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xù)分享《怪誕行為學2》中聊到的第二個命題瘸羡。
增加工作的意義能提高人的積極性
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是古典經(jīng)濟學的鼻祖,他他的一系列重大貢獻中,不能不提的是“勞動分工”的思想。1776年3月帘睦,亞當斯密第一次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并系統(tǒng)全面的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生產(chǎn)率和增進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坦康。
亞當.斯密
從此竣付,人來在提高生產(chǎn)率的研究上日益精進,并且對此設計出許多的激勵方案滞欠,確有成效卑笨。
然而《怪誕行為學2》指出,如果分工過于細致仑撞,有可能導致員工看不到自己所負責的這個流程對于整體項目的重要意義赤兴,從而出現(xiàn)效率降低的情況。文中提到:
如果企業(yè)希望員工們能夠發(fā)揮更多的潛能隧哮,就需要讓他們明白工作的意義桶良,要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工作所帶來的積極結果。這不僅能讓公司的生產(chǎn)力大大提升沮翔,還能增強員工的幸福感陨帆。
所以,分工固然能提高效率采蚀,但有時候分工過于細致的話疲牵,會讓個人的勞動成為機械性的重復,而使勞動者不能看到全景榆鼠,也不能更加深入的體會到自己的這部分工作對整體項目的意義在于什么地方纲爸。因此,作為非理性的人類妆够,增加工作的意義识啦,能感性上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對此神妹,書中以實驗數(shù)據(jù)最為支撐颓哮。
【案例】
研究人員將志愿者分成兩組,第一組志愿者鸵荠,他們被要求將一堆零散的積木拼成機器人模型冕茅,拼好一個之后就交給工作人員放進抽屜里,隨后繼續(xù)開始拼下一個;第二組志愿者同樣也是拼積木姨伤,唯一不同的是哨坪,他們將機器人模型拼好之后,工作人員會馬上把模型拆散成零件交回給他們姜挺,而不是放進抽屜里齿税。雖然兩組志愿者都有同樣的一套獎勵規(guī)則彼硫,或者說炊豪,他們只要拼完了同樣的次數(shù),就能夠獲得同樣的獎金拧篮,但結果顯示:第一組志愿者拼完積木的次數(shù)要明顯高于第二組词渤。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參與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意義”串绩,他們工作的動力就會大大降低缺虐,在薪酬規(guī)則相同的情況下,他們的表現(xiàn)不如“感覺工作有意義”的參與者礁凡「叩可見,即使工作的“意義”有時很小顷牌,也能對積極性產(chǎn)生不可或缺的影響剪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