個看法,只關注能證實這個觀點的看法馅闽,而對相反的或其他的觀點視而不見馍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認知不協(xié)調(diào)理論拟杉,它是從人們天生所具有的減少內(nèi)部沖突或不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的動機的角度來解釋實驗結果量承。當人們?yōu)橐患虑楦冻鲈蕉啵麄兙驮秸J為這件事有價值撕捍,而且越有壓力為這件事情繼續(xù)付出忧风。
比如我們都有自己“小圈子“,可能是一個大家族腿宰,可能是自己工作的公司,也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圈等等吃度。在每個圈子內(nèi)都有莫衷一是的既定規(guī)則椿每,俗稱價值觀。
既然已經(jīng)選擇间护,那么選擇這一行為會幫我們做出決定——因為選擇所以“應該認可”汁尺,因此所有產(chǎn)生的“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因素都需要讓位。(因為正常人都不想當傻瓜)亿虽。
這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認知與動機因素苞也,因此在我們在做決策和判斷時候會選擇性地感知那些我們所期望的好愿意看到的事物,并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維護收毫。
所以殷勘,在我們發(fā)表任何觀點或者是做任何的決策與判斷之前不妨問問問自己:
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種動機的驅使?
我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是否夾雜了自身的預期输拇?
我是否與那些與我有著不同預期和動機的人交換意見贤斜?
此外瘩绒,換位思考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做法,同時也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并非只有非黑即白兩種可能锁荔。
“換位思考”意味著需要我們以批判性和理性思維去思考和分析,盡量減少因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影響跋理,這樣才能更容易找出問題的關鍵與實質,實現(xiàn)真正的換位思考肚邢。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虛懷若谷汁政,接受那些可能與我們不一致的觀點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