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航闺。恭近于禮褪测,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潦刃,亦可宗也侮措。”
這句話是《論語》學而篇的一章乖杠,其內容讓人費解分扎,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才合適,胧洒!
大部分的解釋重點在“復”字上畏吓,以及最后一句上环揽!普遍認為是信要合乎于義,說出的話才可以實踐庵佣,恭敬要合乎于禮歉胶,才能遠離恥辱!但是最后一句的解釋讓我很納悶巴粪,竟然說是“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通今,也就值得尊敬了「馗”還有這種解釋:所依靠的都是關系親密的人辫塌,也就可靠了∨烧埽”
這些解釋也真的太隨心所欲了吧臼氨!
我的解釋就簡單了:信只要靠近于義,那么言語就可以反復無常芭届,恭敬靠近于禮的要求储矩,就可以遠離羞恥和侮辱!因為信不離其義褂乍,恭敬之心不離其禮的要求持隧,那么他就可以被別人效仿!
很多人都是把“復”解釋為實踐的意思逃片,我覺得可能有點問題屡拨,他們的理由大多數說是實踐諾言,還用《左傳》褥实、中的“復言”二字作為支持呀狼,咱們先不論《左傳》與《論語》的發(fā)行早晚了。單就說左傳中的那個“復言”他也不是實踐的意思损离,人家就是食言的意思哥艇!也就是說“復言”解釋為實踐諾言的意思純屬個人臆造出來的!
有些人拿孔子遇到強盜而后食言的例子說事草冈,那個確實沒錯她奥,但是好像解釋為反復更合適吧!
還有后面的“恥辱”二字怎棱,我覺得這應該是“恥”和“辱”,我不覺得是一個如現代詞匯一樣的組合绷跑,我更愿意解釋為一個人自己內心與外界相關兩方面受到禮的影響拳恋!因為古文中的大部分都是單字成意的,越古的經典越是如此砸捏,然而這一點上對于《論語》確實不能太絕對谬运,畢竟《論語》實在不算是太早的經典隙赁!
最后咱們解釋一下“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梆暖!
我覺得這句話必須和前面的論述緊密相連伞访,不然作為一章來說是說不過去的!那么關鍵點就在于這個“親”字了轰驳!那么到底是誰和誰親的呢厚掷,這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是信這個作為人的品質與義親的级解,恭敬之心與禮親的冒黑,只有這樣行為的人值得被別人效仿!
其實這一小段就像寫一篇文章一樣勤哗,前面舉例子說明抡爹,后面來了一個哲理性的邏輯總結,就如中心思想一樣芒划!但是我實在不知道網上的那些解釋是怎么解釋出來的冬竟,它們出自誰手?
今天也差不多了民逼,解釋這個的原因也是因為看到一些人有疑問诱咏,所以就把不成熟的思考整理出來了,就算尋找個討論的機會吧缴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