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詩詞伴隨了中國人五千年的歷史电谣。在詩詞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尼酿,衍生出了許多獨屬于詩詞的術(shù)語拾积,這些術(shù)語讓詩詞得以完善殉挽,讓我們可以更加精確地找到自己想讀的詩,對于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拓巧,了解這些“詩語”斯碌,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分辨能力肛度,更上一層樓傻唾!
【古風(fēng)】
詩體名。即“古詩”承耿、“古體詩”冠骄。李白有古風(fēng)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nèi)容“非指言時事加袋,即感傷己遭”凛辣,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职烧、“古風(fēng)”扁誓。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蚀之。產(chǎn)生較早蝗敢。每篇句數(shù)不拘。有四言足删、五言寿谴、六言、七言失受、雜言諸體讶泰。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贱纠。不求對仗峻厚,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谆焊。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浦夷。春秋以前的詩歌辖试,如《詩經(jīng)》辜王,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罐孝,格調(diào)稍變呐馆。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莲兢。
【五言詩】
詩體名汹来。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起于漢代改艇。魏晉以后收班,歷六朝隋唐,大為發(fā)展谒兄,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摔桦,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承疲、五言絕句邻耕。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燕鸽。相傳始于西漢谷永兄世,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啊研。有古體近體之分御滩。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悲伶。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艾恼,當(dāng)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麸锉,恐不可信钠绍。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花沉。到了唐代柳爽,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碱屁、七言律詩磷脯、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娩脾。
【雜言詩】
詩體名赵誓。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俩功,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幻枉,最短僅一字得运,長句有達(dá)九苗傅、十字以上者,以三试读、四蔓罚、五椿肩、七字相間者為多。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豺谈≈O螅“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核无,惠帝時已有“樂府令”扣唱。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团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噪沙,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吐根,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正歼、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拷橘。宋元以后的詞局义、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冗疮,有時也稱樂府萄唇。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术幔,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另萤,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yán)格的區(qū)別诅挑。后遂有“歌行”一體四敞。其音節(jié)、格律拔妥,一般比較自由忿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没龙、雜言的古體铺厨,富于變化缎玫。“行”是樂曲的意思努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碘梢。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咬摇,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伐蒂。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嘏簦科舉時代之試帖詩逸邦,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在扰。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缕减。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芒珠。
【聯(lián)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桥狡。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皱卓。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裹芝。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娜汁、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嫂易,依次而下。后來習(xí)用一人出上句掐禁,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怜械,再出上句,輪流相繼傅事。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缕允,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蹭越。截取前人一代障本、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阌郑現(xiàn)存最早的集句彼绷,為西晉傅咸的《七經(jīng)詩》。
【舊體詩茴迁、近體詩寄悯、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堕义、七絕猜旬、五律脆栋、七律、排律等洒擦。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xiàn)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椿争。
【排律】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熟嫩。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秦踪,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掸茅,有多至百韻者椅邓。除首、末兩聯(lián)外昧狮,上下句都需對仗景馁。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逗鸣。
【絕句】
即“絕詩”合住。亦稱“截句”、“斷句”撒璧。詩體名透葛。截、斷沪悲、絕均有短截義获洲,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殿如。以五言贡珊、七言為主,簡稱五絕涉馁、七絕门岔。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烤送,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寒随。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帮坚,已有絕句妻往,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试和,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讯泣。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阅悍。格律嚴(yán)密好渠,故名昨稼。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拳锚。八句假栓,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霍掺。第二匾荆、四、六抗楔、八句押韻棋凳,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连躏。分五言、七言兩體贞滨,簡稱五律入热、七律。亦偶有六律晓铆。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勺良,則為排律。律詩中骄噪,凡兩句相配尚困,稱為一“聯(lián)”。五律链蕊、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事甜、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滔韵、四句)稱“頷聯(lián)”逻谦,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陪蜻,第四聯(lián)(七邦马、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宴卖,下句稱“對句”滋将。
【應(yīng)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症昏。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随闽。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齿兔。
【試帖詩】
詩體名橱脸。也稱“賦得體”础米。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添诉、“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屁桑,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栏赴,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蘑斧,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须眷,內(nèi)容必須切題竖瘾。清代限制尤嚴(yán)。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花颗。古絕多用拗句捕传,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扩劝,但全詩用律句庸论,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fēng)】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棒呛。
特點為:
1聂示、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簇秒、換韻鱼喉,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趋观、通常是七言扛禽,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入韻拆内,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旋圆。
【詩余】
指“詞”而言,有長調(diào)麸恍、小令灵巧、慢、引等不同格式抹沪,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biāo)志刻肄。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jié)奏。參考【節(jié)奏】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jié)構(gòu)章法而言融欧。對于詩敏弃,前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很多,但歸結(jié)起來一般不出“起”噪馏、“承”麦到、“轉(zhuǎn)”绿饵、“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diào)的區(qū)分瓶颠,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拟赊,“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粹淋,“仄”就是第三聲(上聲)吸祟、第四聲(去聲)。(原來平是指平聲桃移,仄是指上去入三聲屋匕,但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借杰。)
【四聲】
即語調(diào)的平上去入过吻,合稱四聲。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第步,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疮装。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gòu)成之一種。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gòu)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粘都,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刷袍。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guī)則翩隧,即上句不押韻,仄聲收呻纹,下句押平聲韻堆生。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雷酪,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淑仆。
【律聯(lián)】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頜聯(lián)”哥力,五六句為“頸聯(lián)”蔗怠,七八句為“尾聯(lián)”。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吩跋,對句相對寞射,鄰句相粘⌒颗ィ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桥温,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具體請參照【對句相對梁丘,鄰句相粘侵浸,首尾相應(yīng)】旺韭。
【對句相對,鄰句相粘掏觉,首尾相應(yīng)】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区端,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履腋。
對句相反:
指同一聯(lián)上下句平仄相反珊燎,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遵湖。
鄰句相粘:
指上一聯(lián)的下句起句平仄悔政,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lián)的下句天氣晚來秋延旧,是仄仄仄平平谋国,仄仄起,則第三聯(lián)的上句明月松間照迁沫,應(yīng)也是平平起芦瘾,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集畅,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近弟,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yīng):
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挺智。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祷愉,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赦颇,平平仄仄仄二鳄。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媒怯。如果對句不對订讼,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扇苞,叫失粘欺殿。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杨拐,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祈餐,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哄陶。但這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帆阳,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蜒谤,至多算是拗句山宾。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鳍徽。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资锰,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阶祭。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绷杜,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qū)溥m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郑ɑ虬哑铰曌指挠秘坡曌郑┍裟迹员3忠宦?lián)之中平鞭盟、仄數(shù)量的平衡。
【三平調(diào)】
在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瑰剃,叫做“三平調(diào)”齿诉,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晌姚,而且無法補(bǔ)救粤剧。
三平調(diào)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挥唠,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抵恋,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diào)宝磨。
2馋记、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懊烤,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宽堆。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腌紧,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畜隶。
【借對】
有一些對仗壁肋,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籽慢。
【流水對】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浸遗,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箱亿,講的是同一件事跛锌,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届惋,這稱為“流水對”髓帽。
【合掌】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菠赚,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郑藏,叫作“合掌”衡查,是作詩的大忌。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必盖。隋時陸法言著《切韻》拌牲,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xì)歌粥,不便押韻塌忽。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阁吝,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砚婆,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后人又減為106韻突勇,并稱為平水韻装盯,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甲馋,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埂奈。
【葉韻】
一作“諧韻”、“協(xié)韻”定躏。詩韻術(shù)語账磺。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痊远,須改讀某音垮抗,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碧聪。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冒版,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逞姿。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辞嗡,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滞造,不應(yīng)隨意改讀续室。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谒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挺狰。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她渴。
【唱和】
作“唱酬”达址、“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趁耗。
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沉唠、和詩,只作詩酬和苛败,不用被和詩原韻满葛;
2、依韻罢屈,亦稱同韻嘀韧,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缠捌;
3锄贷、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曼月;
4谊却、次序,亦稱步韻哑芹,即用其原韻原字炎辨,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聪姿,但不必用其原字碴萧。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末购。
【次韻】
又稱步韻破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盟榴,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低缩。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rèn)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曹货,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讳推,即為出韻顶籽。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fù)出現(xiàn),此乃大忌银觅。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礼饱,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镊绪,混在一起通用匀伏,稱為通韻。
【換韻】
亦稱“轉(zhuǎn)韻”蝴韭。詩韻術(shù)語够颠。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榄鉴,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履磨,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庆尘、仄聲韻剃诅,也不限于鄰韻。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驶忌,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矛辕。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稱為窄韻付魔、險韻聊品。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抒抬,各人分拈韻字杨刨,依韻作詩,叫做“分韻”擦剑,一稱“賦韻”妖胀。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惠勒。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赚抡,紅爐巡飲暖寒杯【牢荩”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涂臣。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售担,稱分題赁遗,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族铆,共賦一事岩四。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哥攘,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剖煌〔酿校”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耕姊。
【進(jìn)退格】
亦稱“進(jìn)退韻”桶唐。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茉兰。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尤泽,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邦邦,一進(jìn)一退安吁。”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燃辖,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鬼店、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黔龟,一曰進(jìn)退妇智。”進(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氏身,即第二巍棱、第六句用甲韻,第四蛋欣、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航徙,如“寒”、“刪”或“魚”陷虎、“虞”等到踏,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尚猿,故稱窝稿。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shù)語凿掂。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伴榔。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庄萎。即律詩第二踪少、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糠涛、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秉馏,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脱羡,雙出雙入萝究,此起彼落,有似轆轤锉罐,故稱帆竹。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脓规。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栽连。葫蘆韻者,先二后四侨舆。如“東”秒紧、“冬”通押,先二韻“東”挨下,后四韻“冬”熔恢。先小后大,有似葫蘆臭笆,故稱叙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