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羅輯思維公眾號上看到了吳伯凡老師的一篇文章扼菠,很令我觸動,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循榆,叫做“冒充者綜合征”,我覺得這就是我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秧饮,下面由我?guī)ьI大家走進這一業(yè)障。
何為冒充者綜合征
“冒充者綜合征”盗尸,它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也稱為“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鞍时,是由兩個心理學家在1978年發(fā)現并命名的。這個概念一提出來就被廣泛傳播历恐,原因就是它的確揭示了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狀態(tài)。
有這種冒充者綜合征的人蒸苇,雖然按照客觀的標準評價已經獲得了成功吮旅,但是他們本人常常認為這不大可能,或者說自己的能力跟所得總是不相匹配庇勃。感覺有點兒像是在欺騙人,甚至會害怕別人發(fā)現自己的名不副實责嚷,心里頭總有一種隱隱的恐懼,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打回原形揍异,重新成為一個屌絲爆班。
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機會的時候衷掷,常常會表現出某種拖延和無窮準備的狀態(tài)。他們總覺得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戚嗅,自己的能力不夠,這個機會不大可能屬于自己替久。
其實医瘫,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冒充者綜合征患者,無論是取得多大的成績醇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配所獲得的成績僚纷,在工作過程中,也經常會拖延锥债、追求完美痊臭。我常常在這般苦痛中掙扎,卻不知道出路在何方广匙。
“內在小孩” 和 “內在父母”
跟很多心理病癥一樣,這種心理傾向與這個人早年的經歷潮剪,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分唾。有一個概念叫“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
如果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绽乔,常常怕孩子因為一點成績而產生驕傲的情緒折砸,會有意的貶低孩子取得的成就。他們的用意當然是好的,就是提醒孩子不要驕傲专酗,不要沾沾自喜,但是父母會對孩子的行為沉填、成績和成就,有一種習慣性否定的傾向斑鼻。
當一個孩子長期受到這樣的壓制和否定的時候猎荠,父母的這種評價標準就會內化成一種心理上的力量。即使當他已經長大成人关摇,父母并不在身邊的時候输虱,那個父母還深深地藏在他的內心宪睹。
當他做一個什么事情的時候亭病,尤其是面臨重大機會的時候,父母的影子就會浮現出來道宅,有時候頭腦當中沒有父母的影子污茵,但是父母的那種習慣性否定的態(tài)度泞当、傾向會來侵擾他襟士,使他雖然是一個成年人陋桂,但是在心理上還處于孩子的狀態(tài)嗜历,處于一種面對嚴厲的父母戰(zhàn)戰(zhàn)兢兢,習慣性的否定自己的狀態(tài)痕囱。
這些有冒充者綜合征的人鞍恢,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沒有拖延癥帮掉,也會在重大的行為旭寿,比如說擇業(yè)盅称、擇偶后室、重大的投資岸霹,以及擔當某種重要的角色的時候贡避,表現出習慣性的拖延和回避痛黎。顯然湖饱,這種心理傾向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負資產井厌。
當我看完這段時致讥,簡直是我自己的寫照垢袱,基本全中。小時候我的父母特別嚴格咳榜,哪怕有小小的成就贿衍,也被教導不要驕傲贸辈,而且常常被父母否定擎淤。這粒惡魔的種子在我內心扎根很久嘴拢,在未來做決策的過程當中,我常常戰(zhàn)戰(zhàn)兢兢孝冒,習慣于否定自己庄涡,導致我的成長路上屢受波折。
自居效應:冒充者綜合征的解藥
我們在讀經典泣洞、看人物傳記的時候斜棚,看到那些偉人常常會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弟蚀,“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义钉,“舍我其誰”夜畴,“天上地下贪绘,唯我獨尊”税灌,這是很多的偉人,有大成就的人都有的一種范兒粘秆。
傳說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攻走,一出生就走路,然后腳一抬起來就是一朵蓮花巩趁,步步生蓮议慰,然后還說了一句:“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炉菲∨乃”
這樣一種狀態(tài)當然很讓人羨慕,可是我們普通人,尤其是小時候有那種習慣性自我否定經歷的人道偷,常常會覺得自己跟那樣一種狀態(tài)離得太遠并巍。我們之所以普通,常常是因為我們自己有這種相當普遍、相當普通的心理狀態(tài)柄冲。
與這種冒充者綜合征相對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叫“自居效應”漓拾。
什么叫自居效應呢骇两?人會在心目中覺得自己理所當然的扮演著一種什么樣的角色低千,這種角色常常表現為一種自我暗示示血。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难审,就是把一群數學天才招到一個班里頭分成A組和B組,讓這兩組人都讀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哥德爾的傳記。
但是,兩組讀到的傳記有一個微小的差別:A組讀到的是在百科全書上能看到的標準的傳記实苞;B組讀到的傳記有一個小小的改動——哥德爾的出生日期是不一樣的爷肝。每一個學生讀到這份傳記的時候灯抛,都會發(fā)現哥德爾出生的月份和日期跟他自己是一樣的纵竖。
這個小小的差別最后導致了兩組學生的成績明顯的不同——B組學生的成績明顯的要比A組學生的成績好已脓。
這里頭的奧妙在哪兒画舌?就是自居作用骗炉。當學生讀到哥德爾傳記照宝,發(fā)現自己竟然跟哥德爾是在同一個月份、同一天出生的時候句葵,他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跟哥德爾之間有一種隱秘的相關厕鹃,或者說悄悄地認為自己可能是個小哥德爾,這種神秘的巧合會對他形成一種強烈的暗示乍丈,這就叫自居作用剂碴。
冒充者綜合征和自居作用,正好是兩種相反的心理傾向轻专。也可以說忆矛,自居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冒充者綜合征的解藥。
我經常說,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催训,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洽议。我們現在對小孩吃的東西非常擔心,小時候擔心吃到了毒奶粉漫拭,稍微大一點就擔心食物里有各種各樣危害健康的添加劑亚兄。但是我們很少去懷疑自己對小孩的教育里,有沒有類似于毒奶粉和非法添加劑這樣的東西采驻。
事實上父母很可能每天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审胚,提供所謂的精神食糧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加進大量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毒素礼旅,這種毒素的危害往往是長久的膳叨。
比如說冒充者綜合征,如果一個人有了冒充者綜合征這樣一種心理疾病痘系,卻沒有意識到菲嘴,更沒有想到如何來治療它,它就可能伴隨這個人的一生碎浇。
所以說,天無絕人之路璃俗,對于冒充者綜合征奴璃,我們可以用“自居作用”來加以克服。如果說父母小時候給我喂下了“精神的毒藥”城豁,那“冒充者綜合征”就有可能伴隨我一生苟穆,如果我不想辦法去解決它,也許就會身受其擾唱星。情況嚴峻雳旅,解決辦法迫在眉睫。
怎么治療冒充者綜合征间聊?
中國有一個公益組織攒盈,我覺得他們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他們在東莞哎榴、深圳這些有很多女工的地方型豁,教這些女工表演話劇。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呢尚蝌?其實這個理念是來自于英國迎变。
研究發(fā)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冒充者綜合征飘言。由于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社會角色是有固定的定位的衣形,所以當一些女性走向社會的時候,雖然她們實際的能力足以勝任某種工作姿鸿,可以擔當某種角色谆吴,但當被置于這種角色的時候倒源,她們常常會自我懷疑,“我有這種能力嗎”纪铺,“我難道是一個經理嗎”相速。
甚至有的人有創(chuàng)業(yè)的天賦,但是當她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鲜锚,常常表現出一種拖延突诬、猶豫。盡管周圍有人在鼓勵她芜繁,甚至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旺隙,但她們心里頭還是在犯嘀咕。
研究者發(fā)現:用表演話劇的方式骏令,能比較容易的讓女性擺脫冒充者綜合征蔬捷。有過表演經歷的人都知道,當你在表演一個角色榔袋,比如說讓你去演埃及艷后克利奧佩特拉的時候周拐,你一定要全情的投入,表現出一個女王的樣子凰兑。盡管心里頭覺得自己并不是妥粟,但這種持續(xù)的、全情的投入吏够,會讓你習慣性的進入一種你不是的角色當中勾给。
有一本書叫《正能量》,其實它原標題并不是這個锅知,它原來的意思就是act as if , so you are播急。就是當你表現出你好像是的,時間久了售睹,你就是桩警。
其實用表演戲劇的方法,或者是通過持續(xù)的心理練習昌妹,不斷地讓自己進入一種角色的方法生真,會讓你比較快地擔當你的角色。
我們平常在擔當一種社會角色的時候捺宗,即使剛開始你有一種習慣性的自我挫敗柱蟀、自我否定的傾向,但是當你在這個位子上待久了蚜厉,你會漸漸的適應你所在的角色长已。逐漸的,你不再會認為自己不配這個角色,但這個時間往往會很長术瓮。
吳伯凡老師在這里提出了表演戲劇的方法康聂,讓自己進入一種角色,于是我回顧了以下從小到大胞四,我給自己扮演的角色恬汁,無一例外,是“上帝選中的男人”辜伟,我從小追求好成績氓侧,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把成績作為我唯一的追求导狡。但是大學之后约巷,由于我深刻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上帝選中的男人”,因此似乎對生活沒有了盼頭旱捧,而漸漸開始走人生的下坡路《览桑現在在工作,我也沒有對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枚赡,想通過時間的磨合讓自己慢慢適應自己的崗位氓癌,但這個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
揭掉自己身上的標簽
有一個90后的小朋友給我講贫橙,她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贪婉。
進到一個公司時間不長,老板就發(fā)現她有很多出色的地方料皇,而且特別碰巧的是谓松,這個小朋友在學校的時候演過話劇星压,當過樂隊主唱践剂,有一種同年齡的女孩子沒有的氣質。
盡管如此娜膘,自己進到這個公司逊脯,發(fā)現有那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竣贪,有的年齡比她大10歲军洼,當她被指定做一個部門的經理,而且這個部門一年的流水接近1個億的時候演怎,她做不到像王健林那樣特別自如的說匕争,把1個億當成是一個小目標。她覺得那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爷耀、匪夷所思的數字甘桑,所以就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
好在,她演過話劇跑杭,她沒有太表現出來這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否定铆帽,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和驗證,她不僅向別人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德谅,也漸漸地向自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爹橱,覺得這事當仁不讓,該我做窄做。
應該說她是比較幸運的愧驱,面對女性都可能有的這種冒充者綜合征,她可以說是用一種快進的方式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和角色的認同浸策。
我經撤爰看到媒體上在說什么90后,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庸汗,90后最大的已經27歲了惫确,27歲意味著什么呢?
有一個統(tǒng)計蚯舱,26歲是一個人向社會初步展現自己的能力改化,甚至是展現卓越能力的年齡。
愛因斯坦發(fā)現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在26歲枉昏;
牛頓發(fā)現三大定律也是在26歲陈肛;
馬克思寫《共產黨宣言》也是26歲。
尤其是在現在的獨生子女的環(huán)境下兄裂,上面有爺爺奶奶句旱、外公外婆,還有父母晰奖,我們會習慣性的把一個已經二十多歲的人還當成孩子谈撒,而我們也可能會習慣性的把自己當成孩子。
也就是說匾南,我們會不自覺地貼上和被別人貼上一個標簽啃匿,這種標簽像過去武俠小說和各種神怪小說里的“符”一樣,往上頭一貼蛆楞,就把你給定住了溯乒,這個符一定要撕掉。今年最大的80后已經快接近不惑之年了豹爹,最大的90后也已經接近而立之年了裆悄。
前面講到了業(yè)障,說的更形象一點臂聋,從小到大我們身上不知不覺被貼上了很多有魔力的符光稼,而且我們自己不知道崖技,這正是我們要丟掉的。
吳伯凡老師的最后這一段看起來有一些偏題钟哥,講到要去除業(yè)障迎献,撕掉標簽,于是我們不能習慣性地將自己當作孩子腻贰。事實上吁恍,我曾經寫到過一篇類似的文字,文章名字就叫做“撕掉你的標簽”播演。我也覺得冀瓦,是時候去采取行動解決冒充者綜合征的問題了。世界上最大的遺憾写烤,不是“聽過很多道理翼闽,卻過不好這一生”,而是“聽過了‘聽過很多道理洲炊,卻過不好這一生’感局,卻依然過不好這終究過不好的人生”。