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靖康之恥”的稱呼幕侠,長期以來是不見于學界與正史之中的帝美。一般比較正式的稱呼是“靖康之變”或者是“靖康之難”,也有稱之為“禍”與“亂”的晤硕〉刻叮《宋史》、《宋會要輯稿》舞箍、《三朝北盟會編》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均是如此舰褪,只有《續(xù)資治通鑒》與《宋史全文》中有一處關于靖康之恥的說法記載,《宋史》中出現(xiàn)過一處“ 丙午之恥 ”的記載疏橄。而學術界顯然繼承了這個觀點占拍,一般也都將這一事件稱為靖康之變或者是靖康之難。從這個角度上看捎迫,靖康之變與庚戌之變一類的事件是沒有太大區(qū)別的晃酒。
德裕初相,上言:‘……原陛下察德裕之言而法武宗之任窄绒,監(jiān)崇贝次、觀之失以刷靖康之恥≌玫迹’——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八
吾與北人本不與共戴天蛔翅,稽之天地之常經(jīng),參之古今之通誼位谋,仰對祖宗九廟之神靈山析,俯揆臣民萬姓之公心,靖康之恥掏父,不可不雪也昭昭矣笋轨。——宋史全文·卷二十九下
那“靖康之恥”的說法又是怎么來的呢损同?答案很簡單翩腐,大宋君臣都覺得這事太窩囊了,窩囊到只能用“恥”來冠名的地步膏燃。這其中自然有自我激勵的意思在里面茂卦,比如大家熟悉的“靖康恥、猶未雪”组哩,就連高宗自己也跟臣子這么說:“丙午之恥等龙,當與丞相共雪之处渣。”
而民間對這件事的稱呼很難說是從什么開始由“靖康之變”變成“靖康之恥”的蛛砰,起碼翻閱宋人的筆記罐栈,大家還都很有默契的將此事稱為“靖康之變”或者是“靖康之難”,目前還沒見到有“靖康之恥”的記載泥畅,當然也可能是我手頭的宋代筆記還不夠全荠诬。
靖康之難六宮皆北去惟先朝嬪御得免乃建承慶院以處之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女靖康之難,朱昭等數(shù)人死于震武城之類位仁,予得朱弁所作《忠義錄》于其子栐柑贞,乃為作傳于四朝史中,蓋惜其無傳也聂抢。 —— 容齋續(xù)筆
靖康之變钧嘶,金人盡欲得京城宗室。有獻計者琳疏,謂宗正寺玉牒取有籍有决,可據(jù)以取,則無遺矣空盼。虜酋立命取籍书幕。 —— 閑燕常談
不僅宋時筆記如此,直到明朝揽趾,“靖康之恥”的說法依然不多見按咒。那么這個說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廣泛被傳播的呢?答案很簡單但骨,這個說法是隨著岳飛的那首《滿江紅》的廣為傳唱而為人所周知的。
岳飛本人命途多舛自不必言智袭,《滿江紅》作為他的代表詞作自然也遭到了跟他本人差不多的命運奔缠。在宋金時期,由于復雜的政治影響與當時南宋詞風偏向婉轉(zhuǎn)陰柔的原因吼野,這首詞選家不錄校哎,也無評點和唱和,詞人和詞評家對它不置一詞瞳步,自然也就鮮為人知闷哆。
明代景泰六年,湯陰典教袁純編了一部《精忠錄》单起,終于算是將《滿江紅》收錄了進去抱怔。繼而天順二年,秀才王熙在湯陰縣岳廟肅瞻亭院東南角將這首《滿江紅》刻在了墻壁上嘀倒。這段時間正是土木堡之變以后屈留,大明由盛轉(zhuǎn)衰局冰、民族意識高亢的時候。而岳飛的這首滿江紅無疑具有強大的象征意義灌危。弘治十四年前后康二,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書寫刻石,立于杭州岳廟勇蝙,至此沫勿,《滿江紅》這首詞才開始成為廣為傳誦的經(jīng)典。雖然清代對這首詞進行了一些“冷處理”味混,但由于清代統(tǒng)治者對岳飛的總體態(tài)度仍是以肯定為主产雹,所以《滿江紅》這首詞依然流傳了下來。
上表是根據(jù)歷代主要詞選的選詞惜傲、評點洽故、唱和情況、以及20世紀以來相關研究的論文盗誊,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頁鏈接數(shù)這五項數(shù)據(jù)指標时甚,采用統(tǒng)計學原理,綜合考察500首宋詞名作的入選率哈踱、點評率荒适、唱和率、研究率和鏈接率开镣,確定出來的當代最知名宋詞排行刀诬。
到了民國時期,《滿江紅》不僅被譜曲作為軍歌使用邪财,更在歷次反帝運動中被印刷成冊陕壹,廣為流傳。而“靖康恥树埠、猶未雪”的說法也隨之普及開來糠馆,在當時具有相當?shù)南笳饕饬x。之后的抗日戰(zhàn)爭中怎憋,《滿江紅》經(jīng)劉雪庵與楊蔭瀏改編譜曲后廣為傳唱又碌,此曲后來被大陸和臺灣的中學音樂課本同時收錄,是二十世紀初民族意識覺醒的典型產(chǎn)物绊袋。而“靖康之恥”的說法也隨著《滿江紅》的流傳而為人所熟知毕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