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叫“一問三不知”雀监,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問題一無所知。
不過,你是否想過会前,這句俗語中既然明確了是“三不知”好乐,就說明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三個方面都不知道瓦宜、或者說不了解蔚万,那么,“一問三不知”临庇,說的到底是哪“三不知”呢反璃?
有的朋友很幽默,會說:這還不簡單嗎假夺,三不知淮蜈,就是你我他都不知,就叫“三不知”已卷。這話雖然很幽默梧田,乍一聽也似乎還真有點道理,不過侧蘸,這樣就將“一問三不知”的意思曲解成了“一個問題沒有人知道怎么解答”裁眯,并非這句話的真實意義。
在《左傳》當中有個故事闺魏,在戰(zhàn)國時期,晉國出兵攻打鄭國俯画,當時呢析桥,齊國和鄭國結盟,所以齊國就派大將田成子馳援艰垂。
田成子手下有個叫荀寅的謀士泡仗,這個荀寅打探到一個情報,說晉國方面準備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來阻擊齊國的軍隊猜憎,聲勢浩大娩怎,于是便勸諫田成子說:齊國來勢洶洶,咱們實力懸殊太大胰柑,將軍最好還是退兵截亦,免得跟鄭國一起倒霉!
田成子聽了之后勃然大怒柬讨,說:我們和鄭國結盟崩瓤,早就約定同進同退,別說齊國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踩官,就是來一萬輛却桶,咱們也不能臨陣脫逃背信棄義,況且我們早有全方位的準備,你什么都沒搞清楚就勸我退兵颖系,簡直是在擾亂軍心嗅剖、居心何在?
那么這場戰(zhàn)爭最終的結局是怎么樣的呢嘁扼?就在荀寅勸諫退兵幾天之后信粮,晉國方面就主動退兵了,因為齊國在田成子的部署之下有非常完備的戰(zhàn)略計劃偷拔,晉國自知難以取勝蒋院,于是趕緊結束了戰(zhàn)爭。
從田成子駁斥荀寅的那段話當中可以看出莲绰,齊國之所以出兵的原因欺旧,是因為齊鄭兩國之間早有結盟,關系到雙方的共同利益蛤签。
而戰(zhàn)爭發(fā)展到面前的這個狀態(tài)辞友,雖然晉國大兵壓境,但是田成子早已經(jīng)做好了應對的準備震肮,對于結果称龙,田成子也是胸有成竹。
但是戳晌,荀寅卻完全不了解狀態(tài)鲫尊,只聽說對方來勢洶洶,就貿貿然勸他退兵沦偎,所以疫向,當荀寅了解完情況之后,就反省說:我三不知而入豪嚎,不亦難乎搔驼!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侈询,我對事情的起因舌涨、過程以及結果這三個方面,都欠缺了解和考慮扔字,就冒冒失失地勸諫退兵囊嘉,難怪會被大將軍訓斥一通自取其辱!
“一問三不知”革为,就是從荀寅自我反省的這句話當中提取出來的哗伯,任何事情都有三個關鍵點——事情的起因,也就是開始階段篷角;然后是事態(tài)的發(fā)展焊刹,也就是過程;最后是事件的結論,也就是結果虐块,當然在結果還沒有到來的時候俩滥,他也肯定有一個預判,或者推斷性的結果預測贺奠。
我們要真正了解一件事情霜旧,必須要掌握這三個關鍵點,或者說要對這三個方面有所全面的了解儡率,才可以發(fā)言挂据。如果一問三不知,也就說明我們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儿普,那這個時候崎逃,就最好閉上自己的嘴巴,不要胡言亂語眉孩。
在現(xiàn)代語境里面个绍,一問三不知,往往是貶斥一個人不作為浪汪、尸位素餐的表現(xiàn)巴柿,他明明應該要去搞清楚某些問題或者某些狀況,但卻消極地不去了解和處理死遭,在學習和工作中用稀里糊涂混日子的態(tài)度對待广恢,最終導致了對其所面臨問題一無所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