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菡《潘美傳》
《潘美傳》是由歷史學人寫的少有的有關潘美的傳記从藤,而潘美也是許多潘氏宗譜里的源流人物令杈。然而此書寫得過于倉促待诅,錯漏較多乘碑。本文就此給予探討检碗。
潘美是北宋名將,輔佐趙匡胤平定天下球订,建立趙宋皇朝后裸,功勛卓著,卒贈中書令冒滩,謚武惠微驶,封鄭王。在眾多潘氏宗譜中开睡,有不少都是以潘美為始祖的因苹,或者與潘美有關的。
由于小說戲曲中潘美又被丑化成白臉奸臣“潘仁美”篇恒,為人們誤讀扶檐,因此還原歷史上真正的真實的潘美,是廣大潘氏宗親尤其迫切需要的胁艰。史學界還沒有什么人專門為此寫過潘美專著款筑,現(xiàn)在由歷史學人王菡于1995年出版了《潘美傳》,無疑是十分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腾么。
我對王菡知道得不多奈梳,只知道她是我國著名的宋史學家、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裕民帶的研究生解虱。李教授為《潘美傳》寫了序攘须。據(jù)李教授介紹,王菡的祖父是著名學者王永祥(孝魚)殴泰,“學問于宙、人品酷似王船山”。王菡寫《潘美傳》是“繼承和發(fā)揚家學”悍汛。
從《潘美傳》看捞魁,王菡確實花了很大功夫,收集和閱讀了有關潘美的大量史料离咐、書籍署驻,并進行了她自己的甄別和判斷。尤其是對潘美的行跡健霹,做了大篇幅的介紹。由于史料上對潘美一生的行跡介紹較多瓶蚂,沒有什么爭議糖埋。但是對于潘美的子女及后裔,王菡在《潘美傳》中的介紹窃这,看來比較粗糙瞳别,一些結論經(jīng)不起推敲。
因此我主要針對《潘美傳》的第一、第五章祟敛,也就是就潘美的先祖疤坝、子女及后裔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章
1.“潘氏向南遷徙馆铁,大約在唐代”(第1頁)跑揉。這句斷語似乎太唐突,太草率了一點埠巨。不論是這里的“潘氏”是指潘美世系的历谍,還是通常意義的,向南遷徙絕對不是“大約在唐代”辣垒,而應該更早望侈。中國歷史上,在唐以前勋桶,早就有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脱衙,當然也會有包括潘氏的南遷。
2.“北宋末年例驹,部分潘氏(包括潘美一家)遷到浙江捐韩,他們由于‘靖康之恥’而護駕南渡”(第1頁)。既然是南渡眠饮,就是指江南奥帘,不要說部分潘氏,就是潘美一家也不是都“遷到浙江”仪召。王菡在同頁自己就又修正為“從此定居江南”了寨蹋。
3.“滎陽在今河南鄭州之東”(第1頁)。這句把滎陽的方向搞反了扔茅,應該在鄭州之西已旧。
4.王菡已經(jīng)注意到不同的宗譜對相關人物有不同的世系表述。如潘濬到潘岳召娜,有說五世的(滎陽潘氏統(tǒng)宗譜)运褪,有說十一世的(潘氏世譜圖)。甚至“其中各代人名玖瘸,兩部族譜之間秸讹,簡直沒有相同者”。王菡的一段分析還是中肯和有見地的:
“這種情況雅倒,在潘美后代各世系的族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璃诀。這說明,對族譜的資料蔑匣,越是遠祖的記敘劣欢,越需要加以分析判斷棕诵,由于是追記,所得到的資料乃輾轉相傳凿将,甚至是口頭傳授校套,故出入較大。特別是歷史上戰(zhàn)亂不息牧抵,遷徙的規(guī)模之大笛匙,也給宗族的完整及宗族族譜的保存,帶來許多困難灭忠。有時膳算,修族譜的人,總愿將歷史上德高望重者列入本支系中弛作,修地方志的人涕蜂,也總是將有名望者盡量劃入本地。這種心情當然可以理解映琳,但在運用這些資料時机隙,就該有一個冷靜、客觀的分析萨西∮新梗”
5.潘美的父親』迅《宋史》和《太宗實錄》里《潘武惠公美傳》記述基本相同的:“潘美葱跋,大名人,父璘以膂力應募源梭,隸兵籍娱俺,遷軍小校,戍常山废麻。以病免荠卷,歸鄉(xiāng)里≈蚶ⅲ”
不同宗譜里油宜,對此又有不一樣的記載:
從湖北廣水黨校潘成忠先生匯總的以潘美為祖先的潘氏宗譜里還有:
父震;
父大震 字天福怜姿;
父國榮慎冤;
父孝嗣等說。
武進《永寧潘氏宗譜》里說潘美父親的名字為“潘叔嗣”沧卢;
武進東青潘氏宗譜里說:
父潘道粪薛,字立之,號靜齋搏恤;
武進小河潘氏宗譜里說:
父璘违寿,字季道,號立之熟空;
正是眾說紛紜藤巢,莫衷一是。
以至于潘美的祖父息罗、潘美的婚配掂咒,生育子女等情況更加令人眼花繚亂。
這種現(xiàn)象迈喉,給研究潘氏宗譜帶來了困惑绍刮,如何看待和梳理,成了潘美研究者的一道難題挨摸。
第五章
1.王菡匯合了《宋史》孩革、《宋會要》及《太宗實錄》,認為“潘美當有五子三女”得运。這是比較一致的意見膝蜈。潘美還有一個從子(侄子)惟吉。
潘美五子為惟德熔掺、惟固饱搏、惟正(《太宗實錄》里為惟平)、惟清置逻、惟熙推沸。
王菡在“潘美的子侄”里重點寫了潘惟吉及潘惟吉的來歷
先是引述了宋王鞏《隨手雜錄》,引了一段以后券坞,在“太祖曰:‘與爾為侄’,美遂持歸鬓催。后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后报慕,嘎然而止深浮,還下了結語“這就是潘惟吉,潘夙的父親”眠冈。引言后面恰恰還有“后終刺史飞苇,名惟吉,潘夙之祖也蜗顽。美本無兄弟布卡,其后惟吉,歷任供三代止云以美為父而不言祖雇盖。余得之於其家人忿等。”這里明明白白說的是:潘惟吉是“潘夙之祖也”崔挖,王菡憑什么說成是“潘夙的父親”呢贸街?在后面《潘美的孫子》一節(jié)干脆就說“潘惟吉有子潘夙”了庵寞。雖然宋史上說是這個關系,卻與王鞏所述不符薛匪,引文者不能不作分析就如此擅自結論吧捐川。
接著王菡又引了宋人王铚《默記》中的一段,引文出自中華書局1981年版逸尖,錯漏多達十余處古沥,令人吃驚,不知道是原書的問題,還是王菡引文的問題娇跟。我把上海圖書館藏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的文淵閣《四庫全書》上的原文照錄如下岩齿,王菡引文漏字用大字補上,原錯字用括號標出苞俘,標點從王文: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盹沈,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轎子出居天清寺,世宗節(jié)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苗胀。藝祖與諸將同入院內襟诸,六宮迎拜。有二小兒總角者基协,宮人抱之歌亲,亦拜,詢之澜驮,乃世宗二子紀王陷揪、闕?? (□王)也。顧諸將曰:‘此復何待杂穷?’左右即提去悍缠。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耐量。藝祖云(曰):‘汝以為不可耶飞蚓?’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廊蜒∨颗。’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山叮,美即收之以為子著榴。而藝祖后亦不復問。其后名惟正者屁倔,是也脑又。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他问麸。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往衷。名夙者,乃其后也口叙。夙為文官炼绘,子孫亦然。夙有才妄田,為名帥(師),其英明有自云(也)驮捍∨蹦牛”
王菡引兩段宋人筆記,就潘美與潘惟吉东且、潘夙的關系启具,說了兩個問題:
[if !supportLists]1.?????[endif]潘惟吉是潘夙的父親;
[if !supportLists]2.?????[endif]潘惟吉是潘美收養(yǎng)的后周柴世宗的一個兒子珊泳。
現(xiàn)在就來分析這兩個問題鲁冯。
一。潘惟吉是潘夙的父親色查,潘夙與潘美被稱為祖孫關系就是一個謬誤薯演,如經(jīng)辨析,潘夙應該是潘惟吉之孫秧了。
《宋史》二五八卷跨扮,列傳第十七 有《潘美傳》
《宋史》三三三卷,列傳第九十二有《潘夙傳》
《潘美傳》云:“惟吉验毡,美從子衡创,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jiān)。雖連戚里晶通,能以禮法自飭璃氢,揚歷中外,人咸稱其勤敏云狮辽∫灰玻”
《潘夙傳》云:“潘夙,字伯恭隘竭,鄭王美從孫也塘秦。”因為惟吉是潘美從子动看,潘夙是潘美從孫尊剔,就認為潘夙是惟吉之子。
南宋人王稱的《東都事略》菱皆,該書卷二十七里也是這樣的說法“惟吉子夙”须误。因為王稱的父親王嘗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做過實錄修撰官﹐王稱繼承父業(yè)﹐根據(jù)國史﹑實錄挨稿,還采用了野史的資料﹐寫成該書【┝。《東都事略》是王稱撰寫的紀傳體北宋史奶甘。它對《宋史》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早在《東都事略》以前祭椰,北宋人卻不是這樣認為的臭家。北宋人王鞏在他的《隨手雜錄》里已經(jīng)說“后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方淤;也是北宋人王铚的筆記《默記》钉赁,關于惟吉與潘夙的關系,也只是說“名夙者乃其后也”携茂∧悴龋可見北宋人認為潘夙是潘惟吉之孫的,“美從孫”的說法是自南宋后讳苦〈ぃ《宋史》更是在后元末元人所寫,可信度是不如北宋的鸳谜。
?2003年膝藕,在河南洛陽孟津縣(北邙山),出土了《宋潘承裕及夫人王氏墓志》(見2007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的《河洛墓刻拾零》六七三頁)卿堂。這是潘夙為他的父母合葬后束莫,由“朝奉郎守國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陰縣事騎都尉陳舜俞”所撰,為潘夙與潘惟吉及潘美的關系草描,提供了最有力的實證览绿。?
墓志清清楚楚地表明:
“府君”潘承裕,“以父蔭起家穗慕,為三班奉職饿敲,歷霸州兵馬監(jiān)押;溫逛绵、臺怀各、明、越海內都巡檢”术浪。
“府君之考惟吉”瓢对,“考”即父,表明潘惟吉為潘承裕之父胰苏。
“長曰夙”硕蛹,表明潘夙為潘承裕之長子,亦即潘惟吉之孫。
“府君之叔祖父忠武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鄭武惠王美也”法焰,即叔祖父潘美秧荆。
潘惟吉是潘美從子,其子是潘承裕埃仪;潘夙又是潘承裕之子乙濒,所以潘夙應該是潘美之從重孫,而非如宋史所稱“從孫”卵蛉。
另外颁股,從年齡上分析,也可以大致看出來:潘美生于925年傻丝;潘惟吉應當在955年左右豌蟋;潘夙生于1007年(也有說1005年);惟吉與潘夙之間要相差五十年桑滩,顯然不合常理。實際上潘承裕按墓志允睹,他卒于天圣丁卯(1027)享年四十有三年运准,推算當生于985年,與潘惟吉相差30年左右缭受,應當是合乎常理的胁澳。
再從毗陵益貞堂和惠貽堂《潘氏宗譜》看,也都是以潘夙為惟吉之孫的米者。
以上辨析韭畸,有足夠理由說明《宋史》中關于“潘夙,鄭王美從孫也”的說法是錯的蔓搞,應該予以糾正:“潘夙胰丁,鄭王美之從重孫也”。
二.潘惟吉是潘美收養(yǎng)的后周柴世宗的一個兒子喂分,實屬似是而非的一個誤傳锦庸。
湖南武岡潘富云先生2006年寫過一篇《關于潘美公收養(yǎng)柴世宗兒子柴熙謹?shù)娜∶懊拦优葐栴}的初探》(見《潘氏宗親網(wǎng)》潘美公專題),富云先生匯集了大量有關潘美收養(yǎng)周世宗子的資料蒲祈。一些宋人筆記(如以上所引《隨手雜錄》《默記》等)記述了潘美公收養(yǎng)周世宗兒子的事情甘萧,情節(jié)大同小異,認為潘美收養(yǎng)了周世宗的兒子之事是確實的梆掸,并且就確定是其六子紀王熙謹扬卷。但是《隨手雜錄》和《默記》等據(jù)此就斷言,此人就是潘惟吉(或惟正)酸钦,實在是牽強附會的怪得。
問題就在于大家忽略了《新五代史》中的一句話“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乾德二年是964年汇恤,宋太祖以周世宗子賜潘美是后周顯德七年即960年庞钢,就是說潘美收養(yǎng)了四年,熙謹就死了因谎。人都早就死了基括,怎么可能是后來封官襲職的潘惟吉或是潘惟正?
宋人筆記的記述離事件發(fā)生一百年左右了财岔,而《新(舊)五代史》要近得多风皿。《舊五代史》由當朝宰相薛居正于開寶六年(973)四月奉詔監(jiān)修匠璧,修成于974年桐款,距以宋代周僅十余年。歐陽修(1007-1072)修的《新五代史》不會不知道《舊五代史》夷恍,里面對周世宗子的專門記述魔眨,可信度比宋人筆記肯定要高得多。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二列傳二宗室:曹王宗讓酿雪,世宗子遏暴,顯德六年封。紀王熙謹指黎,世宗子朋凉,顯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醋安。蘄王熙誨杂彭,世宗子,顯德六年封吓揪。
《新五代史》卷二十《周家人傳》第八: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亲怠,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磺芭,次曰熙讓赁炎,次曰熙謹,次曰熙誨钾腺,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徙垫。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放棒。姻报。。间螟。吴旋。损肛。。?????????
六年荣瑟,北復三關治拿,遇疾,還京師笆焰。六月癸未劫谅,皇子宗訓,特進左衛(wèi)上將軍嚷掠,封梁王捏检;而宗讓亦拜左驍衛(wèi)上將軍,封燕國公不皆。后十日而世宗崩贯城,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霹娄。其年八月能犯,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犬耻。熙謹悲雳、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wèi)大將軍香追,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坦胶,蘄王透典。皇朝乾德二年十月顿苇,熙謹卒峭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纪岁〈斩樱”
中華書局的《新五代史》,里面清清楚楚幔翰、明明白白寫的也是“皇朝乾德二年十月漩氨,熙謹卒。熙讓遗增、熙誨不知其所終”叫惊。不知道富云先生是從哪里看到是“熙讓卒。熙謹做修、熙誨不知其所終”的霍狰?因為“熙謹”“熙讓”一字之差抡草,張冠李戴,結果便南轅北轍了蔗坯。
當時除恭帝外康震,世宗還有三個小兒子:曹王熙讓、紀王熙謹宾濒、蘄王熙誨腿短。
熙謹早死了,那么熙讓鼎兽、熙誨究竟去向哪里了呢答姥?
先看熙讓。有《后周曹王柴熙讓隱居嵩山》稱: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谚咬,非常重視皇子的文武培養(yǎng)鹦付,請大儒王樸兼任教授皇子文化課,請少林武僧任武術教官教授皇子少林拳择卦。特別是五皇子曹王柴熙讓最受少林方丈(曾為柴榮皇帝的老師)喜歡敲长。迨宋代周,少林武僧護送曹王柴熙讓隱居嵩山秉继,成為少林寺(后周皇家寺院)俗家弟子舱痘,到曹王柴熙讓(民間稱柴明皇為喬峰師傅)長大成人就隱居大周山腳下娶妻生子形成曹家灣(曹王莊)成艘,大周山洞林寺后周皇家寺院,大周皇后(小符皇后)在此修行。曹王柴熙讓(夫人李氏,李三娘娘侄女)生五男二女接剩,以王號為姓改柴姓曹,宋真宗朝以后多數(shù)改回柴姓苏研。就是說熙讓隱居嵩山瞭恰。
再看熙誨,其后人宗譜載瓢喉,是被“后周工部尚書宁赤、榮祿大夫、開國上將軍盧琰”抱養(yǎng)了栓票,到了浙江東陽决左,易姓從盧 。
現(xiàn)在不是很清楚了嗎走贪?恭帝的三個弟弟都有了交代:
熙讓避居嵩山佛猛,改姓曹;
熙謹死于潘美收養(yǎng)后四年坠狡;
熙誨隨盧琰去了浙江東陽改姓盧挚躯。
?其實不論熙讓、熙誨去了那里擦秽,根據(jù)史料码荔,有兩點是確認的:
[if !supportLists]1.????[endif]宋太祖以周世宗子賜潘美漩勤,這個世宗子就是紀王熙謹;
[if !supportLists]2.????[endif]這個熙謹于皇朝乾德二年死了缩搅,死時不會超過十歲越败,不可能留下什么后代。
有了這兩點硼瓣,足以說明潘美下一代(包括從子惟吉)與周世宗子柴熙謹毫無瓜葛究飞。潘美是收養(yǎng)過柴世宗之子,說潘惟吉是潘美收養(yǎng)的柴世宗子堂鲤,雖然事出有因亿傅,確是查無實據(jù),只能是一個似是而非的一個動人的傳說而已瘟栖。
《潘美的孫子》一節(jié)里提到“潘惟熙有子名承規(guī)”葵擎,而《潘承裕墓志銘》確認潘惟吉子承裕,印證了潘美子惟字輩的后代為承字輩半哟。
《潘皇后小考》一節(jié)酬滤,王菡是寫的很認真,材料豐富寓涨,論證嚴謹?shù)亩⒋U聭鸦屎蟠_是潘美之女,卻為八女戒良√迥螅《宋史。潘美傳》所說“惟熙女即章懷皇后也”糯崎,實際上被《宋史译打。后妃傳》所否定了:“真宗章懷潘皇后,大名人拇颅,忠武軍節(jié)度使美第八女”。加上《宋史乔询。張昭允傳》等更加座實了這個關系樟插。
《族譜中的潘氏后裔》一節(jié)可以探討的地方就多了。
王菡在此以三部譜分別作了介紹和分析竿刁。
一.《敕賜潘許同宗濟美譜牒》
?該譜全稱是《敕賜余姚潘許同宗濟美寶綸堂譜牒》(以下稱余姚譜)黄锤,是譜較為特殊:一是該譜系一世祖就是武惠王潘美,潘美的三個兒子惟固食拜、惟清鸵熟、惟熙都在此譜有分支;二是惟熙后裔因過繼給余姚解元許宗奭(shi)负甸,并由元皇帝敕賜潘許同宗流强;三是此譜據(jù)稱續(xù)修不斷痹届,較為完備,王菡《潘美傳》專門用了一個章節(jié)來闡述這部余姚譜打月,并稱“這部宗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队腐。
我根據(jù)余姚譜的世系圖和世系表僅就惟熙支的十世做了梳理,加了公元紀年奏篙,便于對照柴淘,整理如下表:
敕賜余姚潘許同宗濟美寶綸堂譜牒(1887)???
?世次名表生年生年父歲疑點
一世美字在中,號仲洵秘通,畢公四十一世孫为严。生后唐同光元年(923),卒淳化二年(991)于真定肺稀,享年六十有九第股,歸葬洛陽。配李氏盹靴,繼配徐氏炸茧。生子五:惟德、惟固稿静、惟正梭冠、惟清、惟熙改备,女一冊立章懷皇后控漠。923*1
二世惟熙美五子,號太和悬钳,官朝散大夫盐捷、莊宅副使,終平州刺史默勾。配秦王女碉渡,繼配王氏,封夫人母剥。生子鐸滞诺。生興國二年(977),卒寶元七年(1044)环疼,享年六十有八习霹。97754
三世鐸惟熙子,官勸農提舉使炫隶,配? 氏淋叶,生子模
四世模鐸之子,字承規(guī)伪阶,號崇儀煞檩,官閣門袛侯处嫌,配崔氏,生子法形娇。生天禧二年(1018)锰霜,卒元祐八年(1093),享年七十有六桐早。1018*2
五世法模之子癣缅,字懷仁,號惠庵哄酝,知桂州屯田都部署安撫使友存。建炎元年(1127)扈從高宗南渡寓臨安。配劉氏陶衅,生子隆屡立。生至和元年(1054),卒紹興元年(1131)搀军,享年七十有八膨俐。105436
六世隆法之子,字克豐罩句,廕官焚刺。配? 氏,生子通门烂。
七世通隆之子乳愉,字景溫,號玉京屯远,行玖一蔓姚,任紹興府教授、攝府事慨丐。始遷姚圖表宗譜世次坡脐。配張氏,封恭人房揭,生子懋备闲。生政和三年(1113)癸己,卒淳熙四年(1177)丁酉崩溪,享年六十有五。1113
八世懋通之子斩松,字茂京伶唯,號文興,行萬二惧盹。延和縣二尹乳幸。配吳氏無出瞪讼,繼配王氏,生子二;昭陽粹断、明陽符欠;女一適洋溪許解元宗奭。生紹興五年(1135)瓶埋,卒祥興元年(1278)希柿,享年七十有一。113522*3
九世昭陽懋之子养筒,字明理曾撤,行辛一。任常州府監(jiān)稅晕粪。配徐氏挤悉,封恭人。生子三:廷直巫湘、簡直装悲、文直。以簡直出繼許宗奭尚氛。生紹興二十三年(1153)诀诊,卒寶祐六年(1258)。葬張家園怠褐。115318
明陽懋之次子畏梆,行辛二。配陸氏奈懒,生子言直奠涌。
十世廷直昭陽子,號直庵磷杏,行端二溜畅,官督理河道。配張氏极祸,生子四:勝一慈格、勝二、勝四遥金、勝五浴捆。生宋紹定元年(1228),卒元貞元(應為元貞)元年(1295)稿械,享年六十有八选泻,葬黃山。122875*4
簡直昭陽次子,號直齋页眯,行端三梯捕,出繼許宗奭為嗣。官西京運使窝撵。疏請同宗傀顾,奉旨賜敕,褒美建坊靈星橋東碌奉。配丁氏短曾,生子紹德,葬張家園道批。*5
文直昭陽三子错英,字秉煥,行端四隆豹。官山東東昌府教授椭岩。配徐氏,生子二:勝三璃赡、壽三判哥。生宋淳祐八年(1248)戊申,卒元天歷二年(1329)已己碉考,享年八十有二塌计,葬張家園。124895*6
言直明陽子侯谁,行端五锌仅,配? 氏生子。生淳祐十年(1250)墙贱,卒大德元年(1297)热芹,享年四十有八。1250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看點:
1.潘美的婚配惨撇,與別的幾種說法不同伊脓,首次出現(xiàn)了“配李氏,繼配徐氏”魁衙,五子及女為章懷皇后則與常見的說法相同报腔。尤其是首次提供了惟熙的生年“生興國二年(977)”,為否認章懷皇后是“惟熙女”的另一種記述提供了新證(章懷皇后生于968年)剖淀。
?但是我們從上表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一些疑點:
*1:潘美的出生年纯蛾,一般公認為唐同光三年(925),此譜為同光元年纵隔,相差二年翻诉。
*2:四世潘模帆卓,字承規(guī),余姚譜為惟熙之孫米丘,這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說法。而一般都認承規(guī)為惟熙子糊啡。如欽定四庫全書載《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實錄》《潘武惠公美傳》就是這樣說的:“惟熙子承規(guī)拄查,今為閣門袛侯”。
*3:八世潘懋棚蓄,“配吳氏無出堕扶,繼配王氏,生子二;昭陽梭依、明陽稍算;女一適洋溪許解元宗奭。生紹興五年(1135)”役拴,而昭陽“生紹興二十三年(1153)”就是說糊探,懋是18歲時與繼配生的昭陽,18歲能與原配結婚幾年呢河闰?就知道原配不能生育兒子科平?
*4、*6:十世廷直姜性,為昭陽長子瞪慧,“生宋紹定元年(1228)”,其父昭陽應該75歲了部念,尤其是昭陽三子文直弃酌,“生宋淳祐八年(1248)”,昭陽應該95歲了儡炼,正常嗎妓湘?就算按譜載,昭陽活了106歲射赛,也不會在75歲生長子吧多柑。
*5:十世簡直,昭陽次子楣责,沒有生卒年月竣灌,就算昭陽高齡能生,也當生于1228年以后秆麸,1248年以前吧初嘹。他“出繼許宗奭為嗣。官西京運使沮趣。疏請同宗屯烦,奉旨賜敕,褒美建坊靈星橋東”時在“元至正年間”。經(jīng)查驻龟,元至正年在1341-1368年温眉,這位簡直活到那個“年間”要一百多歲了,還能做官嗎翁狐?還在世嗎类溢?
?從余姚譜原序看,在宋乾道八年(1173)露懒,“賜進士及第朝散郎史館侍讀”蕭國梁作撰闯冷,宋景炎二年(1277)美十二世孫燧也有撰,我們無法確認現(xiàn)在看到的世系表的記述懈词,是否是當時留下的蛇耀。首次提到“潘許同宗,奉旨賜敕”的是十四世孫“修職佐郎行在欽天監(jiān)五官挈壺正”緝熙坎弯,時在明正統(tǒng)三年(1438)纺涤,而且又經(jīng)過多次續(xù)修,為什么沒有人發(fā)現(xiàn)其中的疑問抠忘?
而且洒琢,緝熙是文直的玄孫,他在余姚譜里也沒有確切的生卒年褐桌,只是籠統(tǒng)地說“思賢次子衰抑,生洪武? ,卒正統(tǒng)? 享年七十歲”荧嵌,可供參照的是他的弟弟“思賢三子呛踊,生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七月十五日,卒宣德十年(1436)乙卯正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三歲”啦撮。緝熙的祖父谭网、曾祖父也沒有確切的生卒年≡叽海可見愉择,在明正統(tǒng)修譜時,一些記載就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织中。其序稱“然十四世以上锥涕,其詳莫究矣”。雖然“非敢棄而忘也”狭吼,并且意識到“懼誣而冒焉”“故寧闕之而且信”层坠,還是有一些不能解釋的疑問。究竟是當時就有刁笙,還是后來產生的破花,現(xiàn)在不得而知谦趣。我們希望余姚潘(許)氏后裔能夠探求一下。
這樣看來座每,還能說“這部宗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嗎前鹅?
流傳至今的各種宗譜,如同中國歷史峭梳,歷盡苦難嫡纠,肯定會留下種種傷痕,不管前人如何努力延赌,也難保持原貌,宗譜中有錯漏在所難免叉橱,后人不必苛求前人挫以。只是我們現(xiàn)在讀譜,要有清醒窃祝、理智掐松、求實的態(tài)度,不能譜云亦云粪小,對宗譜要做客觀大磺、歷史的分析。同時探膊,盡可能從歷史中去探索杠愧、求證宗譜的本來面目。
?有意思是是逞壁,常州(古毗陵)小河《潘氏宗譜》也說他們是潘惟熙之后裔流济,余姚譜也載為潘惟熙之后,僅從二譜所載腌闯,同為潘惟熙绳瘟,其后各世都大相徑庭。同一個潘惟熙為始遷祖姿骏,其后代是不可能有兩種世系的糖声,究竟孰是孰非還待論證。
二.毗陵《永寧潘氏宗譜》
王菡所引的是光緒二十年(1894)修的分瘦,鄭州大學圖書館還藏有民國十六年(1927)修的十八卷十八冊蘸泻。
王菡認為該譜“最具價值的是有一篇朱熹撰寫的墓志銘”,并且全文照錄嘲玫。這篇約六百字的文字蟋恬,與國家圖書館網(wǎng)上的原文對照,錯趁冈、漏的文字及標點竟有多處歼争。如:
“
將治窆”為“將‘沾’窆”拜马;
“汲汲應世”為“汲匕應世”;
?“故溯公之達”為“‘胡’溯公之達”沐绒;
“公之‘緒余’不可殫述”為“公之‘余緒’不可殫述”俩莽;
?“皆隱德弗仕”為“皆‘陸’德弗仕”。
還有乔遮,這篇墓志銘是朱熹寫的嗎扮超?
墓志銘是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乙亥十二月”寫的,朱熹這時多大蹋肮?在哪里出刷?
查《朱熹年表》及《宋人傳記資料索引》,朱熹“紹興十八年進士坯辩,主泉州同安簿馁龟,孝宗初(1163),召為武學博士漆魔,未就”坷檩。即朱熹撰寫墓志銘時,是年二十六歲改抡,同安縣主簿矢炼。
墓主潘佸,按譜載為兵部尚書阿纤,卒于紹興二十三年八月句灌,享年七十歲;夫人卒于紹興二十五年八月初十日欠拾。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卜壤”“將沾窆”涯塔。問題是:
1.一個堂堂兵部尚書家,要請當年還是初出茅廬的一個縣衙主簿朱熹撰寫墓志銘嗎清蚀?南宋京都已在浙江臨安匕荸,可謂冠蓋云集,還找不出比朱熹好的枷邪?況且榛搔,宜興離福建同安路途遙遙,交通困難东揣,怎會舍近求遠践惑?
2.潘佸次子景渭已是近五十歲之人了,其子亦已“成進士”嘶卧,會向年輕于己二十多歲的人淪為“乞銘者”尔觉?
3.古代子女為父母守喪,會在四個月不到芥吟,離家遠走千里迢迢去“苴經(jīng)造門”“乞銘”侦铜?
4.朱熹在墓志銘落款為“秘閣修撰”就是一個破綻专甩,朱熹當年還是一個縣主簿,何來此銜钉稍?
今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多地多譜上涤躲,有冒用朱熹之名撰寫譜序或墓志銘了,此處不過是多了一個例證贡未。而王菡還認為此文因朱熹寫了墓志銘是“最具價值的”种樱,實在是她過分迷信了名人。
至于墓志銘內容俊卤,還是和譜載相符的嫩挤,畢竟銘文內容是有“狀”可依的。???????
當然消恍,她也發(fā)現(xiàn)了該譜上的一些問題岂昭。
三.衛(wèi)聚賢所見《潘氏世譜圖》
王菡也沒有見到《潘氏世譜圖》,即便是她提到的刊有衛(wèi)聚賢據(jù)此所寫的《楊家將考證》的1944年的《說文月刊》哺哼,在上海圖書館都是闕失的。因此沒有辦法對此評論叼风。
很明顯取董,按《潘氏世譜圖》所說,與潘美有關的十三世系圖也是大相徑庭的无宿。
《潘氏世譜圖》全譜共四十世茵汰,第一世潘濬,十一世為潘岳孽鸡,四十世已到明代蹂午,也即該譜成譜于明代。從三國至晉彬碱,不過百年計豆胸,已有十世;而晉至明應有千年巷疼,竟僅三十世晚胡?顯見不合常理。我所看到成譜于元代的《陸平潘氏古譜》嚼沿,潘濬為第十世估盘,潘岳為十二世,雖非直系骡尽,只隔二世遣妥。而《潘氏世譜圖》所說竟隔十世之多!可以查考的他們的生存年代是:潘濬(攀细?-239)箫踩,潘岳(247-300)爱态,可見《潘氏世譜圖》所說并不靠譜。盡管王菡認為該譜有諸多名人如朱熹班套、陸游肢藐、文天祥、方回的題字或序吱韭,這些題字或序并不一定就是給該譜的吆豹,往往也是收集來的。
王菡自己也意識到理盆,其“可靠程度還需要推敲”痘煤,只能“以之為參考”。
另外猿规,還要提一個不應該出現(xiàn)的低級錯誤衷快,在《目錄》第4頁“潘美世系表”,這里不是“表”,而應該是“圖”姨俩,即“世系圖”蘸拔。看宗譜环葵,不能“表”“圖”不辨的调窍。
總的說來,王菡還是因為看到的潘氏宗譜少了些张遭,難免局限性就大邓萨。不像現(xiàn)在的條件,《中國家譜總目》出版了菊卷;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了缔恳,可以直接上網(wǎng)查找宗譜;譜牒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廣泛而且方便了洁闰;民間修譜活動和宗親組織活躍了歉甚,能夠看到了潘氏宗譜越來越多了,給研究者提供了當時無法想象的可能和條件扑眉。雖然各種宗譜之間的對比和與史料的對比會有種種不同和互相矛盾之處铃芦,但是這些宗譜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需要研究者去蕪存菁襟雷,去偽存真刃滓。
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耸弄,經(jīng)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咧虎,有關潘美及其后裔的研究會有新的成果的。
?D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