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博物院前身是內(nèi)蒙古博物館媒咳,作為1957年自治區(qū)成立10周年大慶的重點項目粹排,是全區(qū)唯一的自治區(qū)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伟葫,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恨搓。
2007年內(nèi)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積15000余平方米筏养,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斧抱,為國家一級博物院。
博物院外觀氣勢恢宏渐溶,陽光明媚辉浦,藍天下的博物院,充滿現(xiàn)代氣息茎辐。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南廣場有民族團結(jié)寶鼎宪郊。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進入大廳,蒙古包式穹頂拖陆。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一弛槐、內(nèi)蒙古博物院有三個展館不同尋常
1、內(nèi)蒙古博物院設(shè)施數(shù)字化程度較好依啰,專門有一個數(shù)字廳乎串,幾十塊數(shù)字屏演示內(nèi)容: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還有一個不太常見速警、不同凡響的自然展廳叹誉,專門展示古生物化石: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片化石,精美如同繪畫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3闷旧、自然生物館长豁,用雕塑(或者是標本?不確定)展示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物種: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二忙灼、說說三件鎮(zhèn)館之寶?
一是戰(zhàn)國的鷹頂金冠
出土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匠襟。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冠通高7.3厘米、帶長30厘米、重1394克宅此。由鷹形冠飾机错、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父腕。
金冠采用鑄造弱匪、捶打、壓印璧亮、抽絲萧诫、鑲嵌等工藝,將展翅的雄鷹嚴絲合縫地連接于半球狀體上枝嘶,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帘饶,上有浮雕臥虎、臥式盤角羊和臥馬等群扶,中間部分為繩索紋及刻,可見匈奴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972年在內(nèi)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竞阐。它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確認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缴饭,是國寶級的文物。
說到王冠骆莹,內(nèi)蒙古博物院還有一件颗搂,屬于受西亞影響的文物。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個王冠主體由有一根金條合圍而成幕垦,搭接處用金絲纏繞加箍丢氢,周圍用金葉金絲金片編織成樹葉及花卉狀,上面鑲嵌各種寶石先改,整體成花冠狀疚察,而此物也就是桂冠,來源于古希臘的神話仇奶。
這件文物應(yīng)是公元二世紀左右希臘化影響下西亞地區(qū)的產(chǎn)物貌嫡。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二是元代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1970年12月,內(nèi)蒙古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們在呼和浩特市白塔村東南約500米處參加生產(chǎn)勞動時猜嘱,無意發(fā)現(xiàn)了窖藏文物,窖藏為兩個蓋有鐵釜的黑釉甕嫁艇。
令人驚奇的是朗伶,兩個大甕中竟還藏著6件瓷器,分別是:香爐1件步咪、鏤空高座雙螭手耳瓶1對论皆、纏枝牡丹紋瓶1對、纏枝蓮紡瓶1件。通過研究證實点晴,這批瓷器屬于元代窖藏感凤,它們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業(yè)的最高水平,其中的這件小宋自造鈞窯大香爐更是讓人驚為天物粒督。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爐口徑25.5厘米陪竿,高42.7厘米。雙立耳屠橄,圓鼓腹族跛,三獸足,足尖刻出三條爪痕锐墙,口沿兩側(cè)各有一長方形直耳礁哄,口沿至肩部兩側(cè)裝飾有獸形耳。頸部雕貼3個麒麟溪北,正面一雙麒麟間有一方形題桐绒,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楷書銘文,背面一只麒麟行走于頸部之拨。
腹部飾四個獸面鋪首銜環(huán)紋與獸面紋茉继,因濃釉垂流經(jīng)過,局部輪廓略顯模糊敦锌,虛實相映馒疹。
香爐通體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較厚乙墙,以致燒制時縱橫流于器表颖变,形成天青釉面與土黃色露胎處的強烈對比,具有銅器的金屬質(zhì)感听想,由于積釉濃淡不一腥刹,色彩如水墨畫般暈染開來,頗有水流凝滯之感汉买,其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衔峰,具有熒光般優(yōu)雅藍色光澤,色調(diào)古樸優(yōu)美蛙粘。
整體胎質(zhì)層次分明垫卤,使人感到內(nèi)容豐富、清新出牧、明快穴肘,整體造型渾圓飽滿,古樸典雅舔痕,渾厚凝重评抚,充分體現(xiàn)出元代恢宏壯闊的氣象以及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非凡技藝豹缀,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
小宋自造香爐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器型最大慨代、最完整邢笙、制作最精湛的鈞窯香爐。
三是查干諾爾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生活于距今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侍匙。體長約26米丈积,抬頭可達12米告唆,1985年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干諾爾(查干諾爾的蒙古語意思為白色湖泊)稻艰,故名。它屬于爬行綱澎语、蜥臀目减俏、圓頂龍科的一個新種草慧。
它的腿骨,特地與人進行比較
博物院內(nèi)的查干諾爾龍60%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俺祠。它的頭骨后部公给、牙床、牙齒蜘渣、部分頸椎淌铐,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蔫缸、左側(cè)腰帶腿准、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較完整。從查干諾爾龍形態(tài)可以看出拾碌,它呈現(xiàn)出蜥腳類恐龍最顯著的特征:頭小吐葱,牙齒呈勺形,脖子長倦沧,尾巴長唇撬,身軀龐大,四肢粗壯展融,四足行走窖认,以植物為食,生活于陸地告希。
這條恐龍骨骼化石裝架于1987年8月1日扑浸,首度亮相,即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觀眾燕偶,引起轟動喝噪,令世人矚目。如此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目前在世界上也實屬罕見指么。
三酝惧、其它重要文物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遼早期彩繪木棺
棺體最長處2.31米榴鼎,最寬處1.31米,最高處0.9米晚唇,2003年出土于通遼巫财。該彩棺曾作為原型出現(xiàn)于電影《尋龍訣》當中。棺槨相套哩陕,下有棺床平项,共計八層,棺悍及、床均施彩繪闽瓢。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彩棺以紅、黑兩色為主色心赶,上面雕刻有仙鶴扣讼、鳳、纏枝牡丹和祥云等圖案缨叫。彩棺上貼金之鳳暗示著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届谈。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從彩棺四周的鈴鐺和墓葬中的隨葬品多有鈴狀物推斷,墓主人生前應(yīng)為薩滿巫師弯汰,在古代被認為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艰山。
在彩棺棺首的中間部位開有一小門,外帶銅鎖咏闪,門兩側(cè)各站立一門衛(wèi)曙搬。契丹人信奉“靈魂不死”說,認為人死后鸽嫂,木棺是靈魂的最后歸宿纵装。靈魂出入之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銅鎖把守据某,外有威嚴侍衛(wèi)守護橡娄,捍衛(wèi)著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遼墓黃金覆面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來自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陳國公主墓癣籽。下圖是該夫婦合葬墓發(fā)掘現(xiàn)場挽唉。
西周初期的鹿形青銅飾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件物品來自內(nèi)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蒙古汗國時期的鐵火盆及鐵烤架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資料顯示是蒙古汗國時期的筷狼,出土于烏蘭察布市卓資山旗下營瓶籽。怪不得蒙古人民善于烤肉,人家是上千年的歷史傳承了埂材!
龍山文化的玉豬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原始人保存火種用的陶罐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夏家店文化的彩陶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龍首青銅灶塑顺,漢代文物。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當盧俏险,馬具严拒,護面的?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遼代灰陶菩薩頭像?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銀絲縷衣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蒙古鐵甲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普納公主祭祀用玉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薩滿作法場景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薩滿巫師服裝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面具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