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其實是一種沉淀,因為嘈雜的聲音和晃蕩的周圍,總會迫使你加快腳步,但我們一旦不懂得掌握自己腳步的步奏,那便會迷失方向.
有不少人都不喜歡獨處,喜歡有人在一起,喜歡聚會,喜歡在一起的熱鬧,好像那樣才能保持內心的火熱,但其實這種人是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安靜下來后變得真實裸骨,害怕面對自己.
但也有很多人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站在窗前看著外面,喜歡一個仰頭看著天空,喜歡一個人獨自私語,喜歡一個人靜坐一會兒,或許這就是每個人內心排解的不同方式..
曾經的我一向不太理解,為什么人們對煙和酒都有一種依賴,而且是戒不掉的依賴,但后來發(fā)現(xiàn)煙和酒的確是個好東西,雖然我不喝也不抽,可每次走在街上的時候,總能感覺到燈桿下面倒映的影子是何嘗地享受與快樂,我想只有在那一刻才算有了短暫的解脫吧.
如果你問我,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行為與想法,人為什么遇到的糟心事總比好事多,這我肯定找不到答案,但我可以告訴你,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每一件事都有因與果,都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內學會沉淀,特別是自己的思想被封鎖的時候.
我想有一個字我們都很明白,那就是靜,當人的心一直處于飄蕩時,一是肯定處理不好事情,二是只會加重事情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們不管是遇到糟心事還是好事,不管是在當下還是未來,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心,也許這恰好就是孤獨的延伸.
當然,我們不要以為孤獨很可憐,反而去欣賞每天忙碌不堪,沉迷于各個場所的人,這顯然是錯誤的做法,只要我們內心有所察覺時,我們就需要及時遏制,及時煥回最初的心靈,找到最清明的思維,所以這就好比解鈴還須系鈴人.
其實我們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簡單的理解為雜質,而這種雜質可能看不見摸不著,也可能就是實在的東西,但這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根在何處,如何讓埋葬已久的根,重新獲得生機.
有人說世上的風景很美,而總有人感受不到,那是因為毛躁的內心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就像熱劇<人世間>一樣,很多人都說周蓉自私,一直都是想著自己,甚至可以為了愛情完全拋棄父母和家人,也可以為了自己而不愿謙讓,考慮他人,相反很多人都是周秉昆和鄭娟的忠誠擁護者,顯然這是兩種境遇與人生,但周秉昆和鄭娟能夠沖破重重磨難,最后幸福的走在一起,可不是小說中的虛構,而是此時不少家庭的真實寫照.
那為什么周秉昆和鄭娟能夠抗住各種壓力,應對各種磨難,掙脫泥濘呢?也許真應那句”戲如人生”,但最重要的是雙方分離后,還依然能承擔起家的一切,依然能定住內心,的確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在鄭娟拿著200元養(yǎng)活一家人大半年的時候,獨自照料癱瘓在床的周母的時候,把家里收拾地井井有條的時候,沒有一個夜晚她不是孤獨無助的,但她能在孤獨中找到那份堅定的內心來做為防護與支撐,顯然她的思維清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同樣,如果我們現(xiàn)在也遇到無法抉擇與處理的難事,何不選擇短暫的孤獨,去找回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