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s
自我指涉悖論
例子1:我是個騙子
例子2:例子2顯示的話是一個謊言
所有這樣的矛盾或者悖論都有一個特點或者規(guī)律:自身的指涉性沃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語言用來描述語言峡蟋。語言描述語言的能力是一種自我指涉。
我想到昨天在微博看到的一條有關辯論的悖論:
某人說長得丑的都是下等人渣叛,你試圖反駁,對方說你一定是長得丑才這么反駁盯捌,假如你po出自己的照片淳衙,路人看了都說好看,但這恰好印證了ta的觀點。
非暴力者試圖與信奉暴力的人溝通箫攀,對方說你就是打不過我才信奉非暴力肠牲,這時你打贏了ta,對方擦擦嘴角的血說:“看到了吧靴跛,暴力更好用缀雳。”
與自我指涉悖論有所不同梢睛,辯論上的悖論發(fā)生在錯誤的辯論尺度肥印,但它們都反映了目前人類所用語言的局限性。
思想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
有時绝葡,意識中當前關心的事情占了上風深碱,把日常思考和白日夢變成沉思和憂慮。反復出現的想法挤牛,或者似乎總不能成功的解決某問題的嘗試莹痢,可能會主宰意識。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墓赴,人們可能會進行心理控制(mental control)竞膳,試圖改變心理的意識狀態(tài)。例如诫硕,有人在課堂上出了丑坦辟,努力不去想這些。只要這個念頭冒出來章办,這個出了丑的人就會做思想抑制锉走,刻意回避想法。
但真的有用嗎藕届?
其實思想抑制并不起作用挪蹭,它反而會使回避的想法更頻繁的出現。這叫思想抑制的反彈效應休偶,越是試圖壓抑某一思想梁厉,它越是會更強烈地返回意識。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人們依靠問題的措辭(或組織)方式對同一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踏兜〈使耍框架效應能影響分配價值。
例如碱妆,如果人們被告知某種藥物有70%的概率能治愈困擾你的疾病肉盹,這聽起來很不錯。而如果改為告訴他們一種藥物有30%的失敗率疹尾,那么人們通常認為這種藥物是一種具有潛在危害的上忍、需要躲避的東西骤肛。
最引人注目的框架效應是沉沒成本悖論(sunk-cost fallacy),當人們依據先前的投資情況對當下情境做決策時就會發(fā)生這個問題窍蓝。
這與芒格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不謀而合萌衬。設想,政府通過公共渠道發(fā)布了一則限制房價的消息它抱,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思維框架秕豫,因此“看”到的信息也不同。有的人想到了及早入場買房观蓄,有的人想到了房屋質量會因此而下滑混移,也有的人想到了這關乎人才引進政策。
但是單一模型終究具有局限性侮穿,哪怕這些擁有不同視角的人相互交流歌径,恐怕也大多會相互嫌棄,覺得雞同鴨講亲茅。因為沒有相匹配的模型回铛,哪怕對方再權威也難免會心生疑慮。
此外克锣,金字塔理論中也闡述了大腦會將具有共性(有相似性或位置相近)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茵肃,比如:
古代人將星星組成各種圖案(既有相似性又位置相近)
古代迷信的社會很容易犯虛假原因(false cause)謬誤,因為一個人剛好在太陽升起后病好了就認為太陽有治病的效果(時間位置相近)
「湖泊|糖」「靴子|盤子」「女孩|袋鼠」看似無關聯的詞組也會被大腦強行關聯(物理位置相近)
雖說虛假原因謬誤的案例用的是古代的袭祟,其實現代人也經常犯验残。認為隨機事件的背后是“一盤大棋”,挖掘不存在的隱喻和聯系巾乳,建立沒有邏輯和科學依據的因果關系——可以視為陰謀論發(fā)酵的流水線您没。
初學者之心
日本有個禪宗術語shoshin,可翻譯為 "初學者的心態(tài)"胆绊,指的是一個悖論:你對一個主題知道的越多氨鹏,你就越有可能關閉你的心來進一步學習。正如禪宗高僧鈴木順良在他的《禪心压状,初學者的心》(1970年)一書中所說:"在初學者的心智中仆抵,有許多可能性,但在專家的心智中何缓,可能性卻很少肢础。
這似乎是對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一種延伸與反駁还栓。
許多歷史事例表明碌廓,專家心態(tài)(或感覺自己是專家)是如何導致思想封閉,阻礙科學進步的剩盒。比如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探險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地球是由移動的大陸板塊組成的時候谷婆,受到了全世界專家的嘲笑。幾十年后他的理論才被承認。
更諷刺的是纪挎,這種傲慢并非只有"大師”才有期贫,攀爬在開悟之坡(或者他們很有可能依然在愚昧山丘)上的大學生們也會高估自己的認知。在2015年的一項相關研究中异袄,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要求畢業(yè)生估計他們對與其學位相關的各種主題的知識通砍,然后測試他們解釋這些主題的實際能力。參與者經常高估自己的理解水平烤蜕,并不能完善解釋封孙。
所以受訓者對知識的解釋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側證教育是否有效讽营。
我們所能體驗到的最美的東西是神秘的虎忌。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對誰來說橱鹏,這種情感是一種陌生的東西膜蠢,誰再也不能停下來驚奇,站在敬畏之中莉兰,他就像死了一樣挑围,他的眼睛是閉著的。對生命奧秘的洞察糖荒,雖然加上恐懼贪惹,但也催生了宗教。要知道對我們來說不可逾越的東西確實存在寂嘉,表現為最高的智慧和最璀璨的美奏瞬,而我們遲鈍的能力只能以最原始的形式來理解--這種知識、這種感覺是真正宗教性的中心泉孩。
——愛因斯坦
那么如何才能抵抗這種知識上的傲慢呢硼端?
向自己或別人解釋一個理論或想法
與自己爭論
認識到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追求知識而積累的
仰望星空(任何能喚起敬畏之心的活動都會增加謙卑感)
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不足的寓搬,希冀于知識付費來提升珍昨。許多愛好閱讀的大V看不起知識付費,我認為這見仁見智句喷,因為不同的人思維框架不同镣典,并不一定一開始就能理解行業(yè)最先鋒的書籍內容。但是知識付費終究只能作為一個輔助功能唾琼,如果視其為真理是不可取的兄春。事實上靠譜的講師一般會附上ta認為可靠的讀物,但有多少人會在課后去讀就不得而知了锡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