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歌舞条舔,自小的成長生活環(huán)境中對于歌舞的印象只有三處:小時候兒童節(jié)被逼無奈的匯報表演,大學時代和室友的鬼哭狼嚎睡互,再接下來就是小區(qū)樓下大媽的廣場舞了!在上學時接觸到的歌舞片也寥寥無幾嗽冒,到現(xiàn)在還能想起來的國產(chǎn)片好像只有《馬路天使》之流的老古董了。
但從世界范圍來看岁忘,歌舞片就顯得很重要了辛慰。
在奧斯卡的歷史上,歌舞片占據(jù)了重要的份額:1927年的《爵士歌王》是歌舞片的開端干像,之后在秀蘭·鄧波兒的風靡下快速壯大帅腌,到了1939年的《綠野仙蹤》就已經(jīng)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還順帶在時間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麻汰;1951年的《雨中曲》成為歌舞片的經(jīng)典瞬間速客;1961年的《西區(qū)故事》是百老匯歌劇改編電影最早的探路者;之后《音樂之聲》達到了新好萊塢前歌舞片最后的頂峰五鲫,可能大家對這部電影沒啥印象溺职,如果說每一個國人只要看到“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就會不自覺的唱出來位喂,那看《音樂之聲》的時候你就會不自覺的開始跳起“Do-Re-Mi”浪耘,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
70年代開始全面衰落塑崖,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已是37年后七冲,《紅磨坊》拿到了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到2005年规婆,彼時的最佳影片忱教桑客淪落成只能在迪斯尼頻道播出的電視電影,雖然依舊大受歡迎抒蚜,但已是風格不再掘鄙,2008年的《媽媽咪呀》雖然豪取6億美金,也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嗡髓,至此操漠,歌舞片全線失守,僅剩紐約百老匯和印度電影中的一點遮羞布饿这!
梳理歷史脈絡浊伙,我們只能發(fā)出些許嘆息,這個起源于默片時代的電影類型蛹稍,在經(jīng)過經(jīng)典好萊塢時期的輝煌后吧黄,迅速沒落部服,之后的零星爆發(fā)唆姐,也僅僅是挽回一些顏面,最后只能屈尊于《歌舞青春》這樣的青春校園電影類型中廓八,和依靠著印度電影中的點綴維持昔日榮光奉芦。
原因是多方面的赵抢。
興盛主要借助于特定歷史時期的需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快速發(fā)展的三声功、四十年代烦却,社會動蕩經(jīng)濟衰退,大眾需要一個宣泄的突破口先巴,到新好萊塢時期其爵,其余電影類型的興起和歌舞片自身的局限性,很快被市場拋棄伸蚯。
《紅磨坊》之所以能拿到奧斯卡提名摩渺,還是因為911事件的影響,源于大眾對于“歌舞寓意和平”的美好期盼剂邮。
在電影技術(shù)發(fā)展滯后和電影敘事技巧匱乏的年代摇幻,歌舞片可以憑借熱情洋溢的舞蹈屢試不爽,但《星球大戰(zhàn)》代表的電影技術(shù)成熟挥萌,《邦尼和克萊德》绰姻、《畢業(yè)生》代表的電影敘事拓展,歌舞片故事結(jié)構(gòu)簡單的歌舞和敘事割裂的缺陷被放大引瀑,從《爵士歌王》到《媽媽咪呀》的80年狂芋,歌舞片似乎扔在原地踏步,“為了引出歌舞而捏造劇情”的詬病成為歌舞片無法跨越的魔咒伤疙!
說到歌舞片银酗,不得不說說舞臺劇的改編了。
舞臺劇的歷史由來已久徒像,在西方社會占據(jù)重要地位黍特。電影初創(chuàng)時的“拿來主義”,在小說之后锯蛀,舞臺劇也很快淪陷灭衷,但舞臺劇傳播的小眾性,原本只是貴族間的消遣游戲旁涤,遠遠沒有小說的大眾傳播基礎(chǔ)载萌,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需求消失后剧劝,很快就無以為繼。
加之舞臺劇和電影之間的本質(zhì)差異,讓改編成為“不可能事件”捆探!舞臺劇需要略顯夸張的肢體語言,電影則是靠近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壳咕,舞臺劇用歌唱抒發(fā)情感壮不,電影靠人物在事件中的應對傳遞思想……
二者的表現(xiàn)形式完全不同,歌舞在舞臺劇中可以作為重要的手段存在,但在電影中猾蒂,大量的歌舞運用會嚴重破壞電影本身的敘事節(jié)奏均唉,使其變的割裂,沒有延續(xù)性肚菠,《媽媽咪呀》招致的批評舔箭,大部分來源于此。
作為迪士尼頻道最成功的原創(chuàng)電影《歌舞青春》蚊逢,其實是歌舞片遭遇尷尬的吶喊和無奈后的妥協(xié)层扶,幸運的契合了年輕人活潑好動的特性后,才得以大紅大紫烙荷,但也就到此為止了怒医。《紅磨坊》奢讨、《媽媽咪呀》稚叹、《吉屋出租》等電影,除了“經(jīng)典舞臺劇改編”的諾大名頭后拿诸,其余無不遭到市場的冷落和電影評論家的無情嘲諷扒袖,讓歌舞片這個電影類型愈發(fā)變的黯淡無光,漸漸被電影市場和主流評論界所拋棄亩码。
在無休止的“我們?yōu)槭裁床蝗グ倮蠀R看正版季率,而選擇花錢去電影院為失去了靈魂和傳統(tǒng)的舞臺劇買單”的批評中,舞臺劇回歸了百老匯描沟,成為了不需要電影工業(yè)包裝改編的門類飒泻。
至于作為“最后一塊遮羞布的”印度電影,我只能用“奇葩”來形容了吏廉。印度電影中大量歌舞元素的運用泞遗,除了迎合大眾喜歡歌舞以外,最開始時只是為了躲避南亞次大陸炎熱的季風氣候席覆。當國人熱衷于在夏天去商場銀行家具城“蹭空調(diào)”時史辙,“阿三”們已經(jīng)發(fā)明了更高級的玩兒法了——高山阻隔和熱帶季風的雙重影響,忽多忽少的降雨量佩伤,印度的夏天輕易的就能突破40℃聊倔,“避暑避熱”成為“阿三”們的必修課。聰明的電影商人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生巡,他們在電影中見縫插針的塞入歌舞橋段耙蔑,“避暑”時間的延長,意味著吸引力的增強和觀影人數(shù)的增加孤荣,最后找到平衡——3個小時甸陌!
正常的電影敘事基本在120分鐘左右徐鹤,這是電影創(chuàng)作、市場運作和觀影習慣對方長期磨合妥協(xié)的結(jié)果邀层。國產(chǎn)片一般90分鐘左右,是為了能夠增加排片遂庄,2014年國慶檔的《黃金時代》就因為178分鐘的片長寥院,結(jié)果因為排片量過低慘遭滑鐵盧:國外的電影一般也不會超過150分鐘,《天朝王國》190分鐘的導演版被成為經(jīng)典涛目,但144分鐘的劇場版卻是大敗虧輸秸谢,229分鐘的《美國往事》也是在被剪到139分鐘后才被允許上映。
剪短不一定好霹肝,但無意義的拉長估蹄,用不產(chǎn)生敘事作用的歌舞段落填充內(nèi)容,甚至破壞電影的敘事節(jié)奏沫换,實在有點得不償失了臭蚁。但是,歌舞元素的運用真的就不適合放在電影中嗎讯赏,或許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吧垮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