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幾天的氣溫開始下降我才真正的感受到秋天的到來灾测,晚上穿著短袖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夜風吹著胳膊竟然會有一絲絲的涼意,讓我不期然地想起那溫熱噴香的糯米飯來栋猖。吃糯米飯一直以來是廣東人入冬時節(jié)的習俗往湿,就像中秋要吃月餅,過年要吃年糕一樣谱邪。糯米飯有著驅(qū)寒的功效,在由深秋入冬的時候人體內(nèi)的濕氣比較中庶诡,吃糯米飯可以有效的預(yù)防寒氣入侵身體惦银。
南方濕熱,糯米油脂豐富卻容易膩,所以不太適合在炎熱的天氣食用扯俱。但糯米又有暖胃及補益中氣的效用书蚪,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就特別受歡迎⊙刚ぃ花生殊校、臘腸、臘肉读存、蝦米是配糯米飯最常見的材料为流。為了方便省事,很多家庭都喜歡用電飯煲來煮糯米飯让簿。做法是先把生糯米用熱水浸泡3小時敬察,隔去水分,放入電飯煲拜英,待飯差不多熟的時候静汤,把其他原料(事先已經(jīng)切粒)鋪在飯面,直到煮熟居凶。吃的時候虫给,再將原料拌均勻。
其實侠碧,在糯米飯的種種做法中抹估,生炒糯米飯才是最好吃的,但難度也最高弄兜。其做法大致如下:先把鍋用中火燒熱药蜻,倒油,放入糯米替饿,略炒语泽。然后加少許上湯,略炒视卢,加蓋踱卵。約三分鐘后,揭蓋据过,加油惋砂,略炒,又加少許上湯绳锅,又略炒西饵,再加蓋。重復(fù)上述步驟鳞芙,至糯米軟熟眷柔,然后加臘肉粒期虾、臘腸粒、花生驯嘱、芋頭粒彻消、冬菇粒等,炒勻宙拉。這個過程,既考掌勺人的耐性以及對火候的掌握丙笋,也考他的臂力谢澈,因為其間要數(shù)度揮動鍋鏟,把糯米飯翻來覆去御板。
小時候不知道這種做法叫生炒锥忿,卻對媽媽每次炒完糯米飯后不斷揉肩膀喊累的舉動印象深刻。所以當一家人圍坐一起怠肋,分享一鍋熱騰騰敬鬓、香滑彈牙的糯米飯的時候,無不贊不絕口笙各,仿佛天上人間钉答,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味的了。因為其中既然包含著媽媽的味道杈抢,那當然還有讓我們依戀的家和家鄉(xiāng)的味道数尿。可惜的是惶楼,今天右蹦,這種感覺也只能在記憶中淡淡地觸及了。
現(xiàn)在除了冬至的糯米飯之外歼捐,除夕吃裹蒸棕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何陆,“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豹储。過年吃裹蒸粽贷盲,是廣東肇慶人千年習俗,從大年二十五日開始颂翼,肇慶人就開始包裹蒸粽晃洒,大人們一大早從菜市場,連扛帶抱著本地的特產(chǎn)冬葉朦乏、豬肉球及、糯米等材料,然后全家人開始忙活呻疹,有的負責把冬葉放在鍋里煮上一個多小時吃引,再用清水一張張的洗;有的負責把綠豆用石磨碾開半,再褪殼浸泡著镊尺;有的掏糯米洗朦佩;有的負責把帶皮的肥豬肉切好一塊塊,放些五香粉庐氮、鹽语稠、曲酒、花生油和炒香的白芝麻弄砍,然后用個盆子盛著蓋好仙畦。晚飯后,一家大小圍著就開工了音婶,所用的模具是大碗或平常用以擋雨的尖頭竹雨帽慨畸,鋪上二、三張冬葉衣式,先是一層糯米寸士,接著是一層綠豆,再放上幾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碴卧,之后依次綠豆弱卡、糯米,用二張冬葉放上邊卷好住册,用幾根水草扎好谐宙,這樣一個裹蒸粽就算是制作好了,一只裹蒸粽的重量大概是七界弧、八兩凡蜻。小孩子則在門口巷子里搭好煤爐,將蒸裹蒸粽的大水缸放在灶上垢箕,然后將包好的裹蒸粽個一個放進缸里划栓,一缸裹蒸粽大概有六十多只,需要煮上八個多小時条获。煮好開鍋時忠荞,解開第一只新鮮出鍋的裹蒸粽,只見它油光光泛著青綠色帅掘,可大老遠就能聞到那清新的香味委煤。
一口咬下去,只覺糯米松軟酥化修档,雖然布滿油光碧绞,但經(jīng)過綠豆的過濾,反而化解了糯米的粘性而油而不膩吱窝,吃過第一口后讥邻,那種感覺彷彿置身于柔軟的羽毛之中迫靖,當吃完一只后,嘴里還殘留著冬葉那特有的淡淡清香兴使。
冬葉包裹的肇慶裹蒸系宜,具有溫暖脾胃、補益中氣的功效发魄,平凡的生活中盹牧,肇慶人把養(yǎng)生調(diào)理的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貫穿到美味的食物里。一只裹蒸励幼,講的是養(yǎng)生調(diào)和的生活智慧欢策,求的是祈福惠口的意愿赏淌,肇慶人人逢年過節(jié)皆以裹蒸作為探訪親友的禮品,表達自己深深的祝福與關(guān)愛啄清。老百姓吃過裹蒸粽后六水,這一年各行各業(yè)“果”然“蒸蒸”日上;小孩子吃過裹蒸粽后辣卒,“果”然“精”乖伶俐掷贾;老人吃過裹蒸粽后,“果”然“精”神十足荣茫。裹蒸粽想帅,是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是人人心中的“福粽”啡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