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大乘佛教定義,釋迦牟尼是賢劫第四尊佛级乍,他三十五歲創(chuàng)立了佛教舌劳,此后傳道說法四十五年,終年八十歲玫荣。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大诸,當(dāng)他清醒地認(rèn)識到人生難免經(jīng)歷老捅厂、病、死的痛苦资柔,為了尋求解脫之道焙贷,拯救眾生脫離苦海,他從此舍棄榮華富貴贿堰,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辙芍,最終成為…
根據(jù)大乘佛教定義,釋迦牟尼是賢劫第四尊佛羹与,他三十五歲創(chuàng)立了佛教故硅,此后傳道說法四十五年,終年八十歲纵搁。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吃衅,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當(dāng)他清醒地認(rèn)識到人生難免經(jīng)歷老腾誉、病徘层、死的痛苦,為了尋求解脫之道利职,拯救眾生脫離苦海趣效,他從此舍棄榮華富貴,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猪贪,最終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跷敬。由于他的巨大犧牲和艱苦修行,佛傳事跡被傳頌至今哮伟。后人在寺廟供奉金身和香火干花,是感念佛陀教化真理妄帘,以及對眾生平等的慈悲。
14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H:21.5cm
15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H:19.5cm
釋迦牟尼是人間的覺者池凄。在一次與婆羅門的對話中抡驼,他說:“我諸漏已盡,有如棕櫚樹殘枝亦已斷除肿仑,未來不再有生致盟。正如水中青蓮花、紅蓮花或是白蓮花尤慰,生長于水中馏锡,高出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沒伟端。我亦如是杯道,生在世間,超越于世間责蝠,不被世間所觸党巾。記住!我是覺者∷剑”
佛陀不是至高無上的神齿拂,也不是救世主,他被認(rèn)為是最完美的圣人肴敛。他以自己的修持啟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努力從生存的束縛中贏得自由!
佛對眾生說:我所具備的署海,你們本身都有;我能做到的,你們都能做到医男。
13/14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錯紅銅)H:17cm
13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錯銀錯紅銅)H:23cm
14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錯紅銅)H:11.5cm
13世紀(jì) 銅寶冠釋迦牟尼
H:11cm
15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
H:12.5cm
佛陀對生命的觀照源于佛教的生死觀和由此而生的慈悲思想砸狞,這種對生命的關(guān)懷體現(xiàn)在對人生苦樂的闡釋。無常即苦!一切事物昨登,包括生命都是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趾代,緣聚則起,緣去則散……面對人生的無常丰辣,佛教有其特有的解脫之道撒强。苦笙什、集飘哨、滅、道四諦教義便是佛陀給我們極為重要的啟示琐凭,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芽隆。只有勘破癡迷,求悟真理,方能止滅煩惱胚吁,獲得解脫牙躺。
14世紀(jì) 銅鎏金釋迦牟尼H:24.5cm
14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H:23cm
15/16世紀(jì) 銅鎏金釋迦牟尼H:30.5cm
15/16世紀(jì) 銅鎏金釋迦牟尼H:19cm
佛經(jīng)上形容釋迦牟尼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包括“眉間白毫相”“頂髻相”“身形端直相”等腕扶,在造像上要盡量將這些特點表現(xiàn)出來孽拷。從尼泊爾、西藏半抱、漢地脓恕、蒙古等地區(qū)的佛陀造像來看,雖然材質(zhì)窿侈、工藝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炼幔,但對釋迦牟尼外貌的表現(xiàn)都一致遵循這些特征。在虔誠的工匠心目中史简,釋迦牟尼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王子乃秀,更是一個得道的智者,一個智慧而慈悲的超凡脫俗的人乘瓤。
17世紀(jì) 銅鎏金釋迦牟尼H:21cm
17世紀(jì) 銅鎏金釋迦牟尼H:21.5cm
相傳釋迦牟尼在經(jīng)歷了苦修之后环形,懷著新的領(lǐng)悟和禪機,在一棵菩提樹下禪定衙傀。他發(fā)誓,如果這次還不能探知宇宙根本萨咕、尋得生死究竟的真相统抬,解脫出一個大自在的圓滿智慧,寧可化作塵土危队,絕不起身聪建。在他開悟的前夜,有魔王率領(lǐng)千軍萬馬奔騰而來進行阻撓茫陆,釋迦牟尼巋然不動金麸,伸出右手,指間輕輕觸地簿盅,瞬間山河震動挥下,大地開裂,魔軍即刻被降服桨醋。這就是降魔印的來歷棚瘟,而左手禪定,右手觸地的成道像喜最,也成為后來人們?yōu)獒屽饶材嵩煜竦牡湫蜆邮健?/p>
這類造像表現(xiàn)出釋迦牟尼“即使日月背棄蒼天而墜落偎蘸,山脈上下而顛倒,我也絕不動搖”的決心,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迷雪。正是這些內(nèi)涵與精美工藝的結(jié)合限书,使釋迦牟尼像具有如此靈性光輝和至高至正、動人心弦的審美價值章咧。
15世紀(jì) 銅釋迦牟尼H:19cm
元末明初 銅鎏金釋迦牟尼H:29cm
以上諸像甄選自華藝國際2015秋拍《靜觀》專場拍品倦西。沉淀了千百年的時光,見證了婆娑世界的滄桑變幻慧邮,這些造像呈現(xiàn)出特有的藝術(shù)韻味和精神內(nèi)涵调限。眼前的釋迦牟尼,就像巴爾特所說:“他是一個完美的模范误澳,安詳溫和而又莊嚴(yán)耻矮,對眾生有無限的慈悲,對受難大眾有憐憫忆谓,有完全的精神自由裆装,超越各種偏見〕”他雙目微闔哨免,嘴角微翹,面帶著微笑昙沦。這微笑似有若無琢唾,自在而閑定,清凈而圓滿盾饮,從容而大度采桃。珍藏佛像,讓佛的微笑成為我們心中永恒的喜悅!(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