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讀者問我:明明跟顏老師有很多一樣的想法切油,為什么就是寫不出來呢?
其實名惩,寫東西真不難澎胡,關于寫作的方法論,我基本從沒看過,也討厭那些僵硬教條攻谁。
那都是次要的稚伍。
最重要的其實是,如果不能從根本扭轉對文字和閱讀的功利看法戚宦,你真的很難堅持碼字个曙,也很難積攢出有意思的內容。
很多人都說受楼,寫什么垦搬,比怎么寫要重要很多。
“最難的就是找到那個點啊艳汽,有了點就好寫了猴贰,不就那些結構嘛?機器人都能寫作呢河狐!”
這種思維米绕,很像小時候抓住中心思想列提綱,然后強往里塞血肉的八股思維馋艺,有點“直男”和機械了栅干。根本來說,這種方法不符合文學捐祠、繪畫碱鳞、電影、攝影踱蛀、音樂等“軟”性物質形成的基本原理劫笙。
人,很喜歡用物質化的“硬”思維來粗暴統攝“軟”性的東西星岗。
其實,對寫字來說戒洼,養(yǎng)成屬于你自己的個性化習慣比通用的組織模式要更有用俏橘。
確實,一篇散文圈浇,骨肉削掉之后寥掐,往往容易只剩一句核心思想。但對寫字來說磷蜀,最難的召耘,不是找到這個核心思想,而是另外兩個點:
1褐隆、 ?如何在飄散的意識中總能及時挖到那個“核”污它?
畢竟,有一兩次靈感沖動并不難,難的是衫贬,你能源源不斷找到可寫可挖的東西德澈,這將影響你創(chuàng)作的持續(xù)性。
這不是運氣和寫作教材能幫到你的固惯,而是屬于你的個性化感受習慣梆造。你必須不斷訓練自己的感受能力,讓其像嗅覺靈敏的小狗一樣幫你找到可以往下深刨的現象層葬毫。
首先镇辉,在怎么寫上,你要養(yǎng)成自然的流水習慣贴捡。
成文之前忽肛,人常常無法一開始就精準摳住文眼,因為我們生活在流動之中栈暇,思維會更易于先被喚起“核”四周的某些相關字句或意思麻裁。
一旦有想法,立刻用手機記下來源祈,找一個地方專門鎖住你的靈感煎源。
顏老師習慣用微信的“文件傳輸助手”,在里面給自己發(fā)了很多素材香缺,比如有意思的文章手销,圖案,或者一時想到的字句图张。
經常記錄靈感的這個方法锋拖,有助于幫你逐漸順滑感受力,不那么“鈍”祸轮。一開始你會發(fā)現兽埃,記下來的東西很“淺”很“白”,沒有什么張力适袜,純粹只是描述柄错,并不是深度線索。
沒關系苦酱,只要是你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思的字句售貌,通通記下來。之后疫萤,反復咀嚼體味它們颂跨,一遍遍調整表達方式,并打出來扯饶,直到打磨精煉到你最滿意的程度恒削。
若有時間池颈,順著這些點自然發(fā)散、稍做挖掘蔓同,盡量往更廣更深的方向思索饶辙,想到什么就打出來,不要顧及順序與邏輯斑粱,正面弃揽、反面、先通通都記下來则北。
這些就是你接下來寫作最有用的記憶“激活點”矿微。睡覺前、起床前尚揣、上廁所涌矢、走路、坐地鐵等零碎時間都是做這些的最好機會快骗。
顏老師一天一般習慣積累1-2個素材小集合(包含一個精煉的點和圍繞它的相關零碎字句)娜庇。
等到下班回家,泡上一杯熱茶方篮,坐在書桌前名秀,打開靈感庫,從上刷到下藕溅,任思緒漂浮匕得,喚起記憶,挑選一個你此時此刻最想寫的巾表,把那些話敲到鍵盤上汁掠,開始將它們清晰化組成文字。
當這個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集币,你會發(fā)現自己對現象的敏感性大大提升考阱。有一天,你忽然發(fā)現:生活里可以寫的東西太TM多了鞠苟!越寫越有東西寫羔砾!缺的是時間,而不是素材偶妖!
寫的過程中,一開始政溃,不要花太多精力控制你的文章結構趾访,而是先把腦子里不斷冒出來的東西倒出來,直到倒空董虱。
我的建議是:第一個念頭最想寫的東西扼鞋,往往效果是最好的申鱼。
結構的東西,可以后續(xù)總結云头、調整捐友。
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靈性溃槐,只是要學會捕捉自己頭腦中的小精靈匣砖,不要讓粗糲的生活扼殺了它們。
2昏滴、? 如何一點一點自然抵達猴鲫,并充盈表達文章中心的“核”?
首先谣殊,要繼續(xù)糾正這個舊的觀點:對于藝術來說拂共,中心思想是第一位的。
不對姻几,其實宜狐,過程才是藝術本身。
所以蛇捌,美學家們常常說抚恒,藝術是理念的表現形式(注意,并不是理念本身)豁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柑爸,雕塑。
我們去博物館看雕塑看什么呢盒音?力量表鳍、生命力、擴張祥诽、憤怒譬圣、愛、宗教等等這些主題雄坪?
是的厘熟,每一尊雕像似乎都可被濃縮概括成一個主題,或一個詞维哈。但沒人會為了那個詞去看雕塑绳姨,那還不如在家里翻翻字典不是?
他們欣賞的阔挠,是從雕塑中流淌出來的生動過程——肌肉的每一個角度飘庄、強度、線條购撼;角色臉上的每一個眼神跪削,嘴角弧度谴仙,眉毛的舒展;大到結構碾盐,小到細節(jié)晃跺,都在圍繞著初始的主題而熠熠生輝。
文字也是如此毫玖。
過程掀虎,才是每一篇文章的個性所在——不同的人,對類似的思想孕豹,有千差萬別的組合方式涩盾,這才是創(chuàng)作者獨一無二的東西。
對于散文和雜文來說励背,我用得較多的結構是:現象(故事)→正→反→結論春霍;現象(故事)→結論→衍生A→衍生B(A與B是并列的);現象(故事)→第一層→第二層→結論(遞進關系)叶眉;或現象(故事)→結論→現象(故事)→結論(圍繞一個現象時間順序挖掘不同結論)
但這并不是有意為之址儒,而是自然而然寫到一定程度,就覺得要拐彎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衅疙。越寫莲趣,可用的結構方法才會越多。
模式方法饱溢,它們并不是先在的喧伞。創(chuàng)作者不是按模式來套內容,相反绩郎,他們是在制造并吐吶內容的過程里發(fā)現了結構潘鲫,遇見了結構。
我不倡導大家先學結構肋杖,因為這個框是死的溉仑。與其死學提綱,不如走另一條捷徑:看辯論賽状植。
辯論賽很有意思浊竟,也是感知語言邏輯的一種方式。顏老師喜歡看奇葩說津畸,一是里面的點摳得有意思(生活中看似習以為常卻矛盾重重的地方)振定,另一個是嘉賓論述的角度與方式也不錯。
他們很擅長把具體現象普遍化肉拓,從而擰成一根針后频,再將情境推衍到極端化,插到最深帝簇,從而以偏概全徘郭。一開始你會被帶進去,逐漸就能反過來發(fā)現漏洞了丧肴,算是好玩又練腦吧残揉。
說到這,寫字其實同讀書是一樣的芋浮。
在我看來抱环,讀書,最重要不是讀意旨纸巷,而是感受意旨的呈現過程(讀書只為獲得談資和娛樂消遣除外)镇草。
很多人讀書,只為了功利拿到所謂“主題”——作者會不會有牛叉的發(fā)現瘤旨?書里有什么“秘籍”梯啤?讀完了我丁丁能不能立刻長長5厘米?
相信我存哲,如果你對書的理解是這樣的話因宇,每一次都是失望。你會發(fā)現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其實跟你想的差不多祟偷,你常有如此感受:啊察滑,沒什么啊修肠!我也能想到好嘛贺辰!
殊不知,你錯過了最精華部分:筆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觀點用幾十萬字豐滿起來的嵌施。就像造一座房子饲化、做一個產品戳稽、創(chuàng)立一個企業(yè)速蕊,傳播一種文明一樣,都是相通的——對目的的理解與拆解廉油,對元素的選擇與組合的能力牲芋。
人人都知道道理撩笆,從這個結果來說,你和作者其實是一樣的缸浦。但大部分人知道道理只是道聽途說夕冲,作者們卻能把這些道理的合理性用恰當的結構與層次豐滿有力地闡述清楚。
他們能建造過程裂逐,完成一個制造意識與思想的過程歹鱼,而你卻只能撿拾被人嚼過的二手結果。
書卜高,說到底是一種表達弥姻。別過度關注它說了什么南片,而是怎么說的。怎么說的過程里庭敦,就蘊含了一切你需要吸收的精華——發(fā)現能力疼进、思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秧廉。
有了這些能力伞广,原創(chuàng)一個道理也就不再那么難了。前者是因疼电,是青山嚼锄,后者是果,是柴蔽豺。
從什么時候起区丑,我有了這些感受呢?
正是從寫東西開始茫虽。
當自己在浩瀚意識中費力抓住并試圖表達一些本質的東西時刊苍,我才發(fā)現讀書真正的目的:你要關注的是——內容互相連接及組合的過程,這才是一個作者在寫作過程絞盡腦汁克服的東西濒析。
人本質力量就在于——運用理性與靈性正什,來克制與馴服這個世界的偶然與失序。
如果你每天堅持寫1000字号杏,會發(fā)現自己真的逐漸不一樣了婴氮。
無關出名與火爆,更多是一種強化感受和鍛煉思維的自我成長過程盾致。
讓我們主经,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