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很喜歡的抖音博主男翰,她拍的視頻大多是一個北漂的視角下的北京萬象另患。她的每條視頻我都細細看過,我以為我是喜歡她的講述風格蛾绎,也覺得是因為情感共鳴而喜歡她昆箕,直到我看見一條出現(xiàn)好幾次的評論:這是一個靠不停販賣焦慮掙錢的人。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焦慮”秘通,卻是我開始第一次認認真真地思考這個詞为严。心理學上講,焦慮其實包含多重成分肺稀,比如著急第股,擔心,緊張话原,不安等等夕吻,也就是說,我們一旦有了情緒波動繁仁,焦慮就可能隨之產(chǎn)生涉馅。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一想就明白,焦慮雖說不是與生俱來黄虱,但也會陪伴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稚矿,可是為什么在最近幾年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了呢?好,讓我們來想象一下:
你打開微信公眾號晤揣,一個有著“深度好文”的標簽里有這樣一篇文章桥爽,《95后創(chuàng)業(yè)三年如何月入百萬》;再翻開朋友圈昧识,《財務(wù)自由的十個階段钠四,你在哪一層》,《世事變遷跪楞,寒門再難出貴子》……
然后你又打開抖音缀去,一個開著保時捷的美女拍的vlog,處處不經(jīng)意地展示著各種奢侈品logo甸祭; 看起來就很養(yǎng)眼的婚紗照缕碎,文案配著“97年的獅子女和95年的天蝎男,我們結(jié)婚啦”淋叶;清北的優(yōu)秀學子阎曹,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著街頭采訪,“我的高考分數(shù)也沒有很高煞檩,我不是那種聰明的孩子”处嫌,“那請問你高考分數(shù)是多少?”斟湃,“沒發(fā)揮好熏迹,670”
我猜這個時候,你大概會產(chǎn)生深深的自我懷疑凝赛,然后開始反思自己注暗,為什么我至今連一瓶海藍之謎的精華都買不起?為什么快要奔三的我還是單身墓猎?為什么我的腦子這么笨捆昏?
終日處于這種情緒下的我們,漸漸地總結(jié)出一個原因毙沾,原來是社會在販賣焦慮骗卜。
? ? ?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追劇是我的一大愛好左胞,隨著各個視頻軟件的更新升級寇仓,倍速播放深得我心,時間久了烤宙,我甚至開始覺得1.5倍速才應(yīng)該是正常的速度遍烦,我們渴望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信息和知識,可為什么我們好像看了很多躺枕,讀了很多服猪,腦子里卻是越來越空白供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