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辦公室桌上有兩本書瓦戚,一本是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一本是簡·尼爾森女士的《正面管教》丛塌。
? ? ? ? 起初较解,我各種查閱字典、百科赴邻,興致勃勃的攻讀《論語新解》印衔,內心頻頻嘆服于孔子的真知灼見,百世可預知乍楚,“圣人”之名当编,當之無愧届慈。
? ? ? ? 然而不久徒溪,我在閱讀《正面管教》一書時,一個念頭不可阻撓的從我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為什么西方人民在意的是如何‘尊重’孩子金顿,而中國人民在意的是如何‘尊重’父母臊泌?
《論語》一書中,動輒出現(xiàn)某某問‘孝’揍拆。
比如:
子游問孝渠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播揪,皆能有養(yǎng)贮喧,不敬,何以別乎猪狈?
翻譯過來就是箱沦,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道:現(xiàn)在人們認為孝就是能養(yǎng)活父母雇庙。人們也養(yǎng)狗養(yǎng)馬谓形。如果對父母沒有‘尊重’之心,那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區(qū)別呢疆前?
比如:
子夏問孝寒跳,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竹椒,有酒食先生饌童太,曾是以為孝乎?
翻譯過來就是碾牌,子夏問什么是孝康愤,孔子回答道:奉侍父母,難做到的是和顏悅色舶吗。有事替父母代勞征冷,有好吃的先給父母吃,這就是孝嗎誓琼?
對啊
為什么兩千多年前的人們會認為‘孝’就是能養(yǎng)活父母就行检激,而不注意恭敬?
為什么兩千多年前的人們會認為‘孝’就是替父母做點事讓父母吃好點就行腹侣,而不注意和顏悅色叔收?
是因為古人不夠淳厚善良么?
要知道傲隶,成語‘人心不古’饺律,說的可是現(xiàn)在的人心奸詐、刻薄跺株,沒有古人淳樸厚道复濒。
那么追本溯源,是因為那時的父母認為乒省,所謂的養(yǎng)育就是能養(yǎng)活子女就行巧颈,完全無視孩子們對‘尊嚴’和‘尊重’有相同的要求,動輒訓斥吼叫或棍棒拳腳對待子女袖扛,還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砸泛。這種方式的養(yǎng)育子女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何區(qū)別?
所以那時的子女才會認為‘孝’就是能養(yǎng)活父母就行。
所以那時的子女才會認為‘孝’就是替父母做點事唇礁,讓父母吃好點就行勾栗。
所以那時的‘孔門十哲’才會問孔子何為孝。
故先有‘育’而后有‘孝’盏筐,不問‘育’而問‘孝’械姻,乃本末倒置矣。
從古至今机断,中國人民只知‘孝’而不知‘育’楷拳。在中國,只聽過懂事的孩子吏奸,沒聽過懂事的父母欢揖。
每個孩子都經歷過父母的打擊教育,常常會被父母拿去和其他人比較奋蔚。
比如她混,如果你性格外向開朗,但是學習成績不好泊碑,父母就會拿你的學習成績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你看別人家的某某學習多好坤按,你咋就不能像人家一樣?”
可是如果你數(shù)學好馒过、英語好臭脓,但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父母就會拿你的弱點和別人的優(yōu)點對比:“你看別人家的某某能說會道腹忽,多受人喜歡来累。而你呢,半天憋不出一句話窘奏。”
結果就算你性格外向嘹锁、學習好、體育好着裹,父母還是會說:“你看電視里的某某领猾,和你一個年齡,都上電視了骇扇,你呢摔竿?”
父母隨意的打擊子女,毫不在意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匠题,并自認為子女為小屁孩而已拯坟,能有啥自尊心但金。
那么我想問:
有多少父母曾被自己的子女和其他的家長對比過韭山?
可曾被子女當面說過:“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多么有錢。而你們呢钱磅?”
可曾被子女當面說過:“你看某某家的父母梦裂,常常陪伴子女。而你們呢盖淡?”
可曾被子女當面說過:“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年柠,身高那么高。而你們呢褪迟?”
可曾被子女當面說過:“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冗恨,工作那么努力。而你們呢味赃?”
可曾被子女當面說過:“你看電視里的某某父母掀抹,長得又高又帥,又有錢心俗,工作又努力傲武,還有時間陪子女。而你們呢城榛?”
有這樣當面吐槽父母揪利,拿父母和別的父母對比的子女么?我想狠持,少之又少吧疟位。
那有這樣當面打擊孩子,拿子女和別人家子女對比的父母么喘垂?我想献汗,數(shù)不勝數(shù)吧。
孩子們是多么在意父母的自尊心王污,不忍心拿父母和別人家父母對比罢吃;可是父母在拿子女和別人家孩子對比的時候,有在意過孩子的自尊心么昭齐?
在中國尿招,真正需要問的是“育”,而不是“孝”
先有“育”而后有“教”阱驾,只要學會了如何養(yǎng)育孩子就谜,那么也就懂了如何孝敬父母。
為人父母應先看《正面管教》里覆,而后讀《論語》丧荐。否則,中國永遠都將是:父母在等孩子一句“謝謝你”喧枷,而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虹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