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残炮,出則弟,謹而信缩滨,泛愛眾势就,而親仁,行有余力楷怒,則以學文蛋勺。”——《論語·學而》
這句話出現(xiàn)在《論語》的首篇之中鸠删,朱子在解釋篇名的時候說“此為書之首篇抱完,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刃泡,積德之基巧娱,學者之先務也『嫣”這一章自然是離不開此意禁添,可謂為后學者學習之總概括,而且被清朝的李毓秀夫子編入《弟子規(guī)》桨踪,作為其“總敘”老翘,并以此展開全文。
“弟子規(guī)锻离,圣人訓铺峭,首孝弟,次謹信汽纠,泛愛眾卫键,而親仁,有余力虱朵,則學文莉炉。”——《弟子規(guī)·總敘》
《弟子規(guī)》是我的入門之學碴犬,后來才知道其內容基本上都是從儒家的經典中摘出來的絮宁。雖說跟著老師們學了這么些年,但自己真算不得好學生翅敌,沒有沉淀下來點東西羞福,還處處虛得各位老師厚愛,慚愧至極蚯涮。
近來在老師的教導下才開始看起了注書治专,當然也得益于去年通讀的100遍卖陵,熟悉了文本;外加讀完了繁體豎版的《史記》张峰,至少增進了文言文閱讀的功力泪蔫,這才更容易理解朱子的精妙注解。
今日讀到這第六章喘批,關于“行有余力撩荣,則以學文”有所感觸,也是因為認真誦讀了朱子的注解饶深。
①程子曰:為弟子之職餐曹,力有余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敌厘,非為己之學也台猴。
儒家之學,即君子之學俱两,楊老師經常跟我們強調饱狂,“君子是對自我有訴求的人”,這也能體現(xiàn)出上述的“為己之學”之意宪彩。
②尹氏曰:德行休讳,本也;文藝尿孔,末也俊柔。窮其本末,知所先后活合,可以入德矣婆咸。
《大學》里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芜辕,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块差∏中”君子之學,最要緊的就是分清本末憨闰,否則只是云里飄霧里繞状蜗。有本才有末,并且才能源源而不斷鹉动。
③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學文轧坎,則文滅其質;有余力而不學文泽示,則質勝而野缸血。
這里提到了《論語》中的另一句:
子曰:“質勝文則野蜜氨,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捎泻,然后君子飒炎。”——《論語·雍也》
“質”與“文”也許不太好理解笆豁,但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則是廣而傳之的郎汪。君子之學,不僅需要“知”闯狱,更重要的是“行”煞赢。“則以學文”用的是“則”而非“可”哄孤,說明“行有余力”之時照筑,必然要學文,即要“知”录豺。
陽明先生還說過:
“知是行之始朦肘,行是知之成∷ⅲ”——《傳習錄》
關于這一句媒抠,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咏花,提出了“行知行”的理論趴生,并且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這里我并不覺得他們是在爭論“知”和“行”誰先誰后的問題昏翰,大家也都會認同“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的苍匆。
前面說了,“行”是本棚菊,“學文”是末浸踩。
《周易·系辭上》里說: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统求〖焱耄”
“百姓日用而不知”,說明“本”已深入人心码邻,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折剃。這也是幾千年來縱使文化幾興幾落,最終還是能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像屋∨吕纾“君子之道鮮矣”,則是一句感慨,只有“知行合一”才是君子之道奏甫「杲危“行”而不“知”,容易偏離原來的道扶檐,用我們通信人的話凶杖,叫“失真”。
④朱子曰:力行而不學文款筑,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智蝠,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奈梳,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杈湾。
朱子在這里說“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攘须,其實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思”漆撞。
在儒家思想中,“學”和“思”也是并舉的于宙。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浮驳,思而不學則殆±炭”《論語·為政》
“學”“思”“行”更是治學的要道至会。
“博學之,審問之谱俭,慎思之奉件,明辨之,篤行之昆著∠孛玻”——《中庸》
由“知”到“行”需“思”,反過來凑懂,由“行”到“知”更少不了“思”煤痕。這里倒有點化學里“催化劑”的意思。
最后接谨,以高中教室黑板上方的標語自勉:
“業(yè)精于勤杭攻,荒于嬉;行成于思疤坝,毀于隨」萏”——韓愈《勸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