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颂鸿,因此衬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缓苛,最重要的書是“四書”芳撒。 “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說未桥,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笔刹。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fā)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冬耿,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舌菜。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亦镶,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酷师。《大學》本身就說染乌,格物致知的目的山孔,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荷憋、修身台颠、齊家、治國的田地勒庄,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串前。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实蔽。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荡碾,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局装,先從“格物”做起坛吁。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铐尚,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拨脉,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宣增。
??王陽明的觀點玫膀,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爹脾,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帖旨。圣人知道真理以后箕昭,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解阅,傳之于萬世”的落竹。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瓮钥,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烹吵,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碉熄。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肋拔,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锈津。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凉蜂、有計劃的探測琼梆。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窿吩,就要特別栽種竹子茎杂,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纫雁,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煌往。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轧邪。特別重要的刽脖,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忌愚。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曲管,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硕糊、勇氣和毅力院水。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简十。我們也可以了解衙耕,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
??在今天勺远,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橙喘。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胶逢,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厅瞎。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饰潜,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和簸,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彭雾。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锁保。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薯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爽柒,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吴菠,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浩村。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不能光靠教師做葵,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心墅。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酿矢,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怎燥,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瘫筐,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铐姚,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严肪,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谦屑,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驳糯。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氢橙,研究人文科學酝枢,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悍手,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蹦溃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坦康。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竣付,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滞欠。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古胆,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逸绎;第二惹恃,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棺牧。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巫糙,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我的解析
- 首先點明文章主旨--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 然后距離中國古代人(傳統(tǒng)觀念)是怎么做的,主要舉王明陽的例子
- 然后提出我認為應該怎么做
- 最后得出結論
?第一颊乘,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参淹;
?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乏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浙值。
他人解析
- 首先,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纲爸。作者解釋“四書”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亥鸠,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妆够。這與現代學術的基礎實地探察识啦,即實驗,恰恰是一致的神妹。
- 然后颓哮,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從科學發(fā)展歷史的角度鸵荠,重申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冕茅,而不是由自我探討就可求到的。
- 接著蛹找,作者指出姨伤,“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是中國學生大都偏重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庸疾,偏重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乍楚。
- 最后,得出結論: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届慈,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徒溪。”是研究自然科學金顿、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臊泌,都不可缺少;
?二是應付世界環(huán)境也不可缺少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