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在一家餐廳用餐
鄰桌坐著兩個人
一位是中年男子
身著唐裝、手帶佛珠
眼神機靈
像是個很幹練的修行者
另一位是一個中年女子
兩人對話著
我不用太專注
就能聽清楚他們的對話(所以真的得注意不要在公共場所討論個案狀況)
女子向男子就教一些人員管理與個人的議題
針對一些管理議題我就不多著墨
但最後女子向男子問了一句話
女子說:「我最近不知道怎麼搞的戏自,常常容易多愁善感禁荸∧ぴ撸看電視诉稍、或是開著車妙真,有時候無緣由就心悶悶的缴允、流下淚來≌涞拢」
從事助人領域工作的我练般,就開始想,如果是我會進一步瞭解:這樣的狀況從哪時候開始锈候?維持多久了薄料?有發(fā)生了什麼事情嗎?悶悶的狀況發(fā)生的強度泵琳、頻率….等細節(jié)摄职。因為會直覺這可能是憂鬱情緒的表現(xiàn)。
但這個男人回答說:「沒關係获列,這只是菩薩到妳的心裡了谷市。所以妳比較容易感動、慈悲蛛倦。妳只要不忘記專注在自己需要專注的事情上就可以了歌懒。就是如果開車時還是專心的開車,不要驚慌溯壶,那不是壞事及皂。」
我看著女生淺淺的笑著且改,似乎有種穩(wěn)定下來的感覺
哇~我心裡對這樣的回應有很大的感受验烧。
「菩薩到心裡了」。在文化上又跛,菩薩代表著慈悲胸懷碍拆、是很正向,所以「菩薩到心裡」是一種很被欣賞與肯定的慨蓝。菩薩到心裡感混,那是一種眷顧。
如果把這種狀況說成:妳憂鬱了礼烈,可能暗示她不太健康弧满、正常。那整個狀況都不一樣了此熬。
事情不是只能有一種視框庭呜。當我們用不同的視框看著所感知到的內(nèi)滑进、外在世界,真得經(jīng)驗就會截然不同了募谎。
一個人扶关,是菩薩,還是憂鬱
是難能可貴数冬,還是偏差異常
在於一念之間节槐,在於視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