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從定居開始
地球北半球上有一條文明帶钧汹。這條文明帶從北回歸線往北到北緯45度,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录择,也是現(xiàn)代文明最繁盛的地方拔莱。這里孕育了蘇美爾、古埃及隘竭、古印度以及中國的古老文明塘秦。也匯聚了美國、歐盟动看、日本尊剔、中國等當代最主要的經(jīng)濟體。
這條寬廣的文明帶菱皆,地貌物產(chǎn)多樣但空間分布不均勻须误,季節(jié)分明,冬季和夏季氣候差別明顯仇轻。進入溫暖的夏季京痢,食物充沛,氣候宜人篷店,特別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祭椰;可是到了冬季,則是萬物蕭條的另一番景象船庇。饑餓和寒冷隨時都可能奪去人的生命吭产。論自然條件,這里不是地球上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鸭轮。氣候溫暖、食物充沛的熱帶叢林可能更適合原始人生存橄霉。黑猩猩等人類近親至今仍盤踞在熱帶雨林里安然度日窃爷。在非洲邑蒋,那些在熱帶叢林與黑猩猩為伴的土著人,至今仍然沒有完全邁進文明的門檻按厘。反而是那些在遠古時代走進所謂的“文明帶”中的那些人医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逮京。
文明產(chǎn)生于用人的智慧補償自然條件的不足卿堂。北半球的文明帶提供的就是這樣一種對人類來說不算完美,充滿挑戰(zhàn)性的生存環(huán)境懒棉。人類必須依靠自己的心智草描,對自然資源加以改造和利用,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策严。
原始人和其他動物一樣穗慕,為了填飽肚子和躲避危險,追尋獵物的足跡而四處奔波妻导,伴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不斷遷徙逛绵,過著饑一頓飽一頓、擔驚受怕的生活倔韭。只有最健壯的人才能活下來术浪,一旦找不到食物,整個部族都會滅絕寿酌。
太陽明天還會照常升起嗎添吗?這是縈繞在人類心頭的一個最古老的問題。其真正的含義是份名,面對死亡的威脅碟联,沒有一個人對明天抱有信心。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僵腺,可是今天的人不一定見到明天的太陽鲤孵。未來是恐怖的,命運是不確定的辰如,而且是非常的不確定普监。。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明天將會發(fā)生什么琉兜,人們只能聽天由命凯正。活著豌蟋,無異于賭博廊散。人類的生存就是與這種不確定的命運的抗爭,這主要是因為人還沒有足夠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梧疲,沒有發(fā)現(xiàn)足夠多可資利用的資源允睹,更沒有找到充分利用資源的方法运准,總之,就是人還沒有與自然資源建立穩(wěn)定的聯(lián)系缭受。
人類的偉大胁澳,就在于他們并沒有向不確定的命運屈服,并總能找到生存與發(fā)展的突破口米者。要把握命運韭畸,就要尋求變革。通過變革來消除不確定性蔓搞。這種變革胰丁,要么是改變自然,要么是改變自我败明。人類就是從改變自我開始的隘马,嘗試著與自然資源建立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定居成為一種最優(yōu)選擇妻顶。
一年一歲酸员、一枯一榮的周期性氣候變化產(chǎn)生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草木枯黃的季節(jié)獲得足夠的食物讳嘱。這對所有的在溫帶生活的動物都是一種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幔嗦。牛羊等草食動物通過反芻消化啃食的枯枝落葉,適應了食物的季節(jié)性變化沥潭。熊等動物則通過冬眠的方式熬過寒冬邀泉。那些候鳥則不惜跋涉千里,尋找食物豐富的地方越冬钝鸽。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季汇恤,成為進入文明帶的原始人必須解決的問題。人沒有消化功能強大的胃拔恰,也不會冬眠因谎,更不可能飛往遠方。人必須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颜懊,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财岔。這條生存之道就是找到可以儲存的食物,以備冬天的不時之需河爹。從一開始匠璧,人類的發(fā)展就融入了智力的因素。
吃是所有動物決定生死的頭等大事咸这。食物來源的變化決定著動物的進化方向夷恍。熊貓本來是一種食肉動物,由于可以捕捉到的動物越來越少炊苫,饑腸轆轆的熊貓只好啃食鮮嫩的竹子裁厅,最終進化成現(xiàn)代這種憨態(tài)可掬的食草動物冰沙。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變革也是從改變食物開始的侨艾。人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雜食性動物执虹,這種適應性表現(xiàn)在他們能夠根據(jù)周圍的環(huán)境調整的食譜,以逃避饑餓唠梨。
作為人類近親的靈長類動物很少食用植物的種子袋励,因為植物的種子普遍比較堅硬、不易消化当叭。如果人類一直在熱帶生活茬故,很難想到會把植物的種子當做主要食物。那么蚁鳖,以農業(yè)為基礎的人類文明可能根本就建立不起來磺芭。然而,處于北半球文明帶上北溫帶的所有古代文明醉箕,不約而同地把某些植物的種子當做主要食物钾腺,隱含著這是人與自然長期博弈的必然玄機選擇。植物種子是一種非常優(yōu)質的食物讥裤,它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可以比較容易地采集到放棒,不像追捕動物那么難那樣充滿危險;種子比肉類更容易儲存己英,是克服食物季節(jié)性短缺的理想選擇间螟;種子匯聚了植物的精華,更富有營養(yǎng)损肛,轉化效率更高厢破,不需要大量進食就可以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在促進了人類身體素質和智力水平發(fā)展的同時治拿,還形成了人類一日數(shù)餐的規(guī)律性飲食習慣摩泪,使人們有了更多空閑的時間從事其他的活動。種子是植物的精華忍啤,生命延續(xù)的源泉加勤。如果能天天吃到這樣的食物,不就不再挨餓了嗎同波?然而鳄梅,天然的植物種子分散在茫茫的原野上,成熟期十分集中未檩,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采集足夠一年吃的野生植物種子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戴尸。
為了獲得足夠的植物種子作為食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片土地上集中種植、集中收獲热凹。這樣就可以避免采集天然種子的盲目性,有效降低食物短缺的風險蚀浆,用更少的勞動挎峦,獲得更充足的食物香追。人們開始嘗試在春天撒下種子,守候在這片播下希望的土地上坦胶,期待到秋天能有更多收獲透典。定居開始了,農業(yè)就這樣誕生了顿苇。距今6000多年以前峭咒,農業(yè)在北半球文明帶發(fā)展起來。亞洲纪岁、非洲凑队、歐洲、美洲幔翰,從伊朗西部到地中海漩氨,從安納托利亞高原到愛琴海的兩岸,從印度到中國的東部导匣,文明之火星羅棋布才菠。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發(fā)現(xiàn)并培育了不同的作物,玉米贡定、小麥赋访、大麥、水稻缓待、豆子蚓耽、粟和稷等等端上了餐桌,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旋炒。北半球的文明帶成了世界上最先發(fā)展農業(yè)的地區(qū)步悠。
種植使食物來源有了保障,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瘫镇。人們收獲的植物種子是不能直接食用的鼎兽。人類的腸胃無法消化這些又干又硬的種子,怎么辦铣除?人沒有像其他動物那樣通過改變自己的生理功能來適應食物的變化谚咬,而是借助一系列工具,找到了把植物種子加工成食物的各種方法尚粘,學會了加工糧食择卦,學會了烹飪,使自己的餐桌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向主動利用自然資源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秉继。
農業(yè)是人類運用智慧主動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結果祈噪。播種,可不是只靠手就能輕易完成的事情尚辑。人們發(fā)現(xiàn)用樹棍掘土辑鲤,比只用手快、省力氣腌巾,而且手更不容易受傷遂填,于是樹棍便成為人類最早使用的耕種工具铲觉。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澈蝙,學會了種植作物,并且利用雙手制造了更多更好種植的工具撵幽,逐漸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灯荧,促進了人口的繁衍。
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盐杂,使人在生存競爭中逐漸走向主導地位逗载。糧食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還賦予了人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链烈,成為人用來征服野生動物的有力工具厉斟。人利用掌握的食物把那些處于朝不保夕狀態(tài)的動物吸引過來,形成了一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生物鏈强衡。這種以動物間優(yōu)勢互補為特征的合作共享式生物鏈是自然界過去不曾有過的擦秽,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在人利用糧食制作的新型食物引誘下漩勤,狗第一個投入人類懷抱感挥,心甘情愿地成了受人指使的工具。野生的狗日子過的非常凄慘越败,它們成幫結伙的四處尋找食物触幼,仍然常常忍饑挨餓,不得不靠啃食其它動物的糞便充饑究飞。投靠人以后置谦,狗的食物來源不確定性消除了,狗幫助人們捕捉到更多的野生動物亿傅,使人類的食物逐漸豐富起來媒峡。在馴養(yǎng)其它動物方面,狗也成為人的得力助手袱蜡,先后馴服了豬羊等動物丝蹭,讓人們能吃到更多的肉食。農業(yè)出現(xiàn)以后,人們的食物來源有了比較穩(wěn)定的保證奔穿。從此人口在世界范圍內持續(xù)增長镜沽,人類走上了新的發(fā)展軌道。
定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里程碑式的贱田。這是人類降低生存不確定性的重要一步,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食物來源不確定的問題缅茉,使人類看到了擺脫饑餓威脅的希望。人類不必追隨獵物的腳步而遷徙了男摧,開始在適合種植作物的地方安家落戶蔬墩,形成一個一個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