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藏法師)
三、天臺圓教止觀之觀境
如前所述粟誓,教理—尤其是圓教之理—的預先理解,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起意,然而佛法的最終目的鹰服,則是解脫的實踐。而欲實踐解脫道,則非實際的禪修無以竟其功悲酷!因此本章將進一步地嘗試探討:依于圓教的中道實相之最高佛教原理為基礎(教相門)套菜,其所當采取的禪觀方法(禪觀門)為何?
回憶前章所談设易,天臺的最高佛教原理既然是圓教逗柴,而支持圓教的主要理論正是「圓融三諦」,至于把握此圓融三諦所運用的修心方法顿肺,乃是所謂的「一心三觀」前已述及戏溺,此中,一心三觀是能觀之行屠尊,而圓融三諦則是觀后所得到的宇宙人生萬法之真理(諦)旷祸。然而這要由一心三觀對什么樣的「所觀境」進行觀察,才能得到這樣的真理呢讼昆?前一章中托享,為了討論上的方便,我們分別以「三諦」和「三觀」兩個主題來說明四教的成立控淡,但據(jù)實而論嫌吠,真理(三諦)的發(fā)現(xiàn)與建立,是必須透過觀察與思惟之過程的掺炭,不同的觀察與思惟將產生對所謂「真相」的不同認知結果辫诅,因此談「三諦」是無法獨立于「三觀」之運作的。三觀既然代表著一種理解真理的內心之作意觀察與思擇過程涧狮,則三觀的運作就勢必要有被其觀察的「觀境」炕矮,藉此境界的觀察,吾人乃得以發(fā)生「智慧」者冤,從而掌握宇宙人生的「諦理」肤视,行者再依此所得之諦理將之內化、外弘涉枫,而完成了自他道德與解脫的建立邢滑,從而圓滿了佛法的修行。其過程或可依下圖加以略示:
此中最為關鍵的愿汰,正是「以三觀觀于境而發(fā)智解」的過程困后,這也正是禪修止觀所要努力的地方。換言之衬廷,禪觀最重要的摇予,便是觀境的建立,以及對此觀境的正確理解吗跋!因為什是佛法所說的「觀」呢侧戴?其實就是指一種對「所觀境」所進行的一連串符合佛法規(guī)范(三法印宁昭、一實相印)的觀察酗宋、理解及體證過程而言积仗。但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在禪修當中,正確地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要觀察的境界本缠,從而現(xiàn)見斥扛、體認境界所內涵的實相諦理呢?其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于禪修之前丹锹,直接對于所欲觀察的境界稀颁,進行理論性的理解(上一章最后一節(jié)的所謂「先開圓解」正是指這種事先的努力而言),而后才依此一理解為基礎楣黍,再于定中加以直接而細密的觀察匾灶、思擇與體認,在持續(xù)的定租漂、慧等持之止阶女、觀交互運作下,吾人方有機會以超越知識哩治、經(jīng)驗的直觀體證方式(禪宗云:離心秃踩、意、識參)业筏,去「現(xiàn)見」三諦圓融的中道實相之理(這與之前「先開圓解」時憔杨,乃是以〝分別意識〞之思惟而得的〝認識〞是不同的),從而開顯出大乘不共的實相智慧來蒜胖。因此本章第一節(jié)消别,將首先對于圓教禪觀的十種「所觀境」,先進行理解台谢。(待續(xù))
【批注】
注74:見T9寻狂,p7b。
注75:見T9朋沮,p13c蛇券。
注76:《金綱經(jīng)》云:
? ? ? ? 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樊拓。
注77:見T46纠亚,p938c。又靜修大師于《綱宗科釋》中解釋此段文云:
修證以開圓解為急務骑脱,設圓解不開菜枷,不足以語修證之方……縱然修持,邪行險徑且勿置論,即使永無諸過命迈,亦難免日劫相倍殿如!未開〔圓〕解者修一劫撩嚼,不如開解者一日之功谈火。(p62 蓮因寺版)
注78:見T46咧虎,p942a闺属。
注79:見T33稚瘾,p681a牡昆。
注80:參見《綱宗》(T46,p938b)摊欠。
注81:見T33丢烘,p681b。
注82:見T9些椒,p43a播瞳。
注83:見T33,p701c~702a免糕。
注84:語出《綱宗》赢乓,T46,p937b石窑。
(一)十種觀境之提出
天臺圓教止觀所觀之境界牌芋,依于其生起之次第而列,主要有十種境松逊,《止觀》卷九<正修止觀>第七開章明見段云:
開止觀〔所觀之境〕為十:一躺屁、陰界入,二棺棵、煩惱楼咳,三、病患烛恤,四母怜、業(yè)相,五缚柏、魔事苹熏,六、禪定币喧,七轨域、諸〔倒〕見,八杀餐、增上慢干发,九、二乘史翘,十枉长、〔二乘〕菩薩【注85】冀续。
此之十境以陰、界必峰、入列為最前洪唐,乃是由于大乘經(jīng)中如此教示,凡列法門吼蚁,無不皆以五陰等為首之故凭需。其次則是因為此五陰等境隨時現(xiàn)前,一方面行者不必因此而另覓觀照之對象肝匆,同時依于這陰粒蜈、界、入為根本旗国,方有以下九境之生起薪伏,有此二義之故,立五陰粗仓、十八界嫁怀、十二入為吾人修觀最初,同時也是最根本的「所觀境」借浊。故《止觀》續(xù)云:
此十境塘淑,通能覆障,「陰〔界入〕」在初者蚂斤,二義:一存捺、現(xiàn)前;二曙蒸、依經(jīng)捌治。
《大品》云: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菩薩初觀色纽窟,乃至一切種智肖油。章章皆爾,故不違經(jīng)臂港。
又森枪,行人受身,誰不〔有〕陰入〔之〕重擔現(xiàn)前审孽?是故〔列為〕初觀县袱。后發(fā)異相,別為次耳【注86】佑力。
復云:
陰入一境式散,常自現(xiàn)前,若發(fā)〔余境〕不發(fā)〔余境〕打颤,恒得為〔所〕觀暴拄。余九境〔若〕發(fā)可為觀宛畦,不發(fā)何所觀【注87】?
此外當知揍移,如是十境,由于是屬于凡夫入圓教止觀修持時之所觀境反肋,因此皆屬于凡夫之位那伐。《止觀》卷九判示段云:
此十種境石蔗,始自凡夫正報罕邀,終至圣人〔之〕方便【注88】。
也正因是凡夫位养距,所以前之引文方云「此十境诉探,通能覆障」,如彼文更自釋此云:
通言煩惱者:見棍厌、慢〔二境〕同〔于〕煩惱〔之異名〕肾胯;陰入病是煩惱果;業(yè)是煩惱因耘纱;禪是無動業(yè)敬肚,業(yè)即煩惱〔所起之〕用;魔即統(tǒng)欲界束析,即煩惱主艳馒;二乘菩薩,即別煩惱【注89】攝【注90】员寇。
由引文我們可以明白弄慰,此十境是通指凡夫之煩惱境而言的。然而雖此十境皆是凡夫之煩惱所攝蝶锋,但這是就未修之前吾人所對待的事相而說的陆爽,若就其理體而言,則理體唯有一中道實相扳缕,故而一一境皆與不思議中道相應墓陈,其當體即是解脫,這也正是下一章中所欲談及的【注91】第献。
至于觀境遍于法界有無量無邊贡必,何以卻偏以此十境為修持圓教止觀的所觀境呢?這主要有三項原因:一者庸毫,以五陰為吾人現(xiàn)前最為必然存在的境界之故仔拟,其余境界或不必然發(fā)生、現(xiàn)前飒赃,或必須另外他求利花,于修觀之時或有不相續(xù)科侈、不熟悉,乃至不方便的缺失炒事,而觀于五陰則反此臀栈。彼文云:「受身之始,無不有身(義通五陰等)挠乳,諸經(jīng)說觀权薯,多從色起,故以陰為初耳【注92】」睡扬。二者盟蚣,五陰為吾人一切煩惱、苦患之根本卖怜,修行離苦亦以觀此苦本為先屎开。三者,以修道的立場出發(fā)马靠,初從觀己五陰入手奄抽,次必見三毒煩惱之病心,再次則可能有脈臟不調之病患生起等甩鳄,如此乃至到最后如孝,則因不了究竟佛乘,而偏入二乘菩薩之修行因地之中為止娩贷。如此從最初至第十第晰,恰好是一個凡夫道人在修行始末之中,大體上所會「次第」發(fā)生的境界【注93】彬祖。因為有以上三個原因之故茁瘦,所以在所觀境中,具列這十項內容储笑,行者若能于此十項觀境中甜熔,一一以圓教一心三觀的觀法,觀彼當下皆是三諦圓融之境突倍,則必能直證天臺圓教唯佛一乘的果位腔稀。所謂天臺圓教的四部止觀,其內容所說羽历,雖有淺深焊虏、廣略乃至頓漸不定【注94】等之差別,然其所觀之境則皆以此為根本秕磷。
(二)揀取識心為主要之觀境
以十境為所觀大抵已如上說诵闭,然而若論實際之修觀,則十種境互發(fā)不定,且對境非一疏尿,為了禪觀專門深入的理由瘟芝,初修之時則不宜同時觀于十境,因此乃依前節(jié)所說之理由褥琐,當以恒自現(xiàn)前的陰锌俱、入、界境為開始入手之處敌呈,同時并以之為主要之觀境贸宏,其道理已至為明顯,此是揀余九境而取前一驱富。然而所謂的陰、入匹舞、界境褐鸥,即是色、受赐稽、想叫榕、行、識之「五陰」姊舵,眼根晰绎、色塵、耳根括丁、聲塵荞下、鼻根、香塵史飞、舌根尖昏、味塵、身根构资、觸塵抽诉、意根、法塵之「十二入」吐绵,以及眼識迹淌、耳識、鼻識己单、舌識唉窃、身識、意識(六識)與十二入所合之「十八界」纹笼。由此可知句携,陰、入允乐、界三者不過是對色(物質性之感覺器官)矮嫉、心(意識削咆、覺受等心識作用)等兩項生命之組成元素的不同分類而已,并無本質上之不同蠢笋〔ζ耄《止觀》卷九觀陰入界境段引《毘婆沙》云:
《毘婆沙》明三種開合:若述心,開心為(受昨寞、想瞻惋、行、識)四陰援岩,〔合〕色惟一陰歼狼。若述色,開色為(眼根享怀、色塵乃至身根羽峰、觸塵)十入,及一入少分【注95】添瓷,〔合〕心為一意入梅屉。若俱述者,開為十八界也【注96】鳞贷。
然而雖有開合不同而分三種坯汤,若總束回來,不過色搀愧、心二法惰聂!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即引《利眾經(jīng)》云:
復有一切法,所謂名(心)咱筛、色庶近,如《佛說利眾經(jīng)》中偈:若欲求真觀,但有名與色眷蚓;若欲審實知鼻种,亦當知名色。雖癡心多想沙热,分別于諸法叉钥,更無有異事,出于名色者【注97】篙贸。
可見此色投队、心二法,乃是佛法中追求真實觀察的主要兩種對境爵川。然而此二法中敷鸦,又以「心」法為其根本,因此于陰、入扒披、界三法值依,又再揀取心法一境為所觀之境〉福《止觀》卷九同前段文云:
若依《華嚴》云:「心如工畫師愿险,畫種種五陰」〖鬯担〔則知〕界內界外辆亏,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注98】 鳖目。
又云:
然界內外扮叨,一切陰入,皆由心起【注99】领迈。
今透過第二番揀擇彻磁,既于陰、入惦费、界中獨取「心」之一境兵迅,然而就五陰而言抢韭,所謂「心」者薪贫,其實正是受、想刻恭、行瞧省、識等四陰之通稱,《止觀》卷九復依《成實論》師解釋云:
《〔成實〕論》人說:「識」先了別鳍贾,次「受」領納鞍匾,「想」取相貌,「行」起違從(順)骑科,「色」由行感【注100】橡淑。
既通含此四陰,則正觀心時亦當更擇取一陰為吾人修觀之對象才可咆爽,否則境相寬漫難以專措其心梁棠,則不能收到圓教止觀的利益。于此斗埂,天臺則指示更當?shù)谌瑨裎崛水斚乱荒铌幫R心(心王)為最終的所觀境符糊。《止觀》文云:
若欲觀察呛凶,須伐其根男娄,如灸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略入、界二者而就五陰)去尺就寸(略四陰從于「識」心)模闲。置色等四陰建瘫,但觀「識」陰。識陰者围橡,〔此處所說〕心是也【注101】暖混。
《輔行》并解釋此中之用意云:
以由界、入翁授,所攝寬多拣播,陰唯有為【注102】。有為之中收擦,義兼心贮配、色,故置色存心塞赂。心名復含心〔王〕及心所泪勒,今且觀心王,置于心所宴猾。故初觀識(即「心王」)圆存,余下例知【注103】。
由以上之討論與三番之揀擇可知仇哆,以凡夫之修行者立場說沦辙,觀心過程中所觀之境界雖然前后共有十種,然而若要取其至直接讹剔、至明顯之所觀緣油讯,則應以吾人當下所現(xiàn)前的這一念第六意識心為所觀境,如此才能達到木伐其根延欠,病灸其穴的對癥下藥之效果陌兑!
最后亦可再引《玄義》卷二上<廣釋心法>段云:
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由捎,于初學為難兔综。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者狞玛,但自觀己心則為易【注104】软驰。
依此直接之文證,亦可知天臺大師欲初修行人为居,以自心為所觀境之用意更是明白矣B笛纭(待續(xù))
【批注】
注85:見T46,p49a~b蒙畴。又藏教等菩薩亦立為所觀之境者贰镣,乃是因為藏教菩薩(義含凡夫呜象,當分通教菩薩及三十心以前之別教菩薩),不見中道佛性碑隆,尚有聞法興謗之可能恭陡。《止觀》卷九開章明見段引《大品》云:
《大品》云:有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上煤,若聞深法休玩,即起誹謗,墮泥黎中劫狠,此是六度菩薩耳拴疤。通教方便位,亦有謗義独泞,入真道〔方〕不謗也呐矾。別教初心,知有深法懦砂,是則不謗蜒犯。(T46,p49b~c)
注86:見T46荞膘,p49b罚随。
注87:見T46,p49c羽资。
注88:同上淘菩。
注89:《輔行傳弘決》(下簡稱《輔行》)釋云:
發(fā)出世心,雖有煩惱削罩,不同前七瞄勾,故名為「別」费奸。(T46弥激,p285a)。
注90:見T46愿阐,p50c微服。
注91:《輔行》卷19釋此十境云:
前(指「體相」篇)從理說,故體惟一(三諦圓融)缨历;今從事邊以蕴,故境有十。事即理故(皆于一心具故)辛孵,故一一境丛肮,皆不思議;理即事故(一念具三千性相故)魄缚,故一一境宝与,相別不同焚廊。(T46,p280c)习劫。
注92:同注88咆瘟。
注93:見當然此十境或者次第相生,或不次第诽里;或者具足而發(fā)袒餐,或不具足等,隨人因緣不同谤狡,其相不一灸眼,《止觀》文中多有述及,可參見T46墓懂,p49b~50c幢炸,此不具述。
注94:天臺圓教「一心三觀」的止觀修持拒贱,依于操作方法的不同宛徊,可分為圓頓、漸次及不定等逻澳,見注6闸天。其整體之關系,可見〔附表三〕:天臺禪觀總圖及〔附表四〕:四部止觀一覽表斜做。
注95:法塵具含色法與心法苞氮,故云「一〔法〕入〔之〕少分」。
注96:見T46瓤逼,p51c笼吟。
注97:見T25,p259b霸旗。并參考《天臺學》p257贷帮。
注98:見T46,p52a诱告。又此處雖云「莫不從心造」撵枢,乃是 大師欲強調觀心之重要而說此,亦隨順所引《華嚴》經(jīng)文而說精居。雖稍似唯心論之立場锄禽,不過是文字之方便,考 大師后文(下當明)可知靴姿,天臺并不認為心是諸法的「能生之主體」沃但,此處閱者幸勿望文生義。
注99:同上佛吓。
注100:同上宵晚。
注101:見T46恨旱,p52a~b。
注102:陰唯有為坝疼,是指五陰中色搜贤、受、想钝凶、行仪芒、識以凡夫之五陰而論,純是有為生滅之法耕陷,不如十二入或十八界掂名,于「法塵」中尚含有無為法故。
注103:見T46哟沫,p291a饺蔑。
注104:見T33,p696a嗜诀。
(三)一念心之本質
又此中關于以第六識陰妄之心猾警,為吾人修持圓教一心三觀之所觀境,尚有三事隆敢,為吾人在取用為所觀境時发皿,所應當了解的:
一者、此第六意識心拂蝎,正是吾人一念現(xiàn)前陰妄之心穴墅,而非于此妄心外,另立所謂的「真如清凈心」為所觀温自。蓋前文既已說明此十境皆以凡夫之境界為內涵玄货,而此處復又三科揀境,唯取識陰悼泌,則知天臺一心三觀所觀的「心」正是指凡夫的陰妄之心松捉。如《輔行》于此即有說明云:
今家用此十法為境,不同常途別立清凈真如券躁,無生無漏〔之心〕惩坑〉糁眩〔若立〕如是觀者也拜,如離此空,別更求空趾痘。今依經(jīng)準行慢哈,以〔識〕陰為首,下之九境永票,隨發(fā)而觀卵贱,一一皆用十乘觀法滥沫。老子尚知觀身為患,而世間人键俱,〔只知〕保護穢身兰绣,〔卻向〕他〔處另〕求凈理,失之甚矣【注105】编振!
所謂「觀身為患」缀辩、「他求凈理,失之甚矣」者踪央,正是譬喻行者應以當下陰妄之第六意識心為所緣臀玄,而不應另立「真如心」為所緣,否則即有「離此空畅蹂,別更求空」的過失健无。宋初以來有天臺山外派,由于受到華嚴宗及禪宗的影響【注106】液斜,而主張當以「真如心」為修觀之所緣境累贤,對照天臺及荊溪之文,顯然有違天臺教法本意應無庸置疑矣少漆!
二者畦浓,第六識心由于仍為前五識所依,因此前五識自身的意識感(五識)及透過彼等之認取過程检疫,而在第六意識中所生起的了別作用(五意識)等讶请,亦皆屬第六識的范圍,至于第六意識本身屎媳,則亦只取其能了別諸法的作用為所觀夺溢。而其他因前五識所生起的受、想烛谊、行等「心所」风响,乃至因第六意識之不當作意而引生煩惱時(此煩惱境則已屬于前述十種觀境中的第二煩惱境所攝),皆已不屬于所觀的識陰之境矣丹禀!如《輔行》于此即有料簡云:
問:〔前〕五識状勤、〔前〕五意識及第六識,并能生于受〔想双泪、行〕等三心持搜。何等識心,及所生三心焙矛,是今觀境葫盼?答:五識、五意識村斟,定是今〔之所觀〕境贫导,〔以彼等〕未屬煩惱抛猫,在無記故。于第六〔識〕中孩灯,取能招報者闺金,仍須發(fā)得,乃屬煩惱境峰档。余之分別掖看,方屬今境【注107】。
由上引文可知面哥,吾人所觀者哎壳,乃是第六意識中,非善尚卫、非惡的〝了別〞之境归榕,故文云「在無記故」≈ㄉ妫總之等舔,必須是離于善女揭、惡執(zhí)取的無記之性领铐,方是吾人的所觀境啤呼。
三者,三科揀境中鳖链,雖云去丈姆蘸、去尺而后就寸取識心為所觀境,則此之識心芙委,似乎與余十境隔別分立逞敷?然而若預先以修觀時所觀照的不思議境來看的話,其實此一念陰妄的第六意識心灌侣,與余四陰推捐、十法界中的十二入、十八界侧啼,乃至煩惱境等余九境牛柒,當下不過都同是三諦圓融的同一實相罷了,其彼此是無二無別的痊乾!《輔行》于此三科揀境文中皮壁,即有引申說明:
若探取不思議意以對喻者,則一念心符喝,十界三科如丈闪彼,一界五陰如尺,惟在〔第六〕識心如寸协饲。若達〔此識〕心具一切法已畏腕,方能度入一切法心。如一一尺茉稠,無非是寸描馅;及一一丈,無非是尺而线。是故丈铭污、尺全體是寸【注108】!
至此膀篮,我們已可依稀感受到天臺圓教止觀中嘹狞,教導吾人觀察當下一念心即具足一切諸法,皆即空誓竿、即假磅网、即中,三諦圓融無礙的氣氛矣筷屡!于前第二章第一節(jié)<四教八法比較表>中涧偷,對于觀所緣之「一念」的比較中,顯示出圓教的「一念」毙死,為「三千諸法」燎潮,其固然已不同于藏、通二教的第六意識心及阿梨耶識扼倘,甚至也不同于別教的如來藏心(能生諸法)确封,實有其深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