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燼》是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的作品蝗羊,它講述了一段有關不平等友誼的故事,同時也是對一代帝國的懷念。
關于馬洛伊·山多爾這個作家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他不是一個出現(xiàn)在暢銷書單的主流作家捞蛋,他的作品也是近幾年才被中國讀者所熟知。
馬洛伊·山多爾出生于奧匈帝國時期匈牙利王國北部的考紹市的貴族家庭柬姚。
馬洛伊的作品有幾個特點拟杉,一個是貴族氣息,一個是戰(zhàn)爭的影響量承。這都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相關搬设。他經(jīng)歷過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而這兩次戰(zhàn)爭都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撕捍。
正因為他的跌宕起伏的經(jīng)歷拿穴,讓他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欠纾《燭燼》這本書誕生于戰(zhàn)火紛飛的1924年默色,燭燼這個詞匯在這里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意思就是簡單的蠟燭熄滅阀蒂。故事主要講述兩個幾十年沒有聯(lián)系過的老友再見面该窗。以坐在最后一次見面時的地方談話為主要推進方式弟蚀。
蠟燭是他們的照明工具蚤霞,蠟燭熄滅代表談話結(jié)束 。
第二重意思是將軍生命的結(jié)束义钉。就像將軍不斷重復的那樣昧绣,我還活著只為了再見到你一面,再見面前我不會死去捶闸。
將軍和上校的再次相遇如同將一支所剩不多的蠟燭再次點燃夜畴,他的生命再次點燃。燃料則是那些過去留下的謎題和隱瞞删壮。
當所有一切說明后贪绘,當將軍知道了真正的答案。唯一支持著他還活著的力量已經(jīng)燒盡央碟,等待他的是早該來臨的死亡税灌。
第三重意思是帝國時代的消亡。將軍從小接受著貴族教育,他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菱涤,也是帝國的見證人苞也。
在將軍年少的黃金時代,正是奧匈帝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粘秆。他的父親和佛蘭茨·約瑟夫一世打獵如迟,他在美泉宮見到過茜茜公主。
但隨著年少時光的結(jié)束攻走,所有看似步入正軌的生活都在瞬間崩潰殷勘。茜茜公主被殺害,奧匈帝國解體昔搂,將軍也將自己封閉在城堡和獵場中劳吠,再不去關心任何事情,除了那個離去的摯友巩趁。
摯友是他和那個時代唯一的聯(lián)系痒玩,也是唯一的幸存物。當和摯友的會面結(jié)束后议慰,最后的牽掛也了然而去蠢古,黃金時代才真的結(jié)束,那個屬于奧匈帝國的時代才真的消亡别凹。
伴隨著奧匈帝國消亡的悲情草讶,《燭燼》的故事也是悲情的,看似簡單地情節(jié)在精巧的結(jié)構(gòu)中讓人回味無窮炉菲。從開篇的懸念到最后沒有講清的答案堕战,在插敘、倒敘和對話中拍霜,用陰郁卻又充滿哲理的語言嘱丢,將撲朔迷離的友情、愛情祠饺、背叛越驻、謊言姍姍到來。
這本書的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兩部分道偷,第一部分講述將軍自己的故事缀旁。從他的父母、乳娘講起勺鸦,將一個從小出生在優(yōu)越家庭的貴族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并巍。
將軍是一個出身高貴的人,他從小就接觸著精英教育换途,在上流社會中很早就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懊渡。在上學的時候嘶窄,將軍認識了上校,上校出身于沒落的貴族距贷,貧困而又自尊柄冲。
在很小的時候,兩個人性格互補忠蝗,很快成為了好朋友现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阁最,階級和金錢讓他們越來越遠戒祠。
將軍的付出更多的是來自于優(yōu)越感,他不求回報速种,是因為強大的家庭背景讓他充滿自信姜盈。
上校敏感的自尊心是來自于貧困家庭的自卑,他深知自己和將軍不是一類人配阵,一方面維持著自己的尊嚴馏颂,好讓這段友誼變得看似平等,另一方面又享受著將軍的好意棋傍。
兩個人一開始就不對等救拉。
表面上看將軍的高高在上,但其實他才是那個低微的人瘫拣。上校一直占領著心靈的至高地亿絮,他的所作所為都影響著將軍,而他自己卻隨心所欲的做著自己的事情麸拄。
換句話說派昧,兩個人的友誼開始于將軍的主動付出,也是由將軍努力在維持著拢切。雖然上校明白這些道理蒂萎,但他脆弱的自尊心并不允許自己完全接受他的好意。
在第二部分失球,通過對話體的方式岖是,通過將軍的敘述講述了兩個人是如何分道揚鑣帮毁。
從故事的一開始就提到了將軍的妻子实苞,他的妻子也是出身貧困而又浪漫多情的人。有著深愛的妻子烈疚,強大的財富黔牵,高貴的社會地位,以及摯友在身邊爷肝,將軍在那個時候可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猾浦。
可是在那一天陆错,一切都變了。
在打獵的時候金赦,上校用槍瞄準了將軍的頭音瓷。第二天上校逃一樣的失蹤了,在自己都沒去過的上校家夹抗,將軍見到自己的妻子绳慎。在那一瞬間,將軍開始對生活產(chǎn)生了懷疑漠烧,他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杏愤。他認為摯友和妻子都在背叛自己。
他選擇了自我封閉已脓,遠離了妻子珊楼,自己住在獵場。直到妻子死去后度液,他才回到家情连,將所有的妻子的東西收好礁遣,并保持著貴族禮儀,沒有私自打開妻子的日記。
將軍不見客缝裤,什么都不做,每天都在問自己杨赤,到底是因為什么導致友誼的結(jié)束雹顺。他進行了很多的分析,把問題歸結(jié)為許多方面厕鹃,社會地位兢仰、家庭、財富等等剂碴。
在那一天發(fā)生后把将,上校并沒有變,雖然他好像自我放逐一樣辭去了官職忆矛,去了熱帶察蹲。但他本質(zhì)上還是他,雖然自我放逐的過程好像是在贖罪催训。
他的罪是對誰的呢洽议?是對將軍?還是對將軍的妻子漫拭?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亚兄,他沒有給出任何確切的答案。在兩個人的對話中采驻,也可以看出將軍對于這段友誼的珍惜要遠超于上校审胚。即使在兩個人風燭殘年之時匈勋,在將軍心中,上校永遠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膳叨,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洽洁。而在上校的心中,將軍只是兒時的伙伴菲嘴,只是一個故友诡挂。
馬洛伊·山多爾是一個非常擅長于描寫人物心理的作者,他很擅長用細致入微的語言和行為去構(gòu)造不同的人物临谱,在同樣的事件中璃俗,每個人因為自身原因的不同反應和對待。這樣的對比經(jīng)常有一種諷刺效果悉默,在這種諷刺效果的背后往往是一廂情愿城豁。
比如之前提到過的一本書《偽裝成獨白的愛情》正是如此。他擅長刻畫一段感情或者是羈絆中不平等的關系抄课。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唱星,用不同的身份去理解。
不同于一般的POV系統(tǒng)跟磨,馬洛伊·山多爾是在普通的對話中將這種思維灌輸在作品中间聊。就像是在《燭燼》中,大篇對于過去和友誼懷念的話語是由將軍說出抵拘,和那些和普通朋友聊天的談資是上校來說哎榴。將軍對上校保持著完整而又高貴的禮儀,上校卻并不愿意回答將軍的問題僵蛛。
其實在上校的沉默中尚蝌,答案也漸漸揭曉。
在文中充尉,沒有對任何的問題有直接的回答飘言。將軍的妻子到底愛著誰?誰又真的愛著她驼侠?那一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姿鸿?那之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一切都沒有真正的答案倒源。
為了不過多的劇透苛预,這本書就講到這里。至于具體發(fā)生了什么相速,每個看過書的人都能捋順碟渺。
雖然劇情簡單,但是作者的用字用句卻令人回味無窮突诬,尤其是將軍和上校的對話更是字字珠璣苫拍,句句充滿深意。不是簡單地詢問或者是逼問旺隙,而是在問題中包含著對人生睿智而又憂郁绒极,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