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挑小梁王”是傳統(tǒng)評書《說岳全傳》中非常著名的一個章節(jié)陕壹。故事講的是:岳飛和牛皋煤搜、王貴等人參加大宋朝的武科考咪笑。眾弟兄憑著嫻熟的武藝,通過了道道關(guān)卡钾军,卻在最后關(guān)頭遇到了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從云南來的小梁王柴桂鳄袍。此人也算是深通文韜武略,又通過金錢收買打通了主考官張邦昌的關(guān)節(jié)吏恭。但柴桂仍在比試中心浮氣躁拗小,先是在策試中因?qū)懥隋e別字而失分,后來又在校場比武中被岳飛一槍挑于馬下樱哼。最后哀九,由于奸佞張邦昌的迫害,與“武狀元”擦肩而過的岳飛一干人等被迫反出京城……
這個故事相當精彩搅幅,卻明顯系作者演繹而來阅束。因為,歷史上的岳飛壓根兒就沒參加過這次“高考”茄唐,他是倚靠戰(zhàn)功是從普通士兵一級一級升任高級將領(lǐng)的息裸。不過,“槍挑小梁王”也以演義的形式將宋代的軍官選拔制度為人們做了一個簡單的交代沪编。人們通過這個故事呼盆,大致可以知道:在宋代,一位有志于疆場立功的青年如何成為一名軍官漾抬?雖然受趙宋朝廷所推行的的“偃武修文”政策之影響宿亡,這樣的有志青年其實并不多。但“例外”總是會有的嘛纳令。
至少在隋朝以前挽荠,像小說中岳飛這般的貧寒子弟要想成為一名軍官還是很難的,因為他們不可能像那些貴族子弟那樣繼承父輩的官爵平绩,除非能像一名大頭兵那般從頭干起圈匆,就像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岳飛一般。但這樣做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捏雌,搞不好還會在愿望達成之前便陳尸疆場跃赚。不過,自從武則天創(chuàng)建武科舉制度后,帝國軍官團那條面向這些平民子弟的門縫兒便稍稍開大了一些纬傲。進入宋代满败,隨著武科舉制度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青年學(xué)子有了通過參加高考成為一名軍官的可能叹括。
接下來算墨,本文將以《說岳》中的岳飛參加武科舉為例,試著為大家還原一下:一名宋代軍迷如何通過科舉實現(xiàn)自己的軍官夢汁雷。
三級考試制度
在《說岳》净嘀,岳飛等人雖然很順利地通過了先是在內(nèi)黃縣的初試,卻在在相州(河南安陽)備受貪官的刁難侠讯,但還是湯陰知縣徐仁的推薦而獲得了由節(jié)度使劉光世主持的復(fù)試機會挖藏。闖過這一關(guān)之后,岳飛等人獲準前往東京汴梁參加更高一級的選拔厢漩。雖然一路磕磕絆絆膜眠,但有心人還是能從岳飛的趕考考試經(jīng)歷中窺見自宋代開始形成的解試、省試袁翁、殿試這三級考試制度柴底。
和文科舉一樣,武科舉也是三年一次粱胜。每年六月之前柄驻,考生先要參加一個由當?shù)匦姓賳T(如知縣)所主持的資格審查。這道關(guān)門檻并不高焙压,也沒有名額限制鸿脓,只要其弓馬合格,便可獲得到赴行在(軍州)參加解試的資格涯曲。解試一般在六月底進行野哭,由于考官多由行在的兵部官員充任,因此選拔明顯要嚴得多幻件,一般只有70人左右被錄取拨黔。這批幸運兒被稱為武舉人,他們將于在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省試绰沥。注意篱蝇,這是貨真價實的兵部試。若非岳飛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槍刺死小梁王徽曲,他本來很有機會在三月至八月之間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零截。那個時候,岳飛奪取武狀元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秃臣。因為這個殿試基本就是一個形式涧衙,為了彰顯皇帝的恩典,考生只要不出大問題,都能通過弧哎。
文化課不容忽視
在《說岳中》雁比,致使小梁王心態(tài)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文化考試中發(fā)揮不理想傻铣,錯將《刀論》寫成了《力論》章贞。正是這個失誤樱衷,直接導(dǎo)致小梁王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發(fā)揮失常节槐,丟了爭奪武狀元的機會不說晶框,更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小梁王的人生悲劇两踏,多少有一些歷史依據(jù)。因為兜喻,自宋代開始梦染,中國的武科舉確實增加了文化課的內(nèi)容。
在唐代朴皆,武舉考試只靠武藝帕识,且偏重于馬上槍法一類的技勇,而對考生是否具備駕馭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能力和軍政管理素質(zhì)很少顧及遂铡。到了宋代肮疗,在繼續(xù)關(guān)注考生武藝的同時,開始側(cè)重考察考試的軍事理論素養(yǎng)扒接,以期從中選拔出伪货。在由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具體承辦的武藝考試中钾怔,內(nèi)容以考察弓馬技能為主碱呼。考生將先參加“步射”宗侦,然后進行“馬射”愚臀。合格標準為:步射一石、矢十三中矾利,馬射七斗姑裂、馬上武藝五種。弓馬合格之后梦皮,便是文化考試炭分。先考策問,主要以時務(wù)邊防為問題進行問答剑肯。后考兵書經(jīng)義捧毛,即以武經(jīng)七書為基礎(chǔ)講釋兵書大義。
武進士與武狀元
盡管小說中的岳飛失去了殿試的機會,但總會有人在成功通過大宋皇帝親自主持的面試后笑到了最后呀忧,他們被稱為武進士师痕。和文科舉一樣,這些武進士的第一名也叫狀元(武科狀元)而账,其產(chǎn)生根據(jù)考生的成績與皇帝的好惡而定胰坟。倘若武狀元確實愿意從軍的話,將被授予正將之職泞辐,第二笔横、三名副將,第四咐吼、五名準備將吹缔,其余人將授予諸如 “保義郎”、“承節(jié)郎”等名目的低級武官銜锯茄。
幾句題外的話
不同于現(xiàn)代那些穿過高考獨木橋之后還要再度軍校才能獲得軍官資格的現(xiàn)代學(xué)子厢塘,那些宋代考生只要考中武進士,便自動獲得了軍官身份肌幽。但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此后的路便一帆風(fēng)順了晚碾。
在宋朝,由于片面吸取前代武將擁兵自重的歷史教育喂急,統(tǒng)治者刻意推行“以文制武”格嘁、“將從中御”等政策。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煮岁,很多人雖然考中了武進士讥蔽,卻不愿從軍或“學(xué)非所用”。盡管趙家皇帝期望通過武科舉選拔軍事人才画机,但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冶伞,那些戰(zhàn)功顯赫的優(yōu)秀將帥如狄青、岳飛步氏、韓世忠等响禽,無一人出自武進士。
盡管如此荚醒,終宋一朝芋类,在那2300名武進士中,還是有不少人憑借自己的才華與努力留下了自己的歷史烙印界阁。如政績出眾的武狀元朱熠侯繁、蔡必勝、又如武進士華岳泡躯、江伯虎的軍事理論贮竟。另據(jù)《宋史》記載丽焊,8位武進士因忠義而被載入《忠義傳》。(文\張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