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由兩部分構成淘邻,一是經(jīng),有時被稱為《周易》(有時《易經(jīng)》和《周易》內涵一致湘换,這里姑且稱之宾舅,所以說“有時稱”),主要是卦象以及簡單的卦辭彩倚;一是傳筹我,稱為《易傳》,也稱十翼(《彖》上下帆离、《象》上下蔬蕊、《文言》、《系辭》上下盯质、《說卦》袁串、《序卦》、《雜卦》共有十篇)呼巷,是對卦象的進一步解釋囱修。
《周易》與《老子》
《周易》作為一部原始經(jīng)典,曾經(jīng)啟發(fā)過老子王悍,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是對反的破镰,兩兩對立的概念在《道德經(jīng)》中有85對以上,比如同異压储、無有鲜漩、難易等,老子引易入道集惋,創(chuàng)造以“變易”(易之一意孕似。還有簡易和不易)為重要內容的道家思想。
《周易》<觀>卦的爻辭“觀我生”“觀其生”是對行為的反觀內視刮刑,是對人生的省思喉祭,這就進入哲學的門檻了养渴。老子的“觀其妙”“觀其繳”則是形而上的洞察本質,這已經(jīng)是實在性探究的哲學思辨了泛烙。到54章的“以身觀身理卑,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蔽氨,以國觀國藐唠,以天下觀天下”則是認識論的,由道的精神而具體到形象的事物鹉究。
《周易》中的<復>一般是返回宇立、歸來之義,如“不遠復”“休復坊饶,吉”“迷復泄伪,兇”等,但<泰>卦之“無平不陂匿级,無往不復”就有哲學味道了蟋滴。老子繼之而發(fā)展出對立轉化和循環(huán)往復的思想,同時得出“反者道之動”“周行而不殆”的哲學命題痘绎。
《周易》觀津函、復單列,老子二詞合一孤页,觀復意指直觀的把握整體宇宙運行的內在特質尔苦。
《周易》的<益><損>,到老子則“物或損之而益行施,或益之而損”允坚,這已經(jīng)是哲學化的語言,說明事物常向對立面轉化蛾号。到“為學日益稠项,為道日損”則區(qū)別出為學的目的在于增加知識,而為道的目的則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鲜结,這就是從形象中超拔出本質展运。
由《周易》中的<觀> <復> <益><損>各卦進一步發(fā)展而形成完善的道家思想,這是“引易入道”精刷,下面則是“引道入易”拗胜,也就是借助完善的道家思想而進一步解讀《周易》,形成《易傳》怒允。
《易傳》中的經(jīng)典句子“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埂软,形而下者謂之器”無疑是對老子道論的繼承與總結。在老子的道論中纫事,沒有過多提及陰陽的概念仰美,只在42章說過一句迷殿,“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咖杂,意蘊與之相類。陰蚊夫、陽可對應道家的“無”和“有”诉字,無有成就天下,亦可說陰陽生成萬物知纷,義理一致壤圃。
道器關系說,老子有這樣一句“道成之琅轧,德畜之伍绳,物形之,勢成之乍桂〕迳保”其中的“勢”在馬王堆帛書中為“器”,也就是說老子已經(jīng)清楚的闡述了道與器的關系睹酌,《易傳》是其思想的進一步體現(xiàn)权谁。另外,老子的第28章有這樣的句子:“知其榮憋沿,守其辱旺芽,為天下谷。為天下谷辐啄,常德乃足采章,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壶辜,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悯舟。故大制不割∈扛矗”句中的樸是道的同義詞图谷,散而為器,直接點明了道與器的關系阱洪。
《易傳》提出的天便贵、地、人“三才之道”源于老子冗荸。老子是托天道以明人事承璃,比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蚌本;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盔粹;富貴而驕隘梨,自遺其咎。功遂身退舷嗡,天之道轴猎。”(第9章)进萄;“天之道其猶張弓與捻脖。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中鼠。有馀者損之可婶,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援雇,損有馀而補不足矛渴。”(第77章)惫搏;“天之道利而不害具温。圣人之道為而不爭【Ц”(第81章)桂躏。老子還常依托“天地”所顯的特性作為人們行事取法的原則,比如“天長地久川陆。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剂习,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较沪。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鳞绕,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尸曼!故能成其私们何。”(第7章)“故道大控轿、天大冤竹、地大、人亦大茬射。域中有大鹦蠕,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在抛,地法天钟病,天法道,道法自然〕澹”(第25章)也就是說票唆,從老子開始,天地人三者并稱屹徘。因此走趋,《易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噪伊,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吆视。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酥宴。”
《周易》與《莊子》
到莊子您觉,直接以陰陽解《周易》拙寡,易中無陰陽二詞,老子也只是提到一次琳水,“萬物負陰抱陽肆糕,沖氣以為和”,而《莊子》中卻出現(xiàn)了三十次在孝。莊子斷言:“易以道陰陽诚啃。”
莊子對陰陽的作用有詳細的描述私沮,“至陰肅肅始赎,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仔燕,赫赫發(fā)乎地造垛;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螅”這與老子的“道生一五辽,一生二,二生三外恕,三生萬物杆逗。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鳞疲∽锝迹”都在講宇宙發(fā)生論。
到《易傳》則言:“易有太極建丧,是生兩儀排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衔”這是對老子的說法的形象翻版尺铣。老子沒說過太極,但有無極:“知其雄争舞,守其雌凛忿,為天下溪。為天下溪竞川,常德不離店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委乌,守其黑床牧,為天下式。為天下式遭贸,常德不忒戈咳,復歸于無極『敬担”太極出現(xiàn)在《莊子?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過著蛙,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幔”這些關聯(lián)是在說《易傳》清晰的表述著道家的思想踏堡。
老子重視柔弱反對剛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咒劲。將欲弱之顷蟆,必固強之。將欲廢之缎患,必固興之慕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挤渔。是謂微明肮街。柔弱勝剛強∨械迹”(第36章)“天下莫柔弱於水嫉父。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眼刃。以其無以易之绕辖。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擂红∫羌剩”(第78章)《易傳》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基礎上,也吸納了莊子陰陽氣化宇宙理論,強調剛柔之間的相互推動树碱,并且有主剛的一面肯适。如<屯?彖>所言:“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成榜,大亨貞框舔。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赎婚,宜建侯而不寧刘绣。”<賁?彖>亦言:“分剛上而文柔挣输,故小利有攸往纬凤,(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撩嚼,人文也移斩。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绢馍;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肠套〗⒂浚”還有<咸?彖>:“咸,感也你稚。柔上而剛下瓷耙,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刁赖,男下女搁痛。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宇弛。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鸡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枪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彻况!”
老子一句“反者道之動”清晰深刻的表達出道的基本特點。到莊子舅踪,更是關注萬物的不已之遷化纽甘,《秋水》言:“物之生也,若驟若馳抽碌,無動而不變悍赢,無時而不移。”左权;《大宗師》言:“萬化而未始有極皮胡。”《達生》言:“合則成體涮总,散則成始胸囱。”也就有了《知北游》言:“臭腐復化為神奇瀑梗∨氡剩”老莊的變化觀,到《易傳》有了進一步的綜合與發(fā)展抛丽。比如<彖傳>中有“終則有始谤职,天行也”“消息盈虛,天行也”“損益盈虛亿鲜,與時偕行”“天地盈虛允蜈,與時消息”,這其實都取自《莊子》蒿柳。<系辭>中對變化觀有清晰的闡述:“日新之謂盛德饶套。生生之謂易,……通變之謂事垒探,陰陽不測之謂神妓蛮。”“一闔一辟謂之變圾叼,往來不窮謂之通蛤克。”“化而裁之謂之變夷蚊,推而行之謂之通构挤。”“易窮則變惕鼓,變則通筋现,通則久∠淦纾”這些觀點已經(jīng)從原來老莊的變化觀夫否,進一步顯題化,使《易傳》成為一門變通的哲學叫胁。這是《易經(jīng)》非常核心的內容凰慈。
《易經(jīng)》與儒家
《易傳》中的尚陽特質比較明顯,“天行健驼鹅,君子以自強不息微谓∩瘢”加上文字中諸多“子曰”,而且《史記》說孔子讀《易》而韋編三絕豺型,于是《易傳》成了孔子所作仲智,進而整個《易經(jīng)》也成為儒家經(jīng)典。這是一個錯誤姻氨。不要因為《易傳》中有子曰就是孔子所寫钓辆,換個角度而言,孔子自己寫還說子曰肴焊?子可是對有身份的人尊稱前联,不是自稱∪⒕欤《易傳》的作者可能有多位似嗤,不妨稱之為易學家,其學術背景更接近于道家届宠∷嘎洌《易傳》中有諸多闡述“君子”的內容,這是“崇德廣業(yè)”豌注,有儒家剛健而為的成分伤塌,但就《易傳》內在的精神而言,說成儒家經(jīng)典是不合適的轧铁。
這里需要提一下黃老道家(稷下學派)寸谜,留世代表作品是《管子》。它與老子的思想被稱為“君人南面之術”属桦,也就是安邦治國的策略,莊子強調個人生命的逍遙他爸。老子側重思想上的指導聂宾,黃老則提出具體的策略,貴時守變诊笤,以法(理)治國系谐,禮樂文明重建,君無為而臣有為等讨跟,這些思想是對道家治國思想的具體化纪他,也直接影響著《易傳》。這些說法很容易被混淆為儒家思想晾匠。
《周易》--《老子》--《莊子》--《易傳》茶袒,這些經(jīng)典在思想上一脈相承,義理相通相承凉馆,《周易》《易傳》合而成為《易經(jīng)》薪寓。說《易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似乎更貼切亡资。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周易》(不包含《易傳》)作為一部原典向叉,內涵比較豐富锥腻,儒道兩家均從中吸取營養(yǎng)又各成一家。
(參考文獻:1母谎、《道家易學建構》陳鼓應瘦黑,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第一版。2奇唤、《道家的人文精神》陳鼓應幸斥,中華書局2015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