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兩個同事找到我囤攀,讓我寫一篇呼吁父母不要打孩子的文章软免。
我當時有點懵。
忙著寫文章焚挠,給家長做講座的我以為或杠,應該很少有人動不動就打孩子了吧?
可是聽完她們的描述宣蔚,我還是被震驚了向抢。
因為她們都是早教老師,打孩子的現(xiàn)象恰好就發(fā)生在她們的早教班上胚委。
要知道挟鸠,肯花好幾萬來上早教的家長,應該算比較有教育意識了吧亩冬?可是還是一言不合就動上了手艘希,看來這個問題真的不是個案硼身。
2
今天我們不講道理,來講個故事覆享。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殘忍的科學家和一群可憐的猴子佳遂。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實驗撒顿,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丑罪,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之所以選擇恒河猴凤壁,是因為恒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吩屹。
哈利·哈洛這個名字可能讓人們感覺比較陌生,可如果說起他的一個學生拧抖,我相信中國每個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會印象深刻——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煤搜。
恒河猴實驗包括“代母”實驗,“面具”實驗唧席,“鐵娘子”實驗等擦盾。
首先來說說代母實驗。代母就是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母親的意思淌哟。
關于親子間的愛厌衙,尤其是嬰兒對于母親的愛,是來自于哪里呢绞绒?
當時的心理學界主流看法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我愛你婶希,因為你喂養(yǎng)我。
哈洛找來了一只小恒河猴蓬衡,給它制造了兩個“媽媽”喻杈,一個是冰冷但是能給小猴提供乳汁的機械媽媽。另一個是沒有乳汁狰晚,但是溫暖柔軟的毛絨媽媽筒饰。
小猴子會對哪個媽媽產生依戀呢?
實驗結果震驚了當時的心理學界壁晒。
小猴子只對毛絨媽媽感興趣瓷们,只在肚子餓的時候去找機械媽媽吃奶,其他時候都是黏在毛絨媽媽身邊秒咐。尤其是在受到了驚嚇之后谬晕,會毫不猶豫的奔向毛絨媽媽的懷抱。
要知道携取,當時的心理學界還普遍認為孩子是需要訓練的攒钳,認為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擁抱和接觸,才能讓他們更早的學會獨立雷滋。
這個實驗促使了當時對于幼兒照顧態(tài)度的轉變不撑,人們開始了解到陪伴和擁抱的重要性文兢。
3
鐵娘子是哈洛發(fā)明的另一種“代母”,這種邪惡的“母親”會突然發(fā)射鋒利的鐵釘或噴出冷氣來攻擊小猴子焕檬。
被攻擊的小猴子驚恐不安姆坚,躲在籠子邊緣瑟瑟發(fā)抖。
但是無論邪惡的鐵娘子怎樣去傷害孩子实愚,孩子都不肯離去兼呵。
隔一段時間之后,它們會再次回到母親的身邊爆侣,擁抱讓它們遍體鱗傷的母親萍程。
在這個實驗中的小猴子回到猴群之后幢妄,均不能融入兔仰,被排擠、欺負蕉鸳,大多數(shù)都死去了乎赴。
這其中的一些母猴在生下小猴之后,甚至殺死了自己的孩子潮尝。
因而長期剝奪幼童的母愛榕吼,會導致其沮喪、絕望勉失、焦慮羹蚣、心理殘傷和死亡,會在其身心方面上發(fā)生嚴重而深遠的影響乱凿,直至終生顽素。
后來,哈洛的實驗引起來公憤徒蟆,許多倡導愛護動物的人士走上街頭胁出,為實驗中死去的猴子抗議……
4
故事講完了。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段审?
以我粗淺的水平全蝶,我是這么理解的:
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養(yǎng)育孩子不是把ta喂養(yǎng)長大寺枉,給ta物質那么簡單抑淫。
小猴子想要的是毛絨媽媽,為什么姥闪?因為那個媽媽是溫暖的丈冬,世界冰冷,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溫暖甘畅。
正是童年中那點點滴滴的溫暖埂蕊,變成了我們長大后抵御人情冷暖的鎧甲往弓。
第二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我們一千次傷害了孩子蓄氧,年幼的他們還是會一千零一次的原諒我們函似。
因為在他們幼小的童年里,父母及照顧者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喉童。
所以撇寞,請不要長時間的使用暴力或者冷暴力去對待您的孩子。
因為我們對兒童所作的一切堂氯,都會開花結果蔑担,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