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tǒng)的習俗祷蝌,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次伶。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qū)痴昧。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冠王、"鄂博"赶撰,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柱彻,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豪娜,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哟楷。祭敖包算是蒙古族最為重要的習俗瘤载,大概在2015年我有幸在西烏珠穆沁旗參加過一次祭敖包活動。(注:西烏為錫林郭勒下的旗縣)
祭敖包卖擅,實際上就是祭天祭地祭山石鸣奔。蒙古民族祭敖包的習俗淵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內容十分豐富惩阶。蒙古民族的薩滿教崇拜藍天挎狸。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断楷,就是"長生天"锨匆,蒙古人賦予它以極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關于祭天習俗的記載:"元興朔漠冬筒,代有拜天之禮恐锣。衣冠尚質紊遵,祭器尚純,帝后親之侥蒙,宗戚助祭暗膜,其意幽深古遠,報本反始鞭衩,出于自然学搜,而非強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觀念里论衍,天和地是渾然一體的瑞佩,認為天賦予人以生命,地賦予人以形體坯台,因此炬丸,他們尊稱天為"慈悲仁愛的父親",尊稱大地為"樂善的母親"蜒蕾。他們還崇拜山岳稠炬,崇拜河流,認為這一切都是由神靈掌管著咪啡。
蒙古人因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首启,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這部分的神靈,這種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兩類撤摸。這個別的圣地就是所說的敖包毅桃。所以祭敖包并不是單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種神靈准夷,是個綜合概念钥飞。
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衫嵌,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读宙、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渐扮,特別加以崇拜论悴。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征墓律,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幔亥,牛羊興旺耻讽,國泰民安。
祭敖包的時間并不固定帕棉。我當時參加祭敖包時是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针肥。天氣炎熱饼记,去往敖包的路上看到好多蒙古族人身穿蒙古袍騎著馬趕往目的地。祭祀時慰枕,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具则,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具帮。參加儀式的有些蒙古老人也會給路人發(fā)一些寫滿經文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博肋。我并不懂蒙文,不清楚上面到底寫的什么蜂厅。正宗的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匪凡、酒祭、火祭掘猿、玉祭病游。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稠通,供在敖包之前祭祀衬衬。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改橘,只有用牛佣耐、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唧龄、奶油兼砖、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裙祝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讽挟,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丸冕、肉塊投入其中耽梅,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胖烛。這些祭祀方式眼姐,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佩番。當時的儀式中众旗,我只見識到了酒祭和火祭。
最開始我跟隨大部分的人圍繞最大的敖包轉圈趟畏,邊走邊摸著敖包上的經文布條贡歧,能夠聽見前面后面的蒙族老奶奶口中念念有詞,很可惜我聽不懂。轉完敖包同行的人告訴我可以去旁邊敖包再去祭拜利朵,我又隨著人群到達了另一個敖包律想,只見上面滿是牛奶、奶豆腐什么的绍弟,甚至還有很多袋裝伊利蒙牛的牛奶〖技矗現在想想可能是現代文明的影響,比較方便吧樟遣。只見敖包前面有一個很古樸的長方形香爐而叼,里面點著火冒著煙。有不少的人從包里掏出肉塊投到火里年碘,然后圍著香爐用手沾沾煙味澈歉,再雙手胸前合十鞠躬祭拜。而我僅效仿他們到火前鞠躬祭拜屿衅。按照當地習俗儀式結束后就是交流會埃难,也就是貿易交流。買賣東西和進行摔跤涤久、賽馬等等的比賽涡尘。
祭敖包可以看出蒙古民族某些原始的思維特點,像蒼天與諸神祈求响迂,為萬物和人類求祝福考抄,祈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蔗彤。蒙古民族自帶一種積極向上川梅,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和性格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和性格然遏,他們才會在極其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坦然生存贫途,能夠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的關系中和睦交往待侵,善于在人與自然的共存中和諧相處丢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