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精神不必悲壯的結局
李唐風
今天微信群中轉(zhuǎn)貼了一篇網(wǎng)文《陋蘭:高貴的囚徒——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濒募。有朋友讀后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貴族精神是不是只能凝凍在悲壯的結局中啤它,停留在被人們紀念的精神層面戴而?
我個人理解:貴族精神石景,或任何一種高尚的精神或道德,是其主體(人或神寂屏、圣词顾、哲等)的本質(zhì),不見得垃它、不需要甚至不應該經(jīng)受“悲壯的結局”鲜屏。
對該精神的主體而言烹看,有兩種情況:
一、一個此前尚未達到該境界的人洛史,在修煉提升的過程中惯殊,從量變到質(zhì)變躍遷時,可能面臨一種考驗也殖,即在名利與情感的得失之間土思、在生死之間、在自己習慣的觀念與不習慣的真理新知之間毕源,那種非此即彼的抉擇浪漠。那么這種思想境界的躍遷,可能會表現(xiàn)出悲壯霎褐。但這種悲壯址愿,不是該精神的結局,而是一種誕生冻璃,是該主體精神世界中的創(chuàng)世响谓。
二、一個已經(jīng)達到該精神境界的“貴族”省艳、“王者”娘纷、或不同信仰中的神、圣跋炕、佛赖晶、道、仙等辐烂,如果在人間遭遇了某種悲壯遏插,那也不是結局,而是該精神長久乃至永恒過程中的一個亮點纠修,其作用之一是給世俗的人間帶來了一場心靈的震撼胳嘲,以促使該精神在我們這些客觀者被震撼的心靈中播種、萌芽扣草、壯大了牛。比如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悲壯,其震撼人心的余波辰妙,就是當今許多西方宗教的泛泛鹰祸。
那么對該精神的客體——我們這些世俗中客觀的蕓蕓眾生而言,要接受上岗、認可或贊同其精神福荸,“不見得、不需要甚至不應該”非得要讓該精神的主體表演出“悲壯”的結局肴掷。因為只有悲壯的結局敬锐,往往不但改變不了我們世俗之人的觀念背传,反而使我們更加頑固不化。
例如台夺,西方很多宗教門派的教堂中径玖,都供奉著基督十字架上受難的形象,感恩耶穌的受難抵消了教徒們的原罪颤介,救贖了他們的靈魂梳星,促成了他們對主的信仰。然而圣經(jīng)故事中描述的卻是:耶穌“受難”的漫長過程中滚朵,不但沒有更多的人被吸引來信仰基督冤灾,反而讓許多原來的門徒對基督產(chǎn)生疑慮、對信仰開始茫然辕近,所有人都噤若寒蟬韵吨、無一敢承認對耶穌的信仰。反而是幾天后的“復活”移宅,使得一些信徒打消了疑慮和茫然归粉,促使他們明確了自己的信仰,萌生了其后兩千年堅持和傳揚該信仰的勇氣漏峰。
為什么會這樣呢糠悼?大概是因為,一切超越世俗的高尚精神浅乔,其主體的價值觀倔喂、得失觀、生死觀靖苇,和我們世俗的人生標準滴劲,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顾复。所以,“受難”的悲愴曲難以敲開我們的心扉鲁捏,而“復活”的歡樂頌芯砸,才是令我們這些世俗之人心靈放飛、趨之若鶩的神曲给梅。
附:
陋蘭:高貴的囚徒——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
https://mp.weixin.qq.com/s/LMc1kHGzx8ojO5EJi9eY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