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易云一些比較小眾的歌曲下面總會看見一些這樣的評論匾浪。
“這首歌真是寶藏啊植捎,如果能不被別人發(fā)現(xiàn)就好了探赫【倩”
喜歡小眾事物的人往往有一種執(zhí)念电抚,不想把它們公布于眾郑诺,只想要自己一個人默默占有羡鸥。
1想括、
什么是小眾曾沈?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只被少數(shù)人接受的事情或愛好这嚣。
如果僅僅以數(shù)量來定義小眾有些不夠全面,外形上抓人眼球的“非主流”裝扮和某些小視頻中匪夷所思的行為不應該稱為小眾文化的表現(xiàn)塞俱。
柴穎瑞有一篇文章中寫到:“小眾也有品味堡壘疤苹。”
就是說敛腌,審美趣味對小眾的定義來說很重要卧土。
我的歌單中有很多首偏小眾音樂,我沒有刻意去避開大眾流行歌曲像樊,何況我的歌單中也不乏那些部分尤莺。
撇開歌曲旋律等本身不談,從我的角度上來看生棍,相比于那些商場里循環(huán)播放的抖音洗腦神曲而言颤霎,小眾音樂會有一些神秘感和新鮮感,當然我不否認那“自私”的占有欲也在作祟涂滴。
2友酱、
這時候就就會有人說,不就是裝逼嘛柔纵,非得顯得自己清新脫俗缔杉,情趣多么高雅似的。
各個領域都存在相應的“鄙視鏈”搁料, 看個小說吧或详,家里堆滿卡夫卡系羞、茨威格的作品的看不起整天捧著電子書看網(wǎng)絡小說的;看個電影吧霸琴,看紀錄片的鄙視看科幻片的椒振,看科幻片的又瞧不起看喜劇片的。
你可以喜歡高大華麗的影劇院里表演經典的俄羅斯歌舞劇梧乘,你也可以喜歡聚會回家時路邊某個理發(fā)店傳來的一首歌頌愛情流行歌曲澎迎,但是這兩種喜歡是不同的,其中的作品的藝術價值也是迥異选调,但是在一個人身上可以共存夹供。
喜歡就是挺純粹的一件事情,因為想要所謂的優(yōu)越感去假裝喜歡某個東西其實蠻可笑的学歧。
3、
小眾優(yōu)越感應該停留在最初的個人幻想各吨,不應該衍生成喜愛某部作品的蒼白的理由枝笨。
曾經在知乎里有關小眾優(yōu)越感的話題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在喜歡小眾里面找自我滿足和優(yōu)越感的人,一旦大眾化就有泯然眾人矣的落差感揭蜒,他們喜歡的是自己而不是事物本身横浑。”
面對小眾的事物屉更,最初你會慶幸你可以盡情釋放你的占有欲徙融,把它作為你的獨特性的標志。
人總是喜歡強調自己的獨特性瑰谜,過分的時候沉迷于自我的與眾不同不能自已欺冀。
有人認為,不存在個體獨特性萨脑,這都是人類的一種主觀臆想隐轩,人類需要一場哥白尼意識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般的革命,需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人與其身邊的各種事物的聯(lián)系上渤早。
約翰·多恩职车,一位英國的牧師和詩人,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孤島鹊杖,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悴灵,是主體的一部分÷畋停”
很多人在某首喜歡的冷門歌曲大火之后便揚言:“我再也不會喜歡這首歌了积瞒。”
或許他們喜歡的并不是這首歌登下,而是那個精心裝扮的與眾不同的自己赡鲜。
4空厌、
在小眾向大眾的轉換中,包含著小眾人群占有欲的缺失银酬。
在這個大量媒體信息沖擊的時代嘲更,找到一處不為人知的精神庇護所,能讓我們心里衍生出一種參與感和存在感揩瞪。
拿網(wǎng)易云音樂舉例赋朦,歌曲評論這個模式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一首大火歌曲的評論可以達到上十萬李破,你在其中表達了自己對這首歌的喜愛宠哄,馬上就會被其他如浪般的評論吞沒。
而在一些小眾歌曲下面嗤攻,你可以留下你的表達情感的痕跡毛嫉,并享受著占有帶來的快樂。
5妇菱、
前段時間承粤,楊坤diss《驚雷》一事又在互聯(lián)網(wǎng)掀起了一陣大風浪。
喊麥式的作品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擁有極高的關注量闯团,但是我還是認為這種音樂不能稱為好音樂辛臊,藝術類作品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雖然這些超高熱度和關注度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大眾的音樂審美房交,但是很多“網(wǎng)紅”歌曲創(chuàng)作人的音樂素養(yǎng)不足確實是事實彻舰,大眾的審美也很容易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逐漸偏離。
“小眾并非要孤立候味,而是獨立刃唤,作為時代的啟蒙者,有其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白群,即激發(fā)大多數(shù)人的文化覺醒透揣。”
無論是喜愛大眾文化還是小眾文化川抡,關注作品本身才是最主要的辐真,而作品的好壞,時間會給出答案崖堤。
圖源:插畫師 Katrin Coe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