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余華繼《兄弟》之后针史,時隔七年后最新長篇小說晶伦。有人說他的故事情節(jié)就像新聞報道的內容,描寫的都是日常見怪不怪的新聞事件啄枕,譬如婚陪,暴力拆遷、災禍后有關方面瞞報死亡人數(shù)频祝、醫(yī)院將死嬰做醫(yī)療垃圾處理近忙。比較特別的是他是以一個死人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
“濃霧彌漫之時智润,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未辆。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窟绷,這是它現(xiàn)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咐柜。我得到一個通知兼蜈,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拙友∥辏”這是故事的開頭。
看到這里遗契,我想到一種喪殯習俗——頭七辐棒。我想到如果我死了,能如小說中的主角一樣在人間飄蕩牍蜂,我會想看到什么漾根,不想看到什么。我會回去看看我的親人鲫竞,我會希望看到他們對我的不舍辐怕,聽他們說起與我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我不想聽到別人對我的死有任何議論从绘,我不希望我的死成為任何的談資寄疏。因為我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是牢,他們沒有資格來談論我。
假如我選擇自殺陕截,可能有各種原因驳棱。可那都與任何人沒有關系艘策。
4月27日蹈胡,臺灣作家林奕含選擇上吊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朋蔫。5月2日這則消息在大陸流傳開了罚渐。許多人是先被美女作家的名號吸引,去關注相關內容驯妄;然后再看到她的作品介紹和死前采訪荷并,又有了新的關鍵詞——誘奸、抑郁癥——這都是能吸引人們注意的青扔。緊跟著源织,對于她的死,就有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微猖。
在簡書上搜索關鍵詞“林奕含”谈息,就能出來一大堆文章。如《個案心理分析:26歲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的心路歷程》《林奕含之死:比性侵更可怕的是……》《林奕含凛剥,本該繼續(xù)飛翔的斷翼天使》侠仇。
這些文章無非就是把林奕含的經(jīng)歷當成了一個典型案例,然后進行分析犁珠。分析的角度主要有兩個方面逻炊,一個是抑郁癥,也就是如何對經(jīng)歷重大傷害的人進行輔導犁享,另一個是由性侵聯(lián)系到性教育余素,批判國人對性的陌生和把性當成羞恥的觀念。
如果林奕含如小說中的人一樣炊昆,在城市間游蕩桨吊,聽到人們在談論她的事情,如“你知不知道那個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的事凤巨∑粱”“真是可憐的人呀!即使她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故事磅甩,也還是放不下炊林。”或者上網(wǎng)看文章卷要,看到各種分析文章渣聚,如上述所列舉的文章独榴,她會怎么想呢?
她的私事成了眾所周知的事奕枝,成了別人的案例棺榔;她的私人照片被人搜索出來,放在文章中隘道≈⑿看到這些,她該多不舒服呀谭梗!
她會不會覺得你們這些寫文章的是什么人呀忘晤!對我有多少了解呀!即使她真的是因抑郁癥而自殺激捏,那只是她的選擇设塔,不應被不相關的人多加分析。
電影《地獄醫(yī)院》的片頭展示一個教學場景远舅,大學課堂上闰蛔,精神病人被當做教具,老師為了給學生們展現(xiàn)病發(fā)的癥狀图柏,將手伸進女人的下體來誘發(fā)她的痙攣序六。這實在是太沒人性了!即使是精神病人蚤吹,也應得到人的尊重例诀,而不是成了教具,被人任意擺弄距辆。
而林奕含的經(jīng)歷和死,就成了一個典型案例暮刃,被任人分析跨算。
當然,與精神病人做類比不太恰當椭懊。那我就換了一個場景來談談诸蚕。
如我因小時候遭遇過伙伴們的欺負,使得我內心極度自卑氧猬。長大后漸漸發(fā)現(xiàn)自卑的狀態(tài)會影響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背犯,那我就去尋求心理咨詢。經(jīng)過心理醫(yī)生的一段時間的治療盅抚,我漸漸地接納了那個過去的事實漠魏,沒那么自卑了。我的這次治療就成了心理醫(yī)生的一個案例妄均。但他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柱锹,即使要講述治療過程哪自,也會隱去真實姓名。他也不能在生活中談論我的事情禁熏。
可能你會說林奕含的死是眾所周知的呀壤巷,這是一個事實了。沒錯瞧毙,那是事實胧华,但我們不去對別人的事做過多分析,這是對別人的基本尊重宙彪。
我想林奕含的精神科醫(yī)生不會在這時候出來披露她的治療過程的矩动,或者談談他的分析。
事實上您访,如林奕含在死前采訪的視頻所說:“不要說世界铅忿,這樣的事情仍然會繼續(xù)發(fā)生。現(xiàn)在灵汪、此刻檀训,它正在發(fā)生∠硌裕”對呀峻凫,如性侵、強暴等惡劣事件一直在發(fā)生览露。如有關注新聞荧琼,我們就會看到許多這類的新聞。而這時候差牛,最多就感嘆幾句命锄,為那個孩子表示同情。
因遭遇重大傷害而患上抑郁癥的也有許多人偏化。據(jù)有關調查顯示脐恩,在我國抑郁癥發(fā)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jīng)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侦讨。也就是說因抑郁癥而選擇自殺的驶冒,不會只是林奕含一人。像許多明星的死就與抑郁癥有關韵卤,如張國榮骗污、喬任梁等人。
按理說沈条,這樣的事情其實并不少見需忿。可能只是因為她是美女作家,才變得更有話題性贴谎。我們應該將心理輔導與性教育普及化日彻化,而不是等到一有人發(fā)生不幸時擅这,再來一窩蜂地評論分析澈魄。
我不是說他們的死不能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只是希望不要過多地去談論和分析別人仲翎。
我覺得林奕含想說的話都在她的作品中了痹扇。因一個作家的死而對她的書感興趣,或許有點奇怪溯香。但我們與其更多地去談論她的死鲫构,還不如去閱讀她的作品,去感受她用“文字與修辭建構而來的”“真實的痛苦”玫坛。
許多人會在關于她的文章寫道:“默默祝福奕含在另一個世界擁抱的都是善意”“愿天堂沒有傷害”可是我們這樣的過多的談論與分析结笨,對于死者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讓我們不再談論她的死湿镀。讓她真的能回到人間炕吸,能平靜地聽到所愛人對她的不舍與訴說。讓我們安靜點勉痴,不要去打擾她赫模。讓我們給一個人最后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