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ligence)在谷歌的AlphaGO戰(zhàn)勝了人類的頂級棋手之后,又引發(fā)了無數的爭論济赎,AI是否真的能取代人類,人類應該如何利用好AI草添,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酪劫。萬維鋼老師在他的得到APP訂閱專欄《精英日課》第二季正在解讀一本剛剛出版的書《生命3.0》(Life 3.0: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者是MIT(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院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珊蟀,他寫過一本書叫做《穿越平行宇宙》菊值。為什么萬老師要解讀這本書呢?首先是作者是從物理學家的視角來看AI育灸,其次寫書的人泰格馬克非常厲害腻窒,他朋友圈不僅有全球最頂級的掌握AI話語權的人物,如:Google的拉里.佩奇磅崭、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儿子、機器學習專家吳恩達,還有老一輩的霍金等等這些人砸喻。所以柔逼,從他的書里去了解AI的最近進展是比較好的選擇蒋譬。
泰格馬克通過與這些走在最前沿的人交流發(fā)現,AI之爭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AI能不能超越人類卒落,什么時候可以超越人類羡铲。對于這個定義,大家的共識是儡毕,AI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的標志是具備通用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也切。
這個方面也分為兩類,一種是能腰湾,比如《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維爾雷恃,一種是不能,比如吳恩達就說:擔心AI超越人類就相當于擔心火星人上人口過剩的問題费坊。
第二種是AI對于人類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倒槐?
有樂觀的也有悲觀的,拉里.佩奇就說只有好處附井,好好享受AI帶來的好處就可以讨越;而伊隆.馬斯克和霍金則一再提醒:AI可能給人類帶來威脅。
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觀點呢永毅,不妨從了解泰格馬克的這本書開始把跨,他就從大局觀和第一性原理兩個視角給我進行了分析。我們先看看他是如何定義生命的沼死。
生命着逐,是可以自我復制的信息處理系統。其中的“信息”包括個體硬件復制的藍圖意蛀,以及個體行為的模式耸别。一個生命體包括“硬件”和“軟件”:硬件就是它的身體,軟件就是信息县钥。
我們注意看這個定義秀姐,首先它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而一個信息處理系統是需要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共同工作的若贮。比如一個微生物省有,無性繁殖,它的DNA就是它的硬件復制藍圖兜看,它的行為就像一個計算機算法:哪兒環(huán)境好就移動到哪兒锥咸,環(huán)境不好就換個地方。這種行為就是它的軟件细移。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手里的手機搏予,硬件就是封裝在手機里的各種電子器件,iOS弧轧、Aadroid以及其上開發(fā)的各種APP就是軟件雪侥。我們建立這樣的認識碗殷,再來看泰格馬克如何從大局觀出發(fā),將AI作為一種存在速缨,把把“生命”分成了三類:
生命1.0锌妻,這個生命的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都是靠演化來進行更新的,完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旬牲。
生命2.0仿粹,是硬件升級仍然依賴自然演化,但一部分軟件升級可以自己設計原茅。
生命3.0吭历,是硬件和軟件都可以自己設計。
從地球上的“生命”形式看擂橘,除了人以外基本都屬于生命1.0晌区。人類因為有自己的語言,可以自己學習通贞,人的大腦容量大概有100TB(1TB=1024GB朗若,可以想象一下100個1TB的移動硬盤堆起了有多大),但是人的可遺傳信息大概只有1.6GB左右昌罩,所以人的學習潛能是巨大的哭懈,我們也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后天的學習上。3.0的生命基于對AI能自我復制自己下一代的假設峡迷,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設想的“神人”能將AI和人結合起來银伟,但泰格馬克說這個還不能算3.0的生命你虹。他定義的是純機器的AI绘搞,它擺脫了人類肉身的限制,潛力巨大傅物,一方面能不斷的升級硬件夯辖,還可以自己對自己進行升級。
面對這個生命3.0的形式董饰,萬老師在文章中這樣寫到:
生命3.0的AI如果出現蒿褂,那將是人類最后一個發(fā)明。從此之后卒暂,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能就用不著我們了啄栓。
那時,我們是不是真的只能成為被AI圈養(yǎng)的人也祠,或者那時候純粹的人會隨著生命3.0的不斷發(fā)展昙楚,會成為一個歷史的存在,就像一個宣傳動物保護的公益廣告中說的那樣诈嘿,人會成為下一個從生物列表中消失的物種堪旧?
今天的話題削葱,看了會讓人覺得很悲觀無奈,但是我覺得淳梦,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應該是更加積極的進步析砸,正因為有了技術的進步,才可能讓我們能去想象這些未來爆袍。
把我們剩下的那近99TB容量充分的用起來首繁,是我自己最想干的事情。
轉述自得到萬維鋼老師專欄《精英日課》第二季007課《大局觀下的生命和智能》陨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