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想了半天到底要寫啥旁理,還意外翻出來了2011年注冊的在線雜志網(wǎng)站的賬號樊零。想起那個時候很愛看雜志,像《大學生》孽文、《電腦愛好者》等等等驻襟,只要閱覽室有。
看到賬號還有余額叛溢,就買了本最新一期的《大學生》塑悼,翻了幾頁有點看不下去了,沒有以前那么吸引我了楷掉,哈哈厢蒜。
過了這么些年,發(fā)現(xiàn)承載好文好事好物好人信息的渠道變了又變烹植,導致雜志的吸引力再不勝當年斑鸦。
而我,也從極力避免向他人索取變成了坦然地向愛的人索取了草雕。
恰逢七夕這個日子巷屿,這個主題很應景。
WHY 極力避免
之前為什么會極力避免向他人索取呢墩虹?
小時候在大娘家長大嘱巾,當時條件很差,窮得很诫钓,加上大娘家的哥哥姐姐也是初高中生旬昭,家庭中每個人的需求都被嚴重限制,更何況我這個小布丁菌湃。
慢慢地问拘,在別人屋檐下待的時間一長,我get到了只有滿足眾人期望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點惧所。
就這樣骤坐,一點一滴地,我的需求和期望被長期壓抑下愈,滿足他人成為了生活的主線纽绍,感覺這樣才是對的。
像這樣驰唬,由于一些原因顶岸,導致某些東西慢慢變質的情況腔彰,吳伯凡老師稱之為「異化」叫编。
現(xiàn)在回頭看辖佣,當時的我很乖、很聽話搓逾、吃的玩的從來不主動要求買卷谈、也從不麻煩別人,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霞篡,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異化了世蔗。
吳伯凡老師舉的例子還有手機和香煙。
手機原本只是個通信的工具朗兵,現(xiàn)在已經(jīng)超出工具這個范疇太多太多污淋,人已經(jīng)離不開手機了。
香煙有害健康大家都知道余掖,市場卻仍然有買有賣寸爆,這同樣是工具本身脫離工具定位的一種case吧。
那我認為正常的童年是什么樣子的盐欺?
提供資源來激發(fā)我的創(chuàng)造力赁豆,指引方向去鼓搗我所喜歡之事。
就這樣冗美,直到現(xiàn)在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極力避免麻煩別人魔种。
又如何變成了坦然
那怎么又變成了坦然了呢?
是不是在異化的結果上粉洼,再來了一遍異化呢节预?
就如不停提供資源、滿足需求属韧、大力支持我的追求安拟、強烈希望我做出成績,通過這種方式再來一次異化挫剑?
也導致我從極力避免麻煩別人 → 超坦然地向他人索热タ邸?
這只是我開的腦洞而已哈樊破。
為什么說七夕應景愉棱,是因為真有somebody喜歡我這個人,也感受到了我對她的感情哲戚,從而想滿足我的需求 + 期望奔滑。
如果不是這一點,我很難會轉變顺少,童年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朋其。
再加上我完全認可獎勵的意義王浴、效果、其存在的必要性梅猿,就是通過滿足需求來帶動欲望和狀態(tài)氓辣。
再有,因小時候是真的沒有資源能夠滿足到他人和我袱蚓,導致現(xiàn)在我一有了能力之后就不停投入成本和資源滿足需求和實現(xiàn)追求钞啸。
同時極力厭煩別人對我的要求和麻煩,也會叛逆的離大眾期望背道而馳喇潘,現(xiàn)在看來都是后遺癥体斩。
希望
資源短缺時,僧多粥少颖低,輪不到我絮吵,只能夾縫存生。
現(xiàn)有資源了忱屑,可以肆意用來滿足自己了蹬敲。
但是我沒有get到一種雙向滿足 —— 「相互」。給予對方需要的 + 我富有的想幻,來滿足他粱栖;索取我需要的 + 他富有的,來實現(xiàn)我自己脏毯。雖是一個過程闹究,但確實是一種雙向的滿足。
希望自己多多在「相互」上多點認知食店,能夠達到1 + 1 > 2的效果渣淤。
PS:突然覺得「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哈哈吉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