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一個心理咨詢師交流群里片迅,一位咨詢師說到附近學校發(fā)生一個惡性事件,13歲孩子把媽媽殺了皆辽,現(xiàn)在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很擔憂柑蛇,問怎么給他們心理輔導。
然后驱闷,就看到此事件在網(wǎng)絡上熱傳耻台。
這個悲劇不僅毀了一個家庭,也影響了很多人的空另。
只是給事件雙方做一些評判是容易的盆耽,但如果不去深入看事件脈絡,這樣的悲劇很難避免扼菠。
突然想起戈登博士曾說過的一句話:
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摄杂,而是對抗他們的權(quán)力。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能較少地依賴于權(quán)力循榆,更多地依賴于非權(quán)力的方法來影響孩子析恢,那么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就沒什么可反叛的。
最近遇到已經(jīng)將“生活過成詩”的慧莉助教冯痢,她說當初因為與剛進青春期的兒子有很大沖突氮昧,開始學習心理學,5年后浦楣,兒子成為了超級暖男,她的生活主要就是插花咪辱,再動動嘴就好了振劳。
比如,她請我們在家吃火鍋油狂,食材和碗筷全都是兒子準備好历恐,我們都只要負責吃就行了
其實,許多父母都為孩子青春期叛逆而煩惱专筷,孩子不聽話弱贼,沉迷優(yōu)秀,不愿意溝通磷蛹,為什么吮旅?
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且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德雷克斯的這句話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味咳,每個孩子都渴望歸屬感和價值感庇勃,但如果用正面的方式得不到檬嘀,他們就會用負面的方式來獲取,比如吵鬧求關(guān)注责嚷、爭取權(quán)力鸳兽、沉迷游戲等等。
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需求罕拂,只是拿走行為的話揍异,需求不會消失,只會產(chǎn)生更大的張力爆班。???
我們能讓孩子在游戲之外也找到自信心衷掷、成就感和快樂嗎 ???
生命的意義在于成為你自己。
什么是自己蛋济?在薩提亞的冰山中就能看得很清楚棍鳖,自己是真我,當看見和滿足自己的深層渴望時碗旅,意味著生命力的充分展現(xiàn):愛渡处、連結(jié)、安全祟辟、有價值医瘫、獨立自主。 ???
窮養(yǎng)富養(yǎng)旧困,都不如用愛滋養(yǎng)醇份。育兒修己,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吼具。
不斷看到僚纷,總有人已經(jīng)活出了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