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個不幸的消息令萬千讀者哀慟谈宛,朋友圈幾乎被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刷屏次哈。最初看到這個消息時不由馬上懷疑它的真實性,心想吆录,這又是哪個無良小編在傳播謠言亿乳。但緊接著看到很多家權威媒體都在報道,便不由不信了。很快葛假,又推送出金庸先生希望百年后有人讀自己小說的文章,并把此話解讀為遺愿滋恬。死者為大聊训,況且金庸先生武俠作品成就之高,以及對讀者影響之深恢氯,很多人自然覺得先生能流芳百世带斑。當然,也有人認為金庸先生的作品不過是娛樂讀物勋拟,離經典文學尚還遙遠勋磕,百年后必定無人提及。那么敢靡,金庸先生的小說真的只是娛樂讀物嗎挂滓?金庸先生成就最高的領域是武俠小說嗎?金庸先生本人對自己小說的評價又如何啸胧?
大眾對金庸先生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武俠小說家這個身份上赶站,所以盡管先生已經封筆46年(之后仍對作品做了大量修訂工作),在先生逝世之后纺念,大家談論的也多半是“俠之大者贝椿,為國為民”或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陷谱。這既表明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對讀者的影響之大烙博,同時也表明了許多讀者對先生的認識之淺。其實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的時間不過十多年烟逊,在他的一生中只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渣窜;并且,就算是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的巔峰時期焙格,先生也只是利用下班后的業(yè)余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的图毕。那么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呢?“左手寫社評右手寫武俠”眷唉,從這句話中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予颤。
早年的金庸先生擔任過《東南日報》的記者和《大公報》的翻譯,后又成為《新晚報》副刊的編輯冬阳,似乎注定了他這一生將與報紙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蛤虐。那個時候金庸先生一度同后來的另一位武俠大家梁羽生同桌辦公,但那時他們寫的并不是武俠小說肝陪,而是影評和一些文藝小品文驳庭。1955年,31歲的金庸先生首次以“金庸”這個筆名公開發(fā)表小說,而載體正是報紙饲常。之后的1959年蹲堂,金庸先生創(chuàng)立了《明報》,并在《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贝淤。據說柒竞,《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播聪。這句話雖然有一些夸張的成分朽基,但也說出了金庸先生以武俠小說養(yǎng)報的那樣一個思路。金庸先生自己也曾表示离陶,當初撰寫武俠小說稼虎,固然有自娛自樂的成分,主要還是為了報紙的生存招刨。這句話充分展現(xiàn)了金庸先生在建立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之外霎俩,還有著更高的追求。
事實上金庸先生在許多公開場合對武俠小說的評價都不是太高计济,更別說因自己在武俠小說領域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茸苇。先生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武俠小說雖然也有一點點文學的意味,基本上還是娛樂性的讀物沦寂,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學作品相提并論学密。”這句話表明了金庸先生為人處世的謙虛品格传藏,同時還表明了先生心中有更高的追求腻暮。武俠小說雖然也能刻畫人性及針砭時弊,但總是容易被情節(jié)掩蓋其內涵毯侦,作為廣泛流傳的大眾讀物哭靖,不可避免的跟娛樂化掛鉤。
但金庸先生其實是一個保持著五四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文人侈离,我認為五四時期文人最優(yōu)秀的品質是對時代的關注和思索试幽。金庸先生即使在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的巔峰時期,也是以社論為主的卦碾,即前文說到的“左手寫社論右手寫武俠”铺坞。據不完全統(tǒng)計,金庸先生一生寫下的社論多達2萬篇洲胖,如果能夠系統(tǒng)出版济榨,跟其創(chuàng)作的武俠小說放在一起也不會失色。二者對照看的話绿映,相信也能讀出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蘊含的更多深意擒滑。
盡管金庸先生謙虛的說武俠只是娛樂讀物腐晾,跟真正的文學有差距,但他的武俠小說更是超脫了通俗小說的范疇丐一,在一定程度上能跟他的社論呼應藻糖。對社會現(xiàn)實的密切關注,加上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库车,使得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既有歷史的淵源颖御,又有對現(xiàn)實的關照。于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凝颇,那些說金庸小說只是娛樂讀物的人,他們只看到了作品中娛樂性的一面疹鳄。比如《射雕英雄傳》中包含著許多人性的思考拧略,郭靖在從大漠回到中原之后,就曾因“我是誰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這幾個哲學終極問題而迷茫糾結瘪弓。具體可詳見筆者另一篇文章垫蛆。同時金庸先生的作品許多意象都來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可謂是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文化復興腺怯。比如《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楊康之名取自“靖康之恥”袱饭,比如《九陰真經》中的許多經文取自道家經典,比如小說中的內功修煉系統(tǒng)可謂是與道教煉器一脈相承呛占,比如《天龍八部》中虛竹破淫戒這個情節(jié)出自鳩摩羅什……
當然不得不承認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以情節(jié)為主的虑乖,這必然呈現(xiàn)一定的娛樂化傾向。但這也是擁有眾多讀者的基礎晾虑,如果小說不好看疹味,沒有人愿意讀,大家都將它束之高閣又意義何在呢帜篇?我說這點并不是支持所謂的文學市場化糙捺,而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高,可讀性又強的作品笙隙。用知網搜索金庸這個關鍵詞時會發(fā)現(xiàn)洪灯,關于金庸先生的學術文章多達五千多,比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的莫言要少竟痰,但比著名作家余華和格非等人都要多签钩。這說明金庸先生的作品早已進入專業(yè)文學研究人士的視野,并非只靠媚俗取悅大眾凯亮。
最后回到百年后還有人讀金庸先生作品這個問題边臼,在此我也不想做出不負責任的論斷。但我想說明一點假消,如今還有很多人看張恨水和張愛玲等人的通俗作品柠并,而平江不肖生和還珠樓主等人的早期武俠小說卻鮮有人提及。這和初期作者的成就有關,也跟后世作者的成就有關臼予。所以如果一百年后沒人再讀金庸鸣戴,很可能是因為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重大的發(fā)展,我想那是好事粘拾。
最后希望金庸先生在另一個世界安好窄锅,也希望早日再出現(xiàn)一位如同金庸先生一般超越雅俗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