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這邊文章是篇追憶性文章废酷,聽取點評團方一治戰(zhàn)友的建議,暫時不做大段修改慎式,結合張曉紅的建議伶氢,將這片文章的理論依據(jù)以我的理解轉述出來,斜字部分即是瘪吏。不僅大伙讀不懂癣防,我也不是很確定自己要表達什么,大瓶子的神經(jīng)性發(fā)作吧)
天熱得要著了掌眠,心情異常的煩躁蕾盯,明知道一大堆事兒要干,仍什么也不想干蓝丙,端午小假期煩躁中開始……
昨天某個聊天App上有人問“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级遭,潛意識中想回冬天望拖。后有點猶豫,是真的喜歡還是標新立異挫鸽,思忖了會兒回了“冬天”说敏。
何時起開始喜歡冬天?
不知道哪兒看到的丢郊,大致論點這樣:你最早的記憶片段代表著你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盔沫。
記憶中,對季節(jié)最早的記憶是冬季枫匾,畫面是這樣的:清早架诞,一場大雪后,一個流浪人帶著一只干小的猴子來討飯婿牍,弟弟欣喜的跟小猴玩,我卻被嚇得哇哇大哭惩歉,母親見我如此急吼吼得把流浪人和小猴子趕走了等脂。再后來,家里人一直用我是爺爺清早遛彎時撿到的撑蚌,我的親媽是某個討飯的上遥。
那天我如果不哭,這個流浪人跟小猴子會在我家呆一會兒争涌,避避寒粉楚,母親也會給準備點吃的。因為我哭亮垫,母親毫不留情得把他們趕走模软。一直到很久之后,我一直在為這件事兒內(nèi)疚饮潦,小猴子那雙期待的眼睛常常浮現(xiàn)在眼前燃异。
現(xiàn)在想來,這件事之所以如此深刻继蜡,可能跟經(jīng)歷有關回俐。
因為超生以及跟弟弟挨得太近,我從出生一直到上幼兒園都是在姨媽家長大稀并。加上那個年代的一個特色仅颇,關于孩子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父母都騙孩子說“撿來的”碘举。這樣忘瓦,整個童年期,我是在自己家跟姨媽家間穿梭的引颈。那時政冻,一到節(jié)假日就回姨媽家枚抵,那時回姨媽家是有種回歸的感覺的。
姨媽家這邊明场,一輩子求女兒不得的姨夫把這份愛給了我汽摹;父母家這邊,仗著家里就一個女孩兒苦锨,父母那我獲得了比弟弟更多的寵愛逼泣。姨媽家獨份的寵愛一定程度上消減了父母的那份大額的愛。因此舟舒,我曾一度懷疑我的親娘是誰拉庶。每當跟父母吵架,我都會整離家出走秃励,出去找親娘去氏仗。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模糊的記憶夺鲜,有時會將這個流浪人皆尔、要飯的女人混為一體,盡管我很很清楚那個流浪人是男的币励,而我便是那只猴子慷蠕。
細析我們的一生,四五歲上幼兒園食呻,六七歲上小學流炕,十三四歲上初中,十六七歲上高中仅胞,二十歲上大學每辟,二十五歲出社會,三十歲后屬于他自己的家庭干旧。三歲之前我們是完全依賴父母的影兽,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是父母給的,因此這個時期與的親子關系是影響到孩子一生的莱革。
這段時間峻堰,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及時的回應,父母給予孩子持續(xù)的盅视、穩(wěn)定的愛捐名,那么在他以后的人際關系,對世界的感知是健康的闹击。
人成長的過程本質(zhì)就追本溯源的過程镶蹋,我們努力認知世界實則是在積極地追溯我們的由來。如同小蝌蚪找媽媽般一直在追問: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又將去向何方贺归?
抱著這份敏感與霸占淆两,整個童年期我的親媽一直在母親、姨媽拂酣、討飯女人間搖擺秋冰。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感覺,霸占了家里大多數(shù)愛的我尚且如此不確定婶熬,那些因各種原因被送到親戚家養(yǎng)大的同齡人又如何呢剑勾?
當年我們這批“揀來的孩子”漸漸為人父母,精細化養(yǎng)育實現(xiàn)并成主流赵颅,不知這批孩子將來又當面臨什么樣的困惑呢虽另?
保護孩子最本質(zhì)的敏感,幫助孩子與這個世界建立安全的鏈接饺谬,這樣長大的孩子又當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呢捂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